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药物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之一。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国内相关指南对卒中药物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建议。然而,不同指南在证据来源、建议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医生的决策。
临床指南是缩小最佳证据和临床实践之间差距的决策工具。高质量的指南可以直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决策依据,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结局,科学配置医疗资源。
如何用国内卒中治疗指南指导临床工作
随着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脑卒中药物治疗的靶点趋于明确,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为临床指南提供了大量证据。检索近5年国内卒中指南,对比总结药物治疗推荐内容和证据等级,得出以下结论:
虽然国内指南推荐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窗,但可以看出目前的溶栓时间窗正在逐渐扩大。但结合推荐强度和证据水平,最有效的是基于超早期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使用氯吡格雷的临床研究结果。双抗药物对轻度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明确,已成为国内最新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案。
心源性卒中的抗凝起始时间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由于缺乏更多高质量、大范围的临床试验,神经保护剂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指南对缺血性中风后的血压管理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但它们都是基于个体化的原则。
虽然现有的研究结果为指南推荐卒中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了证据,但缺乏卒中急性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相关研究,影响了指南对此建议的推荐强度。
临床实践的有效性与指南建议的力度并不一致,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范围的临床试验来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在指南的方法质量上,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空,主要应从参与方、严谨性、适用性、独立性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哪些
目前用于溶栓的药物主要有两种,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第二代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溶解血栓,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出血风险小,但价格昂贵。尿激酶因疗效显著、无耐药性、价格相对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3小时内效果最好,最迟不超过4.5小时。尿激酶的应用是指越早使用效果越好,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应用。由于血栓老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都难以发挥作用,容易引起出血。
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选择适应症、年龄,排除脑出血,无出血质量,无肝肾功能障碍。治疗前后应检测血小板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如发生出血,立即停药,使用纤溶药物;
时机问题:争取6小时以内;
剂量问题:根据个人经验,少量有效,不大量;
治疗有效者不宜突然停药,停药后还要使用其他弱抗凝药物,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治疗效果有哪些特点
目前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安全有效,但也容易出现血管再闭塞、溶栓后出血等并发症。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障碍,溶栓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
研究表明,发病后6小时是缺血治疗的时间窗,6小时内溶栓可使病灶缩小,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更安全。与其他药物相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第二代溶栓药物,对人体无抗原性。它是一种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丝氨酸蛋白酶,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溶栓作用仅限于血栓部位,特异性更强,半衰期更短,溶栓效果更好。
通过上面的解释,时间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急性发作,也就是脑梗死的急性发作,就是生命。溶栓药物的使用,无论是第一代尿激酶还是第二代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越早越好。每个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