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 钱颖一:为什么中国的“杰出人才”少

栏目:国内 2021-09-20 01:21:51
分享到:

摘要: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缺乏创造力、领导力和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一直培养优秀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问题本身有问题。优秀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优秀的人才很可能在有利的环境中涌现。

作者是钱颖一

转自唐赛先生

我对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有三:一是我的学习经历;第二,我的教学经验;第三,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八年多的经历。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学系统的培训,所以不熟悉教育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我是教育从业者,所以从直觉观察开始。今天,我将谈谈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点看法。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语文教育的成就。因为中国过去35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如果教育完全失败是不可能的。但是,肯定成绩容易,肯定点就不容易了。我的第一个观察是,中国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非常有效,这使得中国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相对较高。在统计语言中,它被称为“更高的平均水平”,意思是“更高的平均水平”。我指的是在相同的年龄和相同的学习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无法企及的。这一点从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这三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但在这个评估中,农民工子女比美国中产阶级子女优秀,艺术院校的学生数学也比美国学生平均水平好。这更能说明问题。

我们怎么做?政府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花费更多的时间都是原因。当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时,通常的衡量标准是教师是否按时上课,学生是否有课本。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教师的敬业程度令人钦佩。即使在高等教育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平均而言也是显著的。

这种教育优势对于促进低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因为它适合“模仿和提高”的“追赶”作用,尤其是与开放相结合时。开放让我们看到先进,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赚钱动力更强,员工整齐,所以执行力强,迎头赶上。这在制造业中非常明显。即使是在服务业。随着先进的IT技术和管理流程的引入,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台服务、医院挂号收费、出入境检查等,我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准确率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经历。

我的第二个观察是,与高“均值”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小“方差”。“方差”也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均值”是随机变量平均值的量度,而“方差”是随机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累积程度的量度。简单来说,一个小小的“方差”,意味着两头少,优秀的人少,“优秀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众所周知,优秀人才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人才”在不同种族之间的分布没有太大差异,那么优秀人才的概率应该与人口成正相关。中国有13亿多人口,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中国学者因为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还有其他证据表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必和发达国家相比。与印度的对比更有说服力,因为两国人口基数相近,印度人均收入低于中国。印度的平均教育水平肯定不如中国,但比中国更突出。从我平时接触到的例子来看:世界著名商学院中,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现任院长都是印度裔;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中,微软、百事可乐、德意志银行、万事达卡的现任CEO都是印度血统。然而,没有中国人担任这类商学院和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缺乏创造力、领导力和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一直培养优秀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问题本身有问题。优秀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优秀的人才很可能在有利的环境中涌现。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养”,远比“培养”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在2010年8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和2011年2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篇演讲被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广泛接受。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天生的,至少有些人是这样,但后天就会被抹去。完全有可能你接受的教育越多,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越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有创造力呢?所以,不是我们学校不能“培养”优秀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学校“扼杀”潜在优秀人才的问题。当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个性发展被抑制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缩小。结论是我们培养的人“方差”小,不是因为中国人天生方差小,而是后天人为压缩。

小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提高,人才的小“方差”与大局无关,甚至与其长处无关,只要“平均值”不低。但进入中等收入后,当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时,小方差的后果会很严重,因为它影响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这样,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观察,即人才的高“均值”和小“方差”的特点,既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30年来取得的成就,也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是高“中”低“方差”,那么我的第三个观察是,我们的问题在人的素养和价值方面是低“中”高“方差”。低“中”是指人们经常批评的人的平均成就水平低。人的修养“方差”大,意味着太差的人不在少数。这一点可以从反腐中曝光的案件规模和程度上得到赞赏,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这些很多都是高智商低性格的人做的。那些知识水平高、生活贫穷的人,正如钱理群所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问题,更是培养出很多没有人格底线的人的问题。

有必要考察一下我们的“人才”概念。正是因为我们有培养“优秀人才”的紧迫感,才格外重视“人才”。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呢?不仅“优秀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问题,而忽视“人的素质”的培养,造成了更严重的问题,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说的是人的修养,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格的底线。爱因斯坦很早以前就说过:“一所学校的目标应该永远是:当年轻人离开学校时,他们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大儿子威廉说:“在你成为王子之前,你必须是一个男人”。他们都说先做人,再成才。我在2014年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演讲的主题是“人”比“人才”更重要,因为人不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因此,在我看来,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培养“优秀人才”,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

以上是我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三点观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来概括。首先,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更高,这推动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第二,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尤其是能力的“方差”太小,优秀的人物太少。这就导致了创新的缺失,这对于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第三,除了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作用外,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素质、塑造人的价值、建设文明社会更为重要。然而,人的素质“中”低“异”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