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装甲部队被谈论得非常多,无所畏惧。当数百辆苏联坦克冲向敌人时,就像洪水一样,所以被称为钢铁洪流。然而,当它与苏联装甲部队不成比例时,苏联步兵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少。为什么呢?
第一,战前苏联红军素质低
苏联红军的招兵买马模式不一样,严格遵循一套划分士兵素质的套路,把最好的士兵送到海军,几乎按照坦克兵、炮兵、骑兵来划分,把最差的士兵送去当步兵。
这个师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意味着士兵的素质不够。虽然二战没有谈电子化和信息化。但是步兵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不会看地图,甚至不会数地图上的方块。当然,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好,很差。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奉行严格的义务兵制度,这看起来很好,但在实践中却很成问题。一般来说,士兵入伍两年就可以退役,但考虑到苏联步兵素质差,那么两年时间刚好够他们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然而,两年后,这些士兵将退休,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永远的军队短缺。虽然战时可以紧急召回预备役人员,但重新训练、降低战斗力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当时苏联红军大部分装备入库,部队缺乏实弹训练,训练程度和军纪不如德军。那么步兵的战斗力就会进一步降低。子弹和装备的入库,意味着部队突然开战,很难快速取出装备。
由于苏联官僚主义严重,取出设备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复杂的程序。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对此有亲身经历。苏德战争爆发时,他带着警卫连去拿弹药,仓库经理居然要求几个部门签字。这种效率自然大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同时,苏联指挥官也很有问题。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大多数苏联将军缺乏作战经验和指挥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由火箭推动的。
例如,西方陆军司令巴甫洛夫将军战前只有一个团,后来负责坦克生产。现在突然让他去指挥一支军队,当然会有问题。结果,他不仅损失了所有的部队,还损失了苏联步兵中最优秀的。
第二,苏联的战争形势不好
许多苏联将领“送人头”后,苏联红军损失惨重,全军覆没400多万人。这时候苏联红军处境不好,技术装备差,尤其是坦克几乎枯竭。
苏联西部部队的装甲部队几乎完全丧失。面对德军的攻势,尤其是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攻势,苏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势。
这种防御范围很广。在数百英里的防御地带,部队可能会建立星罗棋布的阵地。以莫斯科保卫战为例,朱可夫作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的最高指挥官,立即着手在沃罗格拉姆斯克-莫斯科夫斯基-潇雅罗斯拉维茨-卡鲁加建立防线。
与此同时,莫斯科还修建了三座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女性。截至10月底,仅妇女儿童就修建了700公里的反坦克壕沟,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土壤,修建了3800多个临时和固定掩体。
在这些防线上,实力是不够的。以他抽调的第五、十六、四十三、四十九集团军为例,总兵力只有九万左右,因为这些部队的骨干师团损失惨重,编制大为缩减。与此同时,他从莫斯科抽调了数百名民兵部队。
这些部队仅仅抵抗德军是不够的,但朱可夫还是这样做了。原因是他需要这些部队顽强抵抗德军,迫使他们减速。
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军必须先吃掉自己的部队,才能继续推进。朱可夫将其部队部署在坚固的阵地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点,在这些点之间或后面有一道坚固的防御带来阻挡德军。而且这些防御带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每次德军进攻的时候,都会因为距离的原因而被迫停下来。
这是因为装甲部队不可能无限期攻击,而且每次攻击都要消耗燃料、弹药和装备的耐久性,所以他们必须在激烈的战斗推进后停下来修理。显然,既然兵力不够,我们就应该远距离拖延敌人。当然,这也意味着防线上的部队注定要被抛弃,用来拖延敌人,然后被消灭。但是,朱可夫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他已经坚持到了冬季的到来并且可以发动反击了。
反击也是苏联人的问题。以莫斯科战役为例,朱可夫虽然从远东调来了军队,但补给成了问题。大雪纷飞的情况下,不仅德国人难以补给,苏联人也难以补给。
在莫斯科战役的反击阶段,苏军一度每天每门炮只有三到四发炮弹,部队的弹药和粮食供应成了问题。随着德军站稳脚跟,补给线开始畅通,苏军的反击失去了意义,不得不回到原点。
当然,莫斯科战役的反击是卓有成效的,但苏联最高统帅部此时高估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于是主动发起了进攻。1942年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讨论1942年作战方向时,决定向莫斯科方向实施战略防御,但同时又发动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旨在解放顿巴斯。不幸的是,斯大林高估了自己的军队,低估了德国人,结果一败涂地。
这种事情不仅发生过一次,也是因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斯大林格勒胜利后的盲目进攻。两次战役都极大地消灭了苏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苏军的步兵。
第三,疲惫不堪的苏联士兵
1941-1943年的战役之后,苏军的损失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战前苏联有1.8亿人口,战争开始不久,失去了富饶的地区和6000万人口,不是被消灭,而是失去了。毕竟这些人在敌占区,显然不可能提供部队。
那么苏联将在剩下的1.2亿人中招募,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动员的总兵力是3460万。部队兵力最多维持在1280万人。苏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2960万人,其中死亡/失踪915万人,被俘446万人,伤病1832万人。
伤病员是累计数,很多都是伤愈归来,可以先消灭。然而,即使我们只计算死亡、失踪和被俘的官兵,也有1361万人,相当于苏联剩余人口的一小部分。如此高的损失显然耗尽了苏联的人力。
考虑到苏联动员的军队总数为346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涵盖了苏联18-55岁的人口。也就是说,所有适龄士兵都被征入伍了。因此,1943年后,苏联军队开始在收复的土地上招募士兵。
在战争中,苏军经常得不到及时的补给,以至于部队失去补给,被德军击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当时苏军连续发动了沃罗涅日-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北高加索进攻战役、克拉斯诺达尔进攻战役、达卢吉进攻战役,部队前进了600公里。
哈尔科夫虽然被俘,但沃罗涅日军及其最近的后勤基地也有200多公里,西南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据这种情况,如果他们遇到反击,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被整个军队打败。
而且原来曼施坦因指挥德军打败了西南方面军,然后又打败了沃罗涅日方面军。在这样的溃败中,缺乏机械动力的步兵很容易被德军消灭或俘虏。
或者说,苏军虽然准备充分,但炮兵和步兵缺乏动力,因此步兵在进攻战斗中往往损失惨重。这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很典型。军队的炮兵打了七天七夜,却没有打完一个弹药基地。此时弹幕护航只能打在阵地前沿五公里范围内,无法移动阵地内部突围。
根据苏军纵深作战的突破理论,突破敌方阵地需要步兵,但步兵在突破战术防御区时只能依靠76.2毫米加农炮和45毫米反坦克炮以龟速推进。
因此,当苏联人突破阵地时,他们往往只能缓慢前进。因为他们火力弱,后续重炮无法快速跟进。部队在战斗中很容易被德军阵地的火力点屠杀。如果我们想快速取得突破,苏联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人民堆,用人民的生命寻找出路。
这种打法当然是损失惨重,因为步兵无法快速跟进,又无法突破部队。相反,它在移动。美国大卡车的加持,加上苏联自己坦克的优势,可以让缺乏机动力量的德军在地面上被苏军打得筋疲力尽,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