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纳通过媒体发表声明,称此前已经备案的诺兰新片《特尼特》仍无改档计划。华纳CEO原话是:
“我们承诺并期待它。今年夏天电影院重新开放时,特尼特有望成为第一部大电影。我们依然支持和认可影院观影的意义,希望特尼特和神奇女侠2能把观众带回影院。
据悉,这是诺兰自己的本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整个电影市场受到重创——院线公司降级,影视公司股价下跌;诺兰的想法也旨在用自己的号召力振兴整个电影市场。
诺兰有什么信心说出这个想法?他是什么样的导演?
让我们从敦刻尔克开始
当时,《敦刻尔克》在互联网和影评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诺兰的高人气,还有诺兰在敦刻尔克对战争题材更为自我和全新的结构性和技巧性的处理。他很早就否定了自己构建宏大叙事的野心:“我不想创造历史,我想拍一部电影,一个年轻人愿意去看,并且能有一种被紧密联系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人称赞诺兰在处理战争等非常容易陷入宏大叙事陷阱的主题时,很好地抓住了极简主义的精髓,保持了高水平的克制;剧情被转换成了几条时间线,完美地构建了紧张感和悬疑感。
有些人很失望,认为这部电影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汉斯·季默在片中总结了太多BGM,反而反目成仇,超越形象,成为这部电影的主体。最后,他陷入了好莱坞式的煽情套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创作的电影在方式上与其他战争片完全不同:他没有在大尺度的宏观层面上还原单一的横截面,而是将三条故事线按不同的比例缩放,然后让它们在某一点相交。
这一技术创新的理念也体现在萨姆·门德斯去年的新片《1917》中:让坐在电影院的观众跟随两名信使战士用几乎未经剪辑的镜头体验血腥的战争;此外,中后期加入了略带梦幻错觉的构图和场景,让电影《1917》更加朦胧。这是新电影的核心思想。
最早的战争电影影像依然注重人物的刻画和剧本描写的精妙,探索作者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如费里尼的《早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或索阳的《红军与白军》;
然而,一些作者和导演通过极具特色的视觉化风格吸引了观众,比如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毕竟,塔可夫斯基的诗意电影的创作对于当时的观众和我们以后的接触都是足够有吸引力的。
随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系列反战电影,从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夹克》、西米诺的《猎鹿人》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再到奥利弗·柊司的著名《战地行》,既是社会学和人类历史的解构和反思,也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思潮的结果。
之前有《拯救大兵瑞恩》,所以来到诺兰,如果单纯用一部简单的商业片来平铺叙事,可能会陷入平庸,除非借鉴《钢锯岭》之前的方法:极其生动的纪录片加上传奇主角的刻画,再配上“限制级”的噱头。
诺兰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他擅长的多线叙事和悬念。这一次,三条线被压缩成不同比例的故事,甚至连敌兵的正面都没有出现,整个故事几乎没有任何生气就结束了。但是观众会有些感动;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而令人恐惧。
似乎只有诺兰能想到这样的待遇。
争议与才华并存
诺兰本人就像他的新电影一样,充满了抢眼的才华,他的话题在网上也越来越大。"诺兰是一个有才华的导演还是一个后天习得的天才?"“诺兰为什么能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甚至走上神坛?”这些问题为诺兰招来了许多走狗和批评。
崇拜者把他捧在头上,神化为“只要克里斯托弗·诺兰活得够久,豆瓣前250名就是他的”,可能是因为诺兰关于重塑结构的戏,给习惯于平庸流水账叙事的观众带来了一种高级电影感;
影评人反感诺兰粉丝的“不讲道理和盲目自大”,这也在于诺兰对待电影过度拍摄结构等一系列叙事技巧,却有些忽视了电影的情感内核;
对于这些人的偶像,比如费里尼、伯格曼、布列松、安次郎,甚至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诺兰都没有这些形象高。
但是诺兰很豁达。在新一季的《十三张请柬》中,许知远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电影中的哲学。诺兰甚至否认这是故意的;他说中国媒体总是让他评价自己,这让他觉得有些尴尬。虽然诺兰一直与好莱坞走得很近,但言谈中的克制和骨子里英国绅士的谦逊气质依然挥之不去。
诺兰从20多年前的《追随》到上一部电影《敦刻尔克》有哪些变化?似乎一切都变了,似乎什么都没变。
叙事结构的变化一直由诺兰扮演。许多粉丝的第一印象是从那件纪念品开始的。从混乱到更清晰的倒叙+穿插叙事,诺兰在这个故事中加入了主人公失忆的微妙设定,节奏上的紧张感和故事中的悬念随之产生。第一次进入影迷视野的诺兰,交出了这样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自然承载着更高的期待。
然后《致命魔术》开始设置双故事线,像包娇子一样,先在开头设置下一个故事的介绍,然后把最精彩的故事放在电影中间像塞东西一样占据大部分时间;直到最后,所有的疑惑才被揭开,观众们吃到了一个非常过瘾的饺子。
未来蝙蝠侠三部曲才是诺兰真正的巅峰。虽然有爆料说粉丝刷票是为了在评分网站上争夺第一名,但还是无法否认这部超级英雄电影的创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讲了一个相当有节奏感的好故事,还在于让普通观众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探讨了诺兰关于法律和正义的哲学。蝙蝠侠,一个处于人性边缘的黑人法警,似乎是为诺兰量身定做的。
《黑暗骑士》中的海爆是诺兰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之一。这部电影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能玩故事线,又能深刻刻画人物的诺兰。
《盗梦空间》空《盗梦空间》回到了诺导最擅长的叙事陷阱,但这一次却变成了玩偶般的梦境和无尽的结局。星际的故事依旧精彩,“硬科幻”的噱头也很吸引人。影片前半部分的伏笔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此外,马修·麦康纳生动的情感爆发和汉斯·季默一如既往的宏大配乐,让影片打上了“上帝的作品”的烙印。但是精品总觉得核心没有黑暗骑士强大。
这样,诺兰所做的似乎是在自我怀疑后重塑自己。
因此,恐怕只有诺兰知道未来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