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致礼简介 杨振宁:经历了张景朝、杜致礼、翁帆3个女人 就像写了1篇好作文

栏目:汽车 2021-09-18 17:44:13
分享到:

南宋辛弃疾的词很有名:飞蛾、飞雪、杨柳、金缕。笑声和香味。他被搜查了成千上万次。蓦然回首,那人就在那里,灯光昏暗。今天的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女人打扮得花团锦簇,飞蛾雪柳插满头顶,谈笑风生,一路飘香。我焦急地寻找着她,在人群中搜寻了上千次都没有见到她。突然,当我回头看时,我意外地发现她在一个灯光稀疏的地方。尝过的人都说:作者描写的是良家妇女云里的主人公,寻找一个孤独的女人站在灯光散漫的地方。构思细腻,语言细腻,含蓄委婉,回味无穷。

其实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很久,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讲述了人,尤其是男人心中的梦想,那就是在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女人,瞬间闪烁着被发现的浪漫。更重要的是,辛弃疾似乎把这一切都以文字的形式变成了现实,让人觉得自己就在那个现实中,然后去揣摩自己心中渴望已久的梦想。然而,有一个问题是人们必须正视的,那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让在昏暗的地方看到的孤独的女人与她的心相连?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运气,一种运气,更是一种技能。科学家杨振宁不仅有这种运气,还有这种本事。

三级结构是纸张的结构形式之一,主要用于纸张的结构排列。议论文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它反映了作家的思维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面对爱情,科学家杨振宁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结构,并把它写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

杨振宁和杜致礼

请让我们从头开始。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39年,他17岁。自然,他成了一个渴望爱情的小男孩。这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也是数学系的系主任。因此,一些学生经常去他家向他的杨武之问一些问题,一个叫张静超的女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张静超长什么样,资料里没有太多描述,只是说她很抢眼,漂亮活泼。

当杨振宁看到张景超的时候,有一种“千百度找他”的感觉。他说,在张景超来他家之前,他的心情就像一个很平的湖,但是看到张景超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本平静的湖水波涛汹涌,持续了好几个月,让他非常苦恼。后来他想了又想,这样不好,对自己的未来也不好。他觉得在那个年纪,不应该有女朋友,而应该专心学习。也就是说,17岁那年,他为了学业放弃了张景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似乎散落在灯光下的张景超,成了他爱情的开始,或者说是他的初恋。

张景超的后来情况,杨振宁没有了下文,人们知道杜致礼后来站在了“中间”。是陕西米脂县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杜的长女。她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热爱文学和音乐。1944年,她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时遇到了她的数学老师杨振宁。但当时他们只认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交情——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六年后教了一年中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时并没有爱上杜致礼。

后来在1947年,杜致礼独自前往美国留学,并前往宋美龄为她安排的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理学院学习英国文学。然而,她的父亲杜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她的家庭日渐衰落。为了省钱,她转到了纽约的圣文森特学院。1949年的圣诞节,她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餐馆——茶园餐厅遇见了已经五年没见的杨振宁。

许多现代编年史作品描述了杜致礼和杨振宁之间的奇妙和神奇的相遇。那一年,杜致礼22岁,杨振宁27岁,都是成熟的青年男女。据说当时杨振宁坐下来的时候,觉得坐在旁边的杜致礼很眼熟,但是又想不起来他眼熟在哪里。于是他上前打招呼,但杜致礼站起来向杜致礼做了自我介绍。杨振宁的记忆被完全“激活”了,激动地说:“哇,原来是你!”他觉得自己的眼睛亮了:五年不见,柔弱的女学生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她匀称的身材、漂亮的脸蛋和温柔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他。

人们不知道杜致礼的长相和张景超的气质有什么区别或相同之处。他们只知道杨振宁见过她的老师和学生,而且特别亲热。因此,这次相遇让他们燃起了爱情的火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似乎都有一种“充电过度”的感觉。在他们的交流和相处中,这种“过度充电”的感觉让他们产生了感情。杜致礼的成长和变化深深吸引了杨振宁,杨振宁的勤奋和正直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致礼

