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蒋英小学口述历史项目组一行四人陪同蒋英小学校长参观蒋英小学两个旧址。很早以前就听说蒋英小学有两个旧址,很期待。跟着校长走,出了蒋英小学门口,右转到路口再右转,然后沿着路一直走。在300米内,你会在右边的一面墙上看到三个明亮的“蒋英村”红字。这三个字的右边,是蒋英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校地址。
它完全变成了一个菜园。如果你不仔细看,很难看到学校在哪里。菜地里未熟的茄子耷拉着枝头,植物的绿色枝蔓爬上低矮的白墙,玉米肆无忌惮地生长,追上了楼的腰。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可以看到这些荒芜的岁月。
蒋校长指给我们看右边的一栋两层楼,说是学生教学楼。砖房的白墙被十几年的时间冲刷成了黑黄混合的颜色。过去的蓝白画还挂在墙上。画中有一些花鸟和山水,下面是肖春等诗词。帆布表面被风雨撞击后卷曲,大部分被划伤。
走上教学楼的楼梯,我们看到了学生们上课的教室。教室正前方的墙上有一块黑板。当时的黑板是在墙上贴上泥,然后涂上黑墨水制成的。黑板边上是一张薄薄的红色木桌,可能是当年老师用的讲台。黑板旁边的墙上还有一张眼图。
仔细看这块黑板,上面有一些图案,比如一所房子,一棵树,还有一些波浪状的云。不知道当年哪个粗心的孩子没有擦干净,让我们这么多年后也能看到。不管什么年龄,孩子都是一样的稚气。
透过学校的窗户往外看,阳台的栏杆是足球形状的。
当时的教学楼是砖木结构的瓦房,横梁由木柱支撑。还可以看到屋顶瓦片下有一个竹席。
校舍总体保存完好,但教室里堆满了玉米渣和肥麻袋。
江主席翻开一根杂草,指着地上的一块方石,告诉我们:“这里是插红旗的地方,现在旗杆已经拔出来了。”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块石头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心有一个方形凹陷和几个螺钉。
临行前,江主席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转过身,指着树枝间的一根电线杆。电线杆上有一个相机,还完好无损。蒋校长笑着说:“当时学校也是被监控的。”
离开旧址后,江主席饶有兴趣地说,他会带我们看一个更老的旧址。从菜地前拐,我们进入了蒋英村,只看到一排排红砖房随意排列。
蒋校长突然在一栋破旧的房子后面停下来,告诉我们,这是村里非常罕见的,几乎是最古老的建房方法——茅草和泥砌的墙既便宜又坚固,草向下排列,有利于排水,又不会对建筑造成破坏。但现在砖已经逐渐取代草泥砖,蒋英小学旧址就是这样的砖房。
这个旧址只剩下两个房间,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人们很容易忽略这两栋用灰砖砌成的房子。只有墙上写着“振兴中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几个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
江主席把我们从房子后面领到房子门口。半人高的杂草似乎暗示着没有人对这个地方感兴趣。房子门口长满了杂草,没有人缘。只有木门上方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铁板上写着“蒋英学派”,也就是每个字的大小。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个房子的砌砖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砖都是水平铺设的,而是有些砖是用两块垂直的砖砌在一起的,中间是用土填的,但是因为怕雨水侵蚀,砖之间就放了一层水泥。据校长介绍,这是因为当时缺少材料,所以盖房子可以有效节约砖、水泥等建筑材料。
令我们惊讶的是,木门上的铁锁并没有上锁,所以我们有幸进入屋内探索。房间很暗,我们靠在头上,错过了屋顶上的一个小洞。然后太阳环视了一下房间。
轮椅和生活垃圾放在房子里。有些人活了下来,但却被灰尘覆盖。一楼墙上有一块黑板,上面还保留着数学公式的计算过程。江主席补充说,很久以前有一节算术课。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头顶时,江主席还向我们介绍了屋顶的水泥瓦。这种瓷砖有两个槽口,南方多雨,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方便雨水的排出。
在这座破旧的房子周围,在旧址附近的住宅门口闲坐聊天的老人看到我们笑着向我们打招呼。想想他们很多人都在蒋英小学读书,就能明白蒋英小学旧址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洗礼。
最后,我们跟着江主席继续走,向右拐,再向右拐。突然,我们发现我们回到了现在的蒋英小学校园。绕了一圈后,蒋英小学的三个位置顺时针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蒋英小学变得更大,更漂亮,更富有,但不变的是,它仍然关心蒋英。
文案|顾思思
美国编辑|张
审核|李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