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篇评论,2021年第2期,第51期,合计
天东国
摘要:张红甫创作的历史小说系列,通过林则徐、左、李鸿章、袁世凯四位关键人物,以文学的形式,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全面的记述。这一系列历史小说为我们从工业化、社会变迁、文明冲突等方面认识和评价现代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视角。近代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仅站起来了,变富了,而且还在变强。我们应该冷静地回顾历史,用同情和宽容来评价那些在过去死去的人。
关键词:现代名臣历史小说描绘悲悯与宽容
2014年,我编辑的长篇历史小说《左》出版,社会反响不错。后来在我公司的《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丛书》中再版,张红甫先生就成了我的重点作者。感觉他肯定会有新的作品,很愿意和他交流下一步的创作计划。他当时列了三项,我帮他选了第三个方案,创作了历史小说《李鸿章》。主要原因是另外两个创作计划横跨汉代、唐代、宋代和明代,单独准备材料会特别困难。现代是他熟悉的领域。除了刚出版的《左》,2005年还出版了报告文学《末路王朝——甲午中日战争报告》。他熟悉现代领域的写作,更容易出成果。
张老师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我提议有计划地塑造几个近代重要人物,形成一个系列。多年的编辑经验告诉我,连载创作更有利于一个作家的成长。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林则徐、左、李鸿章、袁世凯的一系列创作方案,这是现代系列历史小说的源头。随后的创作、编辑、出版都非常顺利。李鸿章2016年出版,袁世凯2019年出版,现在林则徐已经出版成功。
林则徐是近代第一个看世界的人,也是这一系列小说的开篇,但张先生最后一个创作。他说他特别尊重林则徐,其他三个人物写完,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他更有把握写林则徐。他希望充分描写林则徐的精彩作品。从我个人的感受和这个系列出版后的社会反响来看,不仅仅是林则徐的精彩写作,整个系列作品都能承载精彩这个词。
最打动我的是,这一系列历史小说为我们认识和评价现代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视角。众所周知,工业化在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世界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工业化的历史。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领先世界百年;美国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而领先世界200多年,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占领东三省,全面侵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总是挨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国用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的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小国变富变强的途径有很多,工业化对于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是不可或缺的。在评价现代人物和事件时,这一系列历史小说将是否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张先生赞赏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旨在自强不息,以工业化为重要手段。在他看来,推动洋务运动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因此,林则徐、魏源在他的作品中,在经历了禁烟斗争之后,提出了“向洋人学习,控制洋人”的命题;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派出第一批留学生;左克服重重困难,创办福州船政局。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政,发展近代工商业,都是他创作的重点。特别是李鸿章坚持了30多年,主持或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炮兵局、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第一个船舶投资促进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中国人开通的铁路、第一个用现代技术开采的煤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军...李鸿章第二卷的题目是《洋务巨擘》,表明了洋务运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并且
现代的另一个主题是变化。中国近代是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农耕到工业化的转变过程。从手工作坊到蒸汽动力,到废弃刀枪的军事装备,到八旗绿营招募制度到湘军、淮军,再到北洋新军的兵役制度,从李鸿章提出科举制改革到八股完全停止招募士人,尤其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作者都非常重视。制度变迁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适应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张先生并不像洋务运动那样欣赏这些变化,而是客观地批判了这些变化的局限性和隐患,尤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急躁、简单化、理想化,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对改革利益的调整缺乏相应的补救和安排。张老师曾告诉我,他经常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近代历次变革相比较,不难发现近代变革者和时代的局限性,这常常让他深感惋惜。