下面的故事是这样的:原来,杨振宁听从了导师恩利克·费密的训诫,打算在普林斯顿待一年,然后离开,回到芝加哥大学。但是他和杜致礼的会面改变了他的想法,决定留在普林斯顿。因为纽约州离普林顿很近,他们可以经常见面,最终情人会结婚——杨振宁和杜致礼于1950年8月26日在普林斯顿结婚。

婚姻生活浪漫而幸福。当然,还有杜致礼对杨振宁的默默贡献,以及杨振宁在一些重要场合对妻子的表达和感谢:杜致礼将自己对文学、雕塑、音乐的爱好充分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使得科学与艺术在他们充满活力的家中高度和谐统一。对此,她显然有些自豪地说:“如果两个物理学家结婚,在工作时和下班后谈论物理,是不是很无聊?”

20世纪50年代初,被当时的科学家称为“二战后物理学最激动人心的时期”,杨振宁就是在这一时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为了不干扰杨振宁的科研工作,杜致礼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并为丈夫杨振宁的成功付出了很多。杨振宁当然没有忘记杜致礼为自己所做的一切。1957年12月,他和杜致礼一起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他获得瑞典国王的奖项时,他的妻子杜致礼成为第一个分享他成功喜悦的人。和他一样,他非常兴奋,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喜悦中。

这就是“中段”的风景。对此,有记者评论道:“一个文学头脑纤细的科学家,已经度过了53年,这只是婚后的生活。”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去世。她为杨振宁留下了三个孩子,延长了自己的生命:长子杨光诺出生于1951年,成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次子杨光宇出生于1958年,成为一名化学家;女儿杨友丽出生于1961年,成为一名医生。三个孩子都在美国定居了。

翁帆,1976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站在三级结构的末端。汕头大学毕业后,我最初在汕头的一家公司工作,但一个多月后,我离开了公司,来到深圳的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这份工作持续了三年,期间翁帆和香港一家普通公司的员工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破裂了。

之后,翁帆申请了研究生学位,并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录取。2004年12月24日,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与未婚妻翁帆到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一次距离杜致礼的去世只有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当时,翁帆28岁,杨振宁82岁。人们把这段婚姻搞得很流行,说是“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红妆”的婚姻。对此,我们不想发表太多评论,只想谈谈杜致礼在世时杨振宁和翁帆之间发生的一个细节。

1995年夏天,汕头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华人物理大会,翁帆被学校选中接待杨振宁和杜致礼。清纯可爱的她,深受当时科学家夫妇的喜爱。网上有个故事:杨振宁在人群中看着翁帆,突然心跳加速。然后,他用胳膊推了推身边的杜致礼,示意杜致礼去见翁帆。因此,杜致礼遵从了杨振宁对过去的期待,却没有料到会被自己所震撼——人群中的女孩年轻时并不是她自己——有一段时间,杜致礼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好消息是,杨振宁还记得年轻时的她;可悲的是,我老了,脸也没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理所当然的——1995年,73岁的杨振宁还在“千百度找他”,还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年后,杨振宁、杜致礼、翁帆之间偶尔有书信往来。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的电话,邀请她到中山大学见面,此时距离杜致礼去世已有近半年。

据说,在与杨振宁见面之前,翁帆曾想过是否应该上前帮助他,但在与他见面后,翁帆发现他有很多想法——82岁的杨振宁教授英姿飒爽,说话、思考和行动都很快,这几乎和他们八九年前第一次见面时一样。翁帆轻松、随意、直率,杨振宁孤独的心在这次见面后被她温暖了...灯光昏暗、渐暗、渐暗,有人笑,有人忧。谁被发现了,谁被遗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历过三阶段结构性恋爱的杨振宁,真的很幸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