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有句话:路遥知马力,人心随时知。疾风知草,烈火见真金。
1951年8月16日,上海青帮大人物杜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临死前,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仅有的10万美元给家人,让家人在他死后为他准备好一口好棺材,葬在梦开始的上海。
第二件事是他命人去取欠条箱,里面装着上亿的欠条,在杜的一场大火中被完全烧毁。
家人很困惑。杜说:这些欠债的人有一部分是想还钱的,以后会记住这份恩情。有些已经是不法分子了。如果你去讨债,你会被杀的。
第三件事是给孩子留下两个遗训:第一,永远不要走我死前走的路,永远不要沾染帮派。第二,虽然我没有希望,但你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记住你们永远都是中国人。
在杜的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儿子听得很认真。他不辜负杜的教诲,把一生献给了祖国。他对中国古钱币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他的事迹,上海博物馆曾写道:
对于杜先生的这些珍贵钱币,我们将开设专门的博物馆展出,我们将永远铭记杜先生的义举。因此,我们聘请杜维善为终身顾问,并为他保留了一间私人办公室。
是杜最有前途的孩子之一。接下来,让我们谈谈杜维善。
命运浮动,总会有日落
杜维善是杜月升和他的第四任妻子姚玉兰所生,而姚玉兰原本是一名演员,在舞台上受到杜月升的喜欢,被收集到四个房间。
在嫁给之前,杜娶了一个三房妾,原配整天疯疯癫癫的。第二任妻子意志坚强,甚至不给杜面子。第三夫人孙佩豪非常泼辣,杜不喜欢。
第四任妻子姚玉兰性格温和。她可以去大厅,也可以去厨房。在生活中,他遇到困难时处处想到杜,懂得衡量自己,赢得了杜的好感。
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杜的崛起,有一个上海大亨的父亲,的人生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童年时,杜维善在母亲的照顾下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光是每月的生活费就有几万大洋,而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只有100大洋。
可惜命运复杂。1949年,十几岁的杜维善和父亲一起离开了家乡,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仅仅两年后,父亲杜去世,家道中落,昔日风光也只是昙花一现。
母亲经常被其他姑姑排斥,所以她带着去了台湾省,带走了杜的骨灰,因为在杜的众多姑姑中,是最爱杜的一个。
姚玉兰在台湾省定居后,开始购买房地产和日用品。加上日常开销,姚玉兰剩下的钱不多了。幸运的是,与联系后,杜得以找到一个可以送死的地方。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母亲姚玉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给上流社会唱京剧。
杜维善,总是从头到尾看着母亲的辛苦,因为母亲的改变而变得励志。他先是在台北读完小学和中学,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
大学期间,他一直坚持勤工俭学。他当过矿工,钻过矿,画过画,卖过牛肉。谁能想到他是上海有名的公子哥。
这种苦难的经历并没有压倒他,相反,它使他把父亲杜的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工作的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商机。澳洲牛肉质量很高,可以运到台湾省销售,赚取差价。
于是他创办了一家肉类贸易公司,有了一定的金融背景后,承包了一个银矿。在澳洲的那些年,他把头埋在脊梁里,这和他过去打仗时的杜理科·月升很像。就像父亲和儿子一样。几年之内,他已经发展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杜维善也有副业。他喜欢收集古董,尤其是古钱币。因为他常年住在海外,所以他的古董基本上都是从国外淘来的。
此后,他在业余时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我国的古钱币文化。
当你回家时,你会出来
自1991年以来,杜维善已经七次回到上海,回到了他在上海的家。他清楚地记得,他的家庭住址是上海河南南路16号,门上挂着“杜家府”的牌子。
如今,“杜家府”已成为上海博物馆。博物馆馆长亲自带他四处参观。在一枚古钱币前,他停下来观看。
馆长向他介绍:这是一枚萨珊金币,有一些瑕疵,但却是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这枚硬币是新疆博物馆捐赠的,极其罕见,国内也只有一枚。
杜维善听后,笑着对馆长说:“这种金币在海外很丰富。下次回上海我会送你几个好看的。”馆长当时礼貌地表示了感谢,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这么稀有的古钱币真的很难遇到。
其实,杜维善不是在吹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开始疯狂购买沙宣币。沙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沙宣死后,王朝的贵族四处逃亡,有的逃到了中原,然后这些钱币通过中原散落到了国外。
沙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产生的硬币数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它的市场价值很高。
上个世纪,一枚萨珊硬币的海外价格约为200万元。杜维善卖掉他装饰好的婚房来收集这枚硬币,直到那时他才得到足够的钱。通过钱币,他还延伸到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从那以后就失控了,家里收集的硬币越来越多。
令馆长惊讶的是,杜维善没有违背诺言。在随后的几年里,杜维善七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2128枚古钱币。保守估计,这2000枚古钱币的价值高达18亿。
在杜维善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大量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之前,内地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收藏和研究几乎空白。
杜维善不仅捐赠古钱币,还承担了为上海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作为一名顾问,他在尚波的五楼也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杜维善被上海授予白玉兰奖。
很快,杜维善向博物馆捐赠古钱币的行为被公众所熟知,许多人聚集在杜维善周围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杜维善对此没有太多回应,只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强硬地告诉公众。
这样的回答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当杜维善做出这样的回答时,他心里一定非常自豪和自豪。因为他铭记着父亲的遗志,用继承自父亲的勇气、勤奋和智慧为中国做出了贡献。
父亲热爱大山,为生活树立了榜样
晚年,杜维善回忆起他的父亲。事实上,在杜的十个孩子中,杜最喜欢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大儿子杜和他的大女儿。尤其是对大女儿,他心疼她。上海第一条水泥路被命名为“杜美如路”。
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父亲很严格,他经常被教导要做一个男人,而不是学习。
在眼里,他的父亲杜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尤其是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虽然他在上海从黑到白无所不用其极,但他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卷入黑道。
此外,他还教育他的孩子,从不忘记他是一个中国人。
正因为如此,尽管杜维善常年在国外,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他的根在中国。
2020年3月7日,杜维善在加拿大温哥华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