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广莘首位中医硕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他是中国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他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善于逻辑思辨。他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他是中国第一批“中学生”之一。在西院26年,56岁回到队里学习中医。他用药轻巧精准,治疗疑难杂症得心应手。
他精妙地总结了中医的学术思想——“循道而生,扶生以气,用生之物,以生之道”,而“自立,生而有之”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陆广莘,中医硕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高级研究员。接受采访时,他看起来60多岁,举止优雅,头发乌黑。谈起中西医学的对比和命运,他在侃侃侃侃而谈,一口气聊了两个小时,但还是充满了兴趣。
他认为,医院人满为患,医生不堪重负,群众对就医体验不满。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医疗模式存在的问题。疾病医学的模式是“努力发现疾病,排除万恶”。你做的检查越多,吃的药越多,花的钱越多,治疗的疾病越多...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医学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发现和发展人类的健康能力,这是中医的优势。他呼吁将医疗模式从“疾病模式”改革为“健康模式”。
成才之路:坚守中医在西院的地位26年
吕玉波:陆老,你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代表,也是临床中医的大师。你能告诉我们一些你的成功之路吗?
陆广莘:我是偶然学会中医的。我是江苏人。我18岁在上海中学读工科的时候,日军在我们宿舍楼发现了一枚炸弹。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监禁,我辍学回到了家乡。父母考虑“将来有饭吃”,让我拜家乡的老中医为师学医。中西医学的差异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反而对近代中西医学的争论产生了兴趣和决心。
1952年,国家号召中医人员系统学习西医。我考上了,去北京医学院医学部系统学习了五年西医。毕业后去了中央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他在西院担任中医职务26年,56岁时调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团队。
谭志坚:你跟随三位中医大师,对传承有很好的理解。
:师从鲁、张慈公、许。三位老师的言行对我影响很大。
陆先生在古代文学和中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1929年,他与许先生、张慈公先生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国学大师章太炎任院长。他强调,“传播帝王古意,融汇新知”,既意味着学习传统文化,也意味着掌握新知识。我是他的函授弟子,奠定了兼收并蓄、古为今用的学风基础。
1955年,张次公先生被任命为卫生部中医顾问时,我跟着他抄处方。1956年,张先生在讨论“存废五行”问题时,与我讨论,鼓励我发表意见。张老师强调“要想融入,首先要寻求我优秀的自立”,这坚定了我自信、自立、自强的决心,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1957年去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时,许智恒先生是主任。他指出,中医要“知西医意,不服气”,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在一流的西医医院设立了中医门诊和病房。1958年秋,我在北京医学院开设了《中医概论》课程,促进了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这一切都要感谢徐先生的支持。
此外,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王璐,以其朴素、求实、怀疑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方式:“中医研究”不同于“中医研究”
黄:你提出“中医研究”不同于“研究中医”,发出“医学不能倒在科学脚下”的呐喊,极大地震撼了中医学术界。大家都很好奇,你怎么能提出这么多独特又鼓舞人心的观点呢?
陆广莘:我带着探索中西医学之争的心理走进中医馆。20世纪初,梁启超曾说:“中医能愈愈愈愈多,而没有人能用其愈理来形容人。”胡适还说:“西医能看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能治他的病,就是不清楚他得了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为什么有些名人对中医会有这样的判断?我一直在研究它。
我从1983年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中医研究”与“中医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倡导独立的“中医研究”。“绅士的事业是建立在他自己的优点之上的。”寻求中医的发展和出路,首先要寻求它的“本原”。
中医重在提高治愈能力,而不是杀灭病毒
杨志敏:你对现代医学模式进行了精辟的批判,提出了“遵循生活方式、帮助生活、使用生活工具、谋生”的高度概括,令人钦佩。
陆广莘:自1993年以来,世界上对“医疗目的”进行了很大的讨论和思考。“医疗目的再审视”国际研究计划报告指出,当代世界医疗危机的特点是医疗费用上涨,医疗社会服务分配不公。“多吃药,多治病”的困境根源于现代医学模式,即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
根本原因是现代西方科学是一门物质科学,其诊疗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努力发现疾病,除恶务尽,洁身自好。疾病医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加快消除毒品。比如以前青霉素一天用5万到10万单位,现在需要800万到1000万单位;另一种是患者依赖药物来纠正病理。例如,降低血压和血糖的药物必须经常服用。一旦他们停止进食,血压和血糖会立即上升。例如,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应该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事实上,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减少,但缺血性脑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增加。而且细菌病毒容易产生耐药性和异化,药物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陷入恶性循环。看看美国的医疗费用。太神奇了。
吕玉波:中医在这方面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你认为中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陆广莘:我曾经总结过“中医之道,是以养生治病为主要目的的生活之道,是发现辨证、发展人的生活精神,是聚毒求医转化利用的手段,是融会贯通、寻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效果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
中医不是万能的,所有的医学也不是万能的。真正治病的是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医学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简单的“治病”。中医重在提高人的治愈能力,而不是单纯用药物杀灭病毒。19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锥虫红可以杀死锥虫。但在人体内,杀死同样数量的锥虫只是实验室剂量的1/6,省下的5/6剂量就是人体内的自我康复能力。中医的研究方向是发现这5/6,并依托和发展这5/6。这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不要把所有的疾病都当成敌人。比如发烧,其实就是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一种反应。大量使用抗生素来抑制病毒和细菌,实际上会加速病毒突变,产生新的病原体。
用“变而不变”的方法迎接新疾病的挑战
谭志坚:你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曾经在坦桑尼亚引起轰动。
陆广莘:1987年,中国向坦桑尼亚派出专家组,帮助他们治疗艾滋病。我是专家组的成员。会谈中,对方问:“中国有艾滋病吗?”“你见过艾滋病吗?”
