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办法》自2006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大检修。
“现在我担心的不是市场的低热情,而是太多资本的涌入。希望健康险业务不要像车险市场一样。为了争夺生意,大家都会在价格战中进行恶性竞争,但会形成良性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健康保险已经到了。
2019年12月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办法》自2006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大检修。
与旧版本相比,新方法的规定从53条扩大到72条。医疗事故保险首次纳入健康保险,对保护患者利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5677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市场增长最快、最受关注的险种之一。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调整费率;新的规定,如鼓励保险公司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为健康保险行业的巨大变革指明了方向。
对于业内争议较大的基因检测问题,《办法》也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被保险人家族遗传病史以外的遗传信息和基因检测数据作为承保条件”。
“人们对健康和医疗越来越重视,健康保险在保险市场中的占比也明显提高。2006年,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发病率统计数据,包括基因检测等新技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小华介绍了《办法》出台的背景。
长期医疗保险可以“涨价”
新办法中讨论最多的条款是长期医疗保险费率可以调整。
目前几乎所有的医保都是一年,承诺最长五六年的医保才是终极。即使一个产品声称终身有保障,也类似于规定60种重疾30种轻症的承保范围,有终身赔偿限额。
保险公司不愿意发展长期医疗保险的原因,源于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的风险,比如通货膨胀、医疗费用上涨或赔付率上升,保险公司也害怕“赔钱”——收取的保费低于赔付的保额。
“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做到绝对的长期保证续保、终身额度无限、疾病医疗保险无限。”明亚保险经纪医疗保险部总经理刘存信说。
新政后,如果保险公司认为长期医疗保险可以通过调整费率来控制赔付风险,可能会有更强的意愿去尝试开发可以长期续保的产品。
但目前保险费率调整的触发因素是什么,产品如何约定的相关细则尚未出台,行业仍处于观望状态。
在办法正式实施的前几天,11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向人身保险公司发布了《关于调整长期医疗保险费率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包括“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应以单一产品为单位进行调整。首次费率调整时间不得早于产品销售之日起3年,每次费率调整间隔不得短于一年。应规定每次费率调整的上限。”。
费率调整的触发条件可以包括经审计的实际补偿情况、医疗通货膨胀情况和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重大变化。费率调整方式无需报批备案,但应在公司网站显著位置披露。
现实中,消费者对费率调整的直观感受是“涨价”,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考虑市场风险,还要考虑上调后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反馈。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教授朱明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让消费者感受更多。“能否将分红制度与健康保险产品相匹配,可能是下一步需要考虑并在政策上取得突破的问题。”
鼓励健康管理服务
措施的另一个亮点是鼓励保险公司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体检、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服务,费用分担不超过净保费的20%。
以往保险销售中,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是发生多少医疗费用,按合同支付多少,与客户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由于缺乏对客户的健康管理,保险公司怨声载道。通过健身、饮食、早期体检筛查、健康咨询的介入,有可能帮助客户降低潜在的患病风险,同时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赔付风险,形成双赢机制。
“如果保险公司给客户赠送一个手环,并记录他每两天完成一次5公里的跑步,可能有助于客户减少肥胖,降低高血压和高血脂的风险,同时也降低患癌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然后,通过完成任务给予低剂量螺旋CT等体检,发现客户晚期肺癌的概率几乎不存在。”刘存信说。
此前,一些保险公司也尝试过类似的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镯积分兑换健身卡。"但是一些消费者把他们的手环绑在宠物狗身上,根本不锻炼身体."刘存信认为这些模式只是表面的尝试,保险公司在开发专业的长期健康险时有很大的发展空。
“比如一个投资了糖尿病相关保险的患者,会把他包给社区医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控制血糖,减少后续胰岛素和降糖药的医疗费用。你能给社区医生和医院一定的激励吗?”为了朱明。
为此,不少专家将保险公司介入健康管理视为“打破零和博弈,从根本上减轻商业医疗保险乃至社会保险赔付压力”的关键——保险公司和消费者都不希望医疗保险赔付在本质上生效——消费者患病,保险公司亏损。
担心过度的市场热情
一个行业共识是,医保体系建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是商业保险业务中最复杂的,涉及政府、监管、医疗服务、消费者等多主体,对专业性要求很高。
无论是对于寿险还是财险公司来说,健康险都成为了最重要的保费增长极之一。但长期以来,在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中,它们一直与寿险产品混为一谈。市场参与者良莠不齐,多数公司缺乏专业能力,健康险市场存在破坏性发展的隐忧。
以网上名人中的产品百万医疗险为例,产品价格一降再降,手续费一天比一天高,保障责任不断放松。但从风险控制能力来看,部分公司在医改政策、医疗服务特点、健康产业逻辑等方面几乎空空白研究。“很多产品的高额保费都是拍脑袋算出来的。网上一些网络名人保险产品早已失传,赔钱赚到钱风险很大。”一位保险业内部人士指出。
新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健康险公司以外的保险公司需要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分别进行会计、精算、核保、理赔、数据管理和信息披露等系统,并配备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管理人员。
很多专家提到,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真正想要在健康险领域提供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和专业化运营,超出了个别中小公司的承受能力。
“现在我担心的不是市场的低热情,而是太多资本的涌入。希望健康险业务不要像车险市场一样。为了争夺生意,大家都会在价格战中进行恶性竞争,但会形成良性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朱明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南方周末记者崔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