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怎么读 评论 张建熊:娑婆世界的世相书写

栏目:游戏 2021-10-12 22:25:22
分享到:

《老妇人的世界》的写作

——评李庆元《此事与风、月无关》

文人

洪亮说:“清远的文字有着某种神秘的智慧和成熟,语言犀利犀利,但却有着穿透世界的包容,对社会变迁和历史境遇中的人性有着极其准确的把握。”很难想象这些话是用来形容一个年轻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文风的,但正如洪亮所说,李庆元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深刻而清晰地书写世界的年轻作家之一。这一次,他近几年出版的小说被编成了一本书《此事与风月无关》,作品中的犀利感和悠长意味无疑被展露无遗。此事与风和月无关,其中包含了李庆元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包括《诗人之死》、《口口相传的往事》和《猎人与小偷》。这些小说之所以被选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表达——世界写作。毫无疑问,这些小说可以一本书出版,这是对李庆元写世界的认可,也是对他写作风格的褒奖。在这十一部小说中,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猎人与山贼》和《门楼里的秘密》为主的关于历史世界的写作,另一类是《诗人之死》和《行走在没有理由的世界》。古语:“以铜为镜,可以穿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无论是历史世界中的隐喻现实,还是社会镜像中的反讽,李庆元的小说就像一面镜子,照着历史和人类,给了自我照明者一记耳光。

暂停与逆转中的故事人生

小说《此事与风月无关》开篇,悬念往往是自己设置和解决的。它提前告诉你谜题和答案,看似给出了结果,却让你对故事发展过程充满好奇。比如第一部小说《诗人之死》中,第一段就告诉你死去的诗人是谁,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信息了,“诗人钟鸣之死”就产生了“他为什么而死?”诸如“他是什么样的诗人”之类的问题被抛在了脑后,这让好奇的人不得不继续阅读。在小说《猎人与山贼》中,李庆元说:“猎人一大早就进山,想抓一只山鸡,却抓到了一个山贼”。这三个单句构成一句话,简单明了地解释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在这个简单的话语背后,我们却有着复杂的关联。“他是怎么抓到山贼的?”“抓到山贼后会怎么样?”.....问题一个接一个,联想一波又一波。除了在小说开头巧妙地设置悬念,故事结尾的反转和对开头的引用也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在《无缘无故地走在世界上》中,结尾有很多转折。一翻是答应用父亲的事故赔偿买车。就在夫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他们却异常的开心和难过。他们在路上杀人,生活再次陷入困境;第二次转折是答应被囚禁的妻子张艳不与他离婚。他觉得自己未来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但出狱后他不想见到妻子。反而是妻子提出离婚,他出狱后那种昂扬向上的姿态被击碎;三个转折是他的妻子张艳得到了老家要拆迁的消息。她以为拆迁后自己的生活会有所改善,于是打电话告诉她,她不想离婚,但她答应去死。结局的转折让故事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也让小说人物的命运一浪高过一浪。而在《无缘无故地在世界上行走》的结尾,“这家伙会出事吗?”而随着开篇“第二起事故发生在三十四天后的中午”。隐隐约约的连接和呼应,故事在第三次意外中戛然而止,让人感到突然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法国著名剧作家贝克曾说:“悬疑是兴趣不断前进、紧张、预测事情将如何发生的迫切要求。”李庆元在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在故事发展中采用了插入叙事、倒叙和平行顺序的写作手法,从限制性的角度对悬念进行了悬浮和延伸,通过结尾的反转、多次反转和照顾开头,将人物命运、故事走向和人性表达推向高潮,同时使整部小说的逻辑更加完整,主题更加深化。他小说中这种极其曲折和出人意料的书写,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浪潮展现了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让人在对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悲喜剧感到愤怒的同时,又产生了无奈的恐惧,因为我们中间的人并不是时代浪潮下的起伏。谁能保证他们不是李庆元作品中的某一个人或下一个人?

嘲讽与讽刺中的三害五利

小说集《此事与风月无关》中的反讽,多集中在故事中人物的好恶上,通过人物性格和行为中的“虚伪”来揭示现实社会的“真丑”。在这篇短篇小说《此事与风和月无关》中,李庆元没有给小说的主角起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在整个故事中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这实际上扩大了“他”的概念,“他”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名称,所以这并不是对世界上成千上万个千千“他”的讽刺,每个“他”中的人都是不同的。在这种身份的框架下,“他”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自己需要守住的底线。然而,明明知道出界行为的底线在哪里,却依然去触碰,把自己移出底线,这是很可笑的。另一个“她”的身份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人物。其实“她”是引诱“他”或“他”突破底线的“魔鬼”。正是在“她”的诱惑下,“他”迷失了自我,沉浸在不该沉浸的情感中。在小说《诗人之死》中,人物的荒唐行为让反讽更有意义。落魄诗人钟鸣之死,使文联主席杨宗楚成为“BLACKPINK”。借助杨宗楚的视角,李庆元以叙述和倒叙的方式,阐释了“诗人之死”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杨宗楚的身份,通过他对诗人钟鸣的蔑视,对作协主席吴学普的嘲讽,以及他的“女诗人”刘筱柳,