我回答:“中国没有艾滋病,但我坚信艾滋病是可以战胜的。”他们一片哗然。众所周知,中医不是治疗某些病毒或细菌,而是治疗被病毒感染的人。中医总是用这种“不断变化”的方法来治疗新的疾病。具体来说,中医的“治人之法”是调节患者自身抗病反应的动力机制。当时肯尼亚有一个红灯区,但是很少有女性感染艾滋病。这说明人体可以培养抵抗艾滋病的能力,而治疗的关键就是调动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在坦桑尼亚开了一家中医治疗艾滋病的门诊。
▲与广东弟子谭志坚、黄。
传承方式:医生国家的中医去找医生治病。
杨志敏:什么样的医疗模式更适合人类发展?
陆广莘:有三种“医事”,医疗,医疗,重点是生态和保健;中医治病救人,重在稳态和保健;去看下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中医注重了解人的防御功能、抗病能力和调节能力。
中医向疾病医学学习是对的,但贬低中医传统为疾病医学就是成为医生。我从养生的角度告诉你,不要误以为医生开了药,要求病人打针。从健康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未病先治。其实中医是养生医学,讲的是“活”。中医思想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药食同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与医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养生不仅是医学的一部分,也是医学的指导思想。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日益扩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学科。如果中国人享受不到如此低成本、有效的药物,那将是多大的损失和讽刺?
养生之道:“少吃慢吃。”
按照陆广莘的说法,保持健康的方法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头脑,少关心世界,追求崇高的目标。他强调自己可以“带病延年”。“人老了就会生病。单个‘零件’有问题,它们大致完好。”
他认为老年人不应该进行剧烈运动。“1952年我在北方医疗足球队。我年轻时的运动在我的余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年纪大了不要运动太多,骨头也不好使。”他走得很快,因为快步走可以把血液从下肢泵到大脑。“脑为元神之府”,脑的供血供氧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
陆广莘强调,老年人脾胃消化不良,要“少食慢食”。1958年,他做了一个实验,让50名糖尿病患者咀嚼海绵半小时后吐出来。结果,所有人的血糖和血脂都下降了,这表明咀嚼可以降低血脂和血糖,预防糖尿病。如果你吃得快,你的血糖会升高。如果吃饭慢,饭后运动,不容易造成脂肪堆积。一个人如果能认真锻炼和咀嚼,大脑会比别人晚退化好几年。
他现在一天吃三顿饭。早餐一碗粥和两个茶叶蛋。午饭一直是馒头,我什么都不吃。我晚上基本不吃东西,就一杯啤酒,一条鱼,花生,西红柿和黄瓜。有时候我们晚餐只吃水果。比如吃橘子的时候要吃橘子络,一是粗纤维,二是疏肝理气。
他建议保健品要服用“四味药”。服用一包补中益气丸和加味逍遥丸,可以缓解抑郁,一周两次。感冒、腹泻、皮肤过敏、荨麻疹,使用“防风童生丸”。再加一颗“六味地黄丸”,足够家庭保留。■
大师轶事
用毒药治愈“吹牛大王”
陆广莘的理论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个中医理论家,但实际上他擅长治疗疑难杂症。从北方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经常作为唯一的中医执业医师,并就疑难杂症咨询了许多西药。
1959年,北京宣武区一家化工厂发生火灾,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前去灭火,但大量人员被苯毒害,其中就有当时还鲜为人知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送到中央人民医院后,这些患者服药后都表现出奇怪的“歇斯底里反应”。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陆广莘坚持自己只是受到惊吓,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后,患者的意识逐渐清晰。
一个专门设计京剧服装的设计师得了一种怪病,特点是夸张,爱说大话。“我是百万富翁,我妻子也是。”要写,就得把一个字写得太大声。然而,陆广莘为他注射了伤寒疫苗,病人从发烧后的疾病中恢复过来。他解释说:“病人患有梅毒,病毒侵蚀了他的大脑神经,变成了麻风病痴呆。这就是中医用一种疾病对付另一种疾病的方法。调动自己的防御机制,分发病毒。”
有一天查房时,一个生病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肚子痛得满地都是。陆广莘很快要求他的父母在隔壁以5美分的价格买醋和胡椒,然后用水煎制。不到三分钟,孩子就康复了。
早期挖掘传染病的“截断疗法”
1959年,陆广莘总结《中医治疗乙脑论》,提出乙脑不是“温邪先入肺”,而是“暑邪直入心包”。论述叶、程文喜、张鲁祥等提出的“邪入心包”证。,及时应用“斩断其道”的治疗思路,如紫血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探索了后来闻名于世,在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断代疗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陆广莘刚到医院两年。
“再开一寸,更上一层楼”是陆广莘提出的,他借用针灸术语,主张解放思想,拓展科研思路。他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带领同事主持了“七五”系列研究项目“肝血风瘀”和“脾金痰湿”两项,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主持香山科学大会
提出中医理论建设
陆老自称是“中医的坚定捍卫者”。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中医大师和中医研究的倡导者,2003年主持召开香山科学大会,提出中医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2005年2月,他参加科技部“973计划”论证会,提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致函科技部、卫生部主要领导,表达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本文相关的专家:
◎吕玉波
◎杨志敏
◎谭志坚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