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预测未来的意愿一直很强。自古以来,先人就用烧甲骨文后的粮食来占卜吉凶。贞观年间,应唐太宗的请求,道士袁天罡与李共同努力,用尽心力写下了一部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推笔》。预测这种事情总是对人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民国时期,也有一位预言家,他大致预言了中国未来的局势,让人唏嘘万分。他就是鲁。
1878年,鲁出生在江苏青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鲁阏氏的祖先包括东吴丞相鲁迅、西晋文学家陆云等。他从小天资聪颖,受到书香门第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不幸的是,他的家庭正在衰落。17岁时,他被请去跟晚清名医唐春斋学医。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20岁时,他独自回到上海工作,开始了他蓬勃的文学生涯。
繁忙的医院工作并没有扼杀鲁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0岁时,他的第一次大胆投稿得到了主编的认可,并在报纸上发表。这是对他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所以他从短篇到中篇,从中篇到长篇,从未停止写作。后来,上海世界书店、石慧书店等几家知名书店也印刷发行了他的小说,一时走红。
当他的创作生涯达到巅峰时,双喜临门,爱情悄然而至。李幼琴女士是浙江著名茶商李的女儿。她爱读书,对他书中的谈吐感情有着强烈的共鸣。从那以后,她成了鲁的铁杆粉丝。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遇并愉快地交谈,逐渐开始相爱。但双方父母不同意,认为门是错的,李家不喜欢陆家的贫穷,而陆家不喜欢李生意的世故。但这些不能一起动摇他们的心。爱情的力量冲破了家庭传统的束缚,第二年两人就结婚了。不幸的是,1915年,鲁37岁时,他心爱的妻子因病去世,享年35岁。陆对此深感痛心,总是责怪自己学医不精,甚至连妻子都治不好,于是越来越渴望学医。
从1918年开始,陆一边行医一边研究医院。经过十几年的寒暑,他的医术已经成了巨大的成就,他行医的许多经验都被写进了十几本医术并印刷出来。北洋军阀战争时期,他搬到比较稳定的公共租界中心区汕头路82号,开了一个小诊所行医。一次,广东一富商的妻子病重,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在家卧床快一个月了,在上海找名医却毫无进展。经人推荐,鲁请诊治。不到半个月,富商的妻子康复了。为此,富商们非常感激,将诊所公布了一个月,以示感谢。从那以后,鲁的声望直线上升。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美德,他获得了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
这位医生在哪里?这要从1910年开始,当时鲁写了一部小说叫《新中国》,里面对晚清上海十里洋场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掩盖和一些预言,而这些预言都是为了百年后的新上海。
整部小说都是模仿“黄亮之梦”的方式,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由主人公“鲁运香”所见所闻来承担的。鲁运香看到上海的租界已经被中国收回,那些法院的法官和辩护律师都被中国人取代,街道又宽又高,一排排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只是开胃菜。更神奇的是,他在书中写道,中国博览会即将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共享盛会,市政府修建了浦江铁路桥和过江隧道,方便市民通行。原文是这样的:“挖地空,建隧道,铺铁轨,日夜点灯,电车就往里面飞。还有一座横跨黄埔的大铁桥,直通对岸的浦东。”
书的最后,鲁运香被门槛绊倒了,摔倒了,然后在梦中醒来。他说:“休说是梦,当时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场景。”
可惜当时小说出来后,人们的反响很差,可能是觉得他梦里构想的世界太离谱,甚至大作家鲁迅看了之后,也怒斥他的作品,认为完全是胡说八道。最终,这本书沦为上海图书馆唯一的孤儿。然而,当时谁能想到这些书中的描述都实现了。当然,今天也有学者持批判态度,认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不是小说中准确预测的,是世界性的世博会,不是国内的。
虽然他对自己的书进行了批评和赞扬,但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主宰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他的乌托邦世界,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期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
参考文献:鲁《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