反讽是表达世界形势和社会现实的常用方式。反讽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苏联作家法代夫在评价鲁迅的作品时说:“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的共性,但也具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色。”如果说鲁迅的作品是对当时黑暗时代的嘲讽,那么李庆元的作品则是对当下社会陋习和现实丑恶的揭露,但这种揭露并不是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而是蒙上了一层“虚伪”。只有打开它,太阳才能展现出它内在的“丑”。也许李庆元达不到鲁迅的高度,但我相信,讽刺且经久不衰的小说集《此事与日月无关》不会是一部读者轻易遗忘或抛弃的作品。

所有生物都在诗意的隐喻下受苦

李庆元小说中诗意语言的运用非常普遍,从遣词造句中可以看出其小说的诗意表达。首先是遣词造句,充分体现了原叙事遣词的精细。除了常见的俚语和方言,李庆元还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诗意选择,这种技巧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表示嘲讽的词是“嘲讽”,表示收藏的词是“编成一本书”。小说中的整段除了用词考究、严谨、富有诗意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简洁性和诗化。比如小说《猎人与山贼》中,“当我发现一条偏僻的小路时,我听到了微弱的鼾声,好像有人在森林里熟睡。这座山是伏牛山的后峰。它不是很高,也没有大型野兽。然而,狼和地球豹不时出没于此。睡在里面不安全。更何况目前局势不平静,内贼未灭,外教又来了。普通人白天出行还是会害怕。这个人有勇气晚上呆在山里。如果不是强盗割径,就是夜深人静的壮汉出行……”李庆元的词句简洁明了,失意而富有节奏感。无论是对后续人物,还是对“山贼”,整个陈述或段落都是一气呵成的叙述,除了诗意的叙述陈述和段落外,李庆元的诗意现象在景物和环境的描写上更为明显和突出。比如小说《绿盲》中,这种对环境的描述:“下午下了雨,但不大,但很细,滴滴答答,湿了整个城市。天气突然变冷,街上行人稀少,高低建筑在寒冷的冬雨中垂头丧气,缩成一团。我撑着伞穿过老城区狭窄的小巷,来到西关桥头。老桐树还在一片一片地落叶,被雨水包裹着,重重地落在又冷又湿的地上。..... "环境和风景的描写不同于叙事。语言虽然不那么失意,但更有节奏感,特点更倾向于现代散文和新诗。散文中既有优美和谐的文字,又有自由开放的新诗形式,值得学习和阅读。

语言的诗化讲究句式灵活,结构上整体与分散相融合,内容上生动简洁,表达上感情丰富,内涵深刻。诗化是创作者文学基础的沉重外化。毫无疑问,李庆元的小说很好地实现了这种诗化,他优美的诗意表达在对比中凸显了现实的丑陋。正是在他优美的诗意隐喻下,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被隐藏,这是他对所有人的沉浮。对于官员来说,他们不考虑公众,寻求在营地迷路的乐趣;底层群众为了生存而活,一时的得失中夹杂着悲喜。每个人都是在痛苦中起伏,有的人的痛苦是讽刺,而有的人的不堪却是苦恼;有些人的骄傲让人愤慨,有些人的沮丧让人悲伤。在李庆元的诗性隐喻下,大时代背景下的任何人都离不开“苦”这个主题。“幸福”是苦中的“乐”,而“苦”是苦中的“苦”。人总会在生活的痛苦中浮沉。

阎连科说:“小说最终是一部世界之书,在尘埃中展现人性,在混沌中看到灵魂,在沧桑中发现时代的本真和人生的本真。”在他看来,“清远文笔贯通”。小说是一本世界之书,李庆元的《此事与风月无关》深刻揭示了老妇人当下的世界。在这本小说集中,李庆元可以说是对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并将人物刻画成了木头。他以犀利的笔法、隐喻式的调侃、嘲讽式的反转,还使情节结构上下贯通,使小说在不失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阅读感。“此事与风月无关”是从欧阳修的《玉屋春》翻译过来的,整句是“世间自然有痴情,此恨与风月无关”。但李庆元去掉了前一句,把“恨”字改成了“物”,把“不”字改成了“无”,更适合小说“与浪漫无关,只是隐喻性地描写世界”的主题。此事与风和月无关不仅是小说集的标题,也是小说集中最后一部小说的标题,这个标题更像是作者因为讽刺世界过于深刻和大胆而做出的无意义的解释。

张健雄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银行家和专栏作家。他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工商管理系,并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在法国和美国的两家大银行工作了很长时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人才发展中心客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