王国维曾将诗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的意思是“以物观物,不知何为我,何为物”。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完全沉醉于描绘的风景,有一种超脱他人的感觉。典型代表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秀南山”。
这是他退休到农村后写的。此时的他,把爱送到山水,不再被世俗所感染,自然轻松淡泊,可以做到“无我”。
但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淡泊超然呢?
所以,在诗歌中,更多的是自我存在,“与我见物,所以物皆有我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观的“春寒如寂寞堂关,杜鹃声如夕阳”。
这两句出自秦观的《踏沙》,把自己的孤独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心碎。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在寒冷的春天,他一个人住在异乡的旅馆里。
夕阳西下,传来布谷鸟的哀鸣,让诗人的心里更加难过。
原本“孤独的房子”和“冷泉”已经是非常凄凉的意象,而“夕阳”和“杜鹃”则为这个孤独的环境增添了不少色彩。
特别是杜甫,又叫“子贵”,在诗歌中一直是苦与悲的代名词,“杜鹃流血的叫声,猿猴呜咽的叫声”,“子贵半夜还在哭血”,“帝王春心在杜鹃啼哭”...
杜鹃的声音,仿佛在说“不如回家吧”,勾起了异乡游子的哀愁。
此时远离家乡的秦观,怎么可能不想回去?但即使他再次思念家乡,他也回不去了,这无形中加深了他的痛苦。
王国维曾说:“少游是最辛酸的事。到‘冷泉闭关,夕阳落杜鹃声’,变得凄厉,”可见诗人的辛酸是多么深刻。
词的后半部分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悲与不恨。
“贴梅花,过鱼脚”,这两句话既典型又现实。
前一句出自南北朝吕凯的《赠叶凡》“江南无物,可谈赠一泉”,后一句出自《饮马长城石窟》“呼儿烹鲤鱼,有尺书”。
身在异乡的诗人也收到了亲友的来信,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诗人为什么说“这仇恨里没有分量”?
因为亲戚朋友的礼物可以给他一些安慰,但也加深了他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
乡愁回不去,乡愁看不见,诗人心中的忧恨达到顶峰。
最后,他忍不住抱怨:“陈强有幸绕过陈山,他为谁舍了潇湘?”陈强,你在陈山周围流动就好,为什么要流向潇湘?
然而,这看似不合理的抱怨,却耗尽了诗人心中的悲伤。
他被困在郴州,不能自由,但郴江可以流向很远的地方。相比之下,诗人的惨淡境遇可见一斑。
这两句表面上描写的是风景,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的心事。
他把自己的万千心事寄托在自然风光上,婉转而深刻,历来为人称道。
苏轼也喜欢这个词的最后两句。传闻秦观去世后,常以这两句话为迷,感叹“虽万人无赎,游少足矣”。
整个词,无论是描写风景还是抒发情感,都非常婉转悲凉感人。后人称其为“古之悲人”并非没有道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