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吉林省著名文艺评论家、吉林省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朱静同志,于2019年12月8日23时38分在长春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78岁。朱静先生的遗体安放在朝阳沟殡仪馆,告别时间定于2019年12月10日上午10时。
按照朱静先生的遗嘱,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朱敬先生是不朽的!
吉林省作家协会
2019年12月9日
朱静,男,汉族,1942年9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革中,1968年分配到通化矿务局,教中学,下煤矿井,做报告,当老师教书。就像大学同学潘志才说的:“虽然市中心有精彩,但还是住在王鸥好。”1975年初调至吉林省文艺创作办公室任《吉林文艺》编辑,1978年省文联恢复后,任《长春》杂志编辑。1982年至1983年赴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深造。1984年,他被调到常颖电影文学担任总编辑。1992年起任吉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编辑。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吉林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传媒艺术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业余爱好者热衷于当代文学和电影的批判性写作,立足吉林地区,关注创作和批判的民族话题。新时期以来,对吉林省内外100多位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评论,发表散文500余篇,近200万字。著名文学评论家阎刚称他为“咆哮二十年”。著有《看电影》《黑泽明传》《文学观察笔记》《朱泾评论》等。,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缩写和评论,详细介绍了《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看电影咆哮和评论
作者/龚
写500多篇近200万字的文学批评文章;一批批评性文章的发表,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吉林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更受关注。160多位吉林艺术家收到了他的特别评论...当提到著名评论家朱静时,人们都同意他的观点。他为开拓吉林文学的视野,加强吉林与全国文坛的联系与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采访朱静老师很愉快,因为他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校友兄弟,朋友。作为一个评论家,朱静拿起评论之笔,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在连续几届与他担任吉林电视文艺《丹顶鹤》评委时,我就被这一点深深打动了——他发现优秀作品时的童真惊喜,发现缺陷时的不揉沙子的眼神,点评文字时的诙谐话语,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一次,在谈到自己倾注了几十年心血的文学批评时,他叹了口气,对我说:“现在对于批评家来说,说话的自由拓宽了,但听你的人少了,对文艺创作的批评也就有限了。这是当今评论家的悲喜剧。当务之急是批评家要有所作为,为文学批评提供更多的话语,即介于出版领域和评论空之间。要增加文学批评思想文化的含金量,不搞小圈子,不搞低俗吹捧,不搞大的、不必要的宏观批评,敢于批评不好的现象。”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看望了朱静先生
朱静,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74年调入吉林省文艺创作办公室,任《吉林文艺》编辑;1984年7月调任常颖,任《电影文学》副主编、总编辑;1992年11月当选为吉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1997年11月再次当选;2002年退休。虽然退休了,但他比以前更忙了——除了担任省作协副主席,2004年还担任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委会委员;2008年获省电视文学杰出贡献奖丹顶鹤奖;2010年任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初评委员会委员;2011年获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成果奖。
朱静在常颖工作8年,主编《电影文学》杂志,坚持和发扬常颖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主持出版了500多部不同题材、风格的剧本,还主编了《电影文学常识术语解读》、《电影编剧手册》和出版教材,总字数约2000万字。电影文学在中国同类期刊的剧本出版数量和出版物发行量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被美国新泽西州“国际期刊数据库”列入“国际期刊目录”;同年被邀请为第一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业协会文学期刊唯一理事单位,是吉林省首批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团结培养了一批电影剧作家,被电影界前辈张俊翔誉为“长影好鼓手”。
在担任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期间,朱静在团结全省作家、培养新的文学人才、开展文学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吉林文学走出吉林走向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年来,朱坚持写文学批评。从1972年开始,他评论侯书怀的小说《山中春水》。40年来,他辛勤耕耘,出版了评论集《看电影》《黑泽明传》《文学观察札记》《朱敬:批评录》《朱敬评论集》等他的文学批评,以常颖、吉林文学为重点,兼顾民族题材,具有厚重的理论肌理、广博的知识、灵活清醒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静的论辩论文参与了关于意象思维、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新美学原则正在兴起”、主题和多样性、批评的主体意识和历史客观性、文学的新境界、张馨心和莫言的小说等方面的全国性讨论。,并系统地评述了王蒙、谢晋的作品。同时,作为本土影评人,他特别关注我省艺术家及其作品,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点评《长白山文艺奖》评论称,“观影的出现标志着我省电影批评进步的一个尺度”,“文艺理论体现了作者对电影创作的感悟,也浸透着对长篇电影和电影的深深热爱。”有人甚至亲切地称朱静为“红色”的本土评论家。
朱静告诉记者,他在写文学批评的时候,总是问自己批评是为了谁。在他看来,评论实际上是批评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地方批评家应该因地制宜。他觉得批评要关注新作品、新现象;批评家要介入作品,注重文本解读;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批评要注意修辞和语言风格。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孤独的事业,所以文学批评也是孤独的事业。在这个基于孤独文坛的评价论坛上,朱静倾注了自己40年的心血。著名评论家闫刚给了朱敬一句气势磅礴的话——“咆哮评论坛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