在现代中国,留给国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被侵略被欺负。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外冲突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这是中国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所谓侵略,只是中国人的感觉。作者极其反对这种观点。张老师曾经对我说,就像我们左脸被打了一巴掌,甚至说我们打得好,把我们的右脸拼在一起!列强强行租用了我们的土地,把租界建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我们的行政权、司法权和驻军权被完全剥夺。他们强行割了我们的土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损失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台湾省被日本割了50年。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皇帝后逃到热河;八国联军进京后,他逃到了Xi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在《南京条约》中赔偿英国鸦片价格、商业欠款和军费共计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法北京条约》赔偿英法1600万白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库平银2亿两,后来赎回辽东,赔偿3000万两;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在《辛丑条约》中赔偿了4.5亿两白银,年利率为4%。39年间,应支付本金和利息共计9.8亿两白银...如果这不是侵略,那什么是侵略?如果这不是欺负,那什么是欺负?作者认为,传播文明、传递上帝福音、宣扬普世价值,是西方列强为侵略扩张、干涉他国披上的美丽外衣和冠冕堂皇的借口。欺骗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头不仅愚蠢,而且可耻。
由于张先生有上述的认识和判断标准,他也对近代的救国抗侵略行动给予了强烈而丰富的书写。林则徐第一卷用了一大半篇幅描写广东人民和林则徐领导的沿海人民的反抗;左为收复新疆、抵抗法国侵略倾注了大量笔墨,对沙漠打阿古拜、冯子才镇南关大捷的详细描写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李鸿章”和“袁世凯”为抗战时期我海军、我军的英勇战斗和八国联军入侵时期人民的英勇抵抗,奉献了相当大的篇幅。
在人物塑造上,有抬头,历史人物的闪光点充分展现;俯视之下,人物的局限性也写得毫不客气;有了平视,就会像普通人的爱情一样,把喜怒哀乐融入到工作中。作者试图避免的是在人物中刻画盲人。因此,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很难将作者塑造的人物打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既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民族英雄”。就连深受作者推崇的林则徐,也在挫折中彷徨,在逆境中迷茫,在关键时刻体贴平衡。让作品中的人物尽量贴近真实历史中的人物,这样他们的伟大会更大,他们的悲剧会更感人。
追求真实,注重细节,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也是本系列作品的一大亮点。当时的人们遇到了如何行礼,如何称呼,如何看一个人的穿着和行为,如何判断他的身份,太后是如何垂帘听政的,皇帝是如何听政的,圣旨是如何起草和颁布的,北京以外的官员是如何收到圣旨的...作者做了一些调查。
小说可以“编辑”,也必须“编辑”,但作者坚持“不编辑”这些细节。为此,笔者一直在补近代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创作这十卷,作者读了400多种书,1000多卷,其中近百卷被反复阅读。这些资料包括笔记、日记、清人史籍和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还有专家学者的文章,研究生的论文;尤其是大量的历史档案,如清代档案、诏令、近代史资料系列等,更是作者枕中之宝。重大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有史料佐证,甚至大量引用奏折、电报、书信。作者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大量的信息。除了人物的故事之外,作品中所展示的关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民俗的信息,堪称现代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矛盾极其复杂、斗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它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既有传统的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也有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甚至还有列强和中国人民的斗争。作为当时的官员,他为了向西方学习和促进工业化,镇压农民起义,努力缓解社会矛盾,不得不与顽固的保守势力作斗争,不得不与咄咄逼人的外国商人传教士打交道,与外国人的军队作斗争。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中国历史书也没有为他们准备现成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甚至连石头过河都没有。现代中国是一艘古老的木船,突然冲出内河,漂向波涛汹涌的大海。不仅缺少有经验的飞行员,就连合格的水手也难找!当时站在风口浪尖的官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尽力了,但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做得不够好,甚至逆势而上。那是一个举国上下无所适从的时代,那是一个任何方向都埋下危险的时代。现代中国的苦难,绝不是一两个汉奸造成的,也不是一两个奸臣能担得起这样的责任。
近代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仅站起来了,变富了,而且还在变强。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心胸,冷静地回顾历史,以同情和宽容的心去评价那些死去的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道变化!
这就是张红甫先生写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只能由读者来判断。
找记者、报道、求助,各大APPlication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他们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