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在611成立50周年庆典上,我们发现除了大家熟知的歼-7-C/D战机、歼-10系列战机、枭龙系列战机、歼-20战机、翼龙无人机、乌镇-8等一系列先进战斗机和无人机之外,还有已经下马的歼-9。
1968年,第六研究所发布了《关于批准歼-9总体方案的通知》。在此之前,上级已经决定在第六医院的领导下,组建拥有601个工厂、320个工厂的现场设计试制指挥部,负责歼-9的研制工作。1969年,空军领导提出,根据发展情况,应再次提高歼9的设计指标,最大速度应达到2.5马赫甚至3马赫。这个要求有点不现实,已经达到了美国黑鸟侦察机的水平。不仅我们达不到这个技术水平,连苏联老大哥都达不到。
1969年10月,第三机械部和第六研究院联合发布《关于歼-9飞机研制任务的通知》,决定将该机的中试生产改为第三机械部132厂。在航空空行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都地区601、132工厂开展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的研发工作。同时同意将成都原空军十三航校旧址迁移至第六医院作为601所使用的场所。
1970年3月3日,空军区同意从沈阳抽调约500人到成都建立分支机构,进行歼-9飞机的研制。5月3日,由601人组成的歼9航模大队首批300余人从沈阳抵达成都原13航空学校大院,揭开了611研究所的历史面纱。此后,歼9研制团队从沈阳601厂、南昌320厂转移到成都。
1970年12月18日,上级批准第六研究所在601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第二战斗机设计研究所,代号611研究所。第一任主任、总设计师王南寿,党委书记,技术副主任何培明、吴。
时间一到1976年,611所就进一步调整了歼9的整体气动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了以机身长度18米、两侧进气、鸭式布局为特征,进气为二元可调多波混合压缩式的歼9VI-II方案。该发动机是一台910涡扇发动机,静态推力为12,400千克。配备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公里,跟踪距离45-52公里。安装了两枚PL-4拦截导弹,最大有效射程8公里,导引头拦截距离18公里。
1978年,由于611承担的歼7改造项目设计和测绘的迫切要求,歼9的研发开始萎缩。1980年,为了落实国家经济调整政策,歼-9的研发彻底终止,项目被拆除。
回顾歼-9的R&D进程,当我们面对来自北方大国的逆火轰炸机时,我们内心非常恐惧。我们急需一种全天候的高速地面防御截击机。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盲目的命令和吹嘘盛行,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性能,但基本的引擎是不确定的。因此,歼9的拆卸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611所十年的发展工作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一是慢慢了解歼-7的设计原理,为后续重大改革奠定基础;二是培养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从东北到西南逐步培养了一支有技术造诣和研究经验的601分会技术团队。后来首次超越601,成功拿下三代机和四代机项目。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