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阿堵 传神藏乡 妙在神会

栏目:国际 2021-09-29 18:05:31
分享到:

王富民绘画《甘南草原》

“书画之美,在于形式难求。”对于中国画人物,大多是想“表现自己”,就像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顾长康的一句话:“传神写照在堵塞中间”。王富民先生的人物绘画大多以奔放的线墨描绘人的外貌,其核心重点在于人物精神的表达和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比如呈贡美术馆的《甘南牧场》《母子图》《草原风貌》等作品也是如此。在表达藏族人民的理想追求、生存理念、生存状态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索实践中,他们在丰富传统水墨画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对这群人物鲜明的整体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民间艺术绚丽色彩的调整和弥合,以求得到“生动的蒙昧”

王富民的画《母亲和孩子》

看《甘南草原》,无论是画中穿着漂亮衣服的藏族妇女,背景是民族特色的牛奶桶,货架上摆着腊肉等,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都指向人们在赣南特定地域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在活跃的墨线书写与绚丽的水墨渲染的融合中,形成了粗犷的人物构图,两者都指向人物的灵魂传递,赋予原生态形象一种朴素、天真、真挚的精神象征。画面中鲜明的色彩和短暂的直白,主要人物意图的突出和背景陈设的刻意弱化等等,都是藏族女性面对画面中观者的目光,女性半隐半露的双手背对着观众。画面的铺展就是从这一点辐射出来的,这也导致了画家与观者之间的共鸣,这种共鸣与这种“神会”交织在一起,仿佛天地都是早晨,人物都在“A型块”。

王富民的画《击败酥油》

然后是《母子图》,画家用浓墨重彩的墨块和短线画狗在画面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相对于笔法更为工笔的绘画,这在视觉上有别于“近实远虚”的传统,但反复阅读、理性分析,符合画家创作的初衷,颇为出人意料,合情合理。图中,母亲充满爱意地看着婴儿,充满温暖和母性的光芒;忠诚的狗目不转睛地看着画的外面,似乎在守护着这幅温暖而幸福的画面,反映了草原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是画家在贴近高原的人们的精神中对这片土地纯洁真挚象征的赞美,是生活在艰苦自然环境中的人们的精神慰藉。

王富民的绘画“草原风格”

清代王船山的《江宅诗话》说:“能以情成就,能以景生心,能以体享魂”。王富民先生的人物绘画之所以能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魅力,在于他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也在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正如他在媒体采访中所说,“去青藏高原和黄河源头体验生活。我在黄河源头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深刻体会了高原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自然抗争的艰辛。这次经历让我更接近高原人的精神。我佩服他们强大的生命力,开始思考如何在作品中体现高原人与生存环境的抗争和大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呈贡美术馆藏品中的“打黄油”和“草原风格”就是这样,画面中所反映的劳动场景、人物表情、环境的映衬,都来自画家对藏族同胞生活的熟悉和亲身体验。比如在《拍打黄油》中,画家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拍打黄油的动作,但通过当场的黄油桶、画中藏族妇女扛着的小桶等。,可以发现这种工作场景对于画家来说显然是常见的。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为绘画的表现可以带着情感抵达心灵,进而具有表现力。它还能够给观众带来艺术上的“通感”,仿佛他们可以通过图片闻到酥油浓郁醇厚的香味。由此可见,画家的艺术表现过程从物象到心象,从心象到作品的整体文化内涵还有“传神”、“知心”和“不可言说”。

王富民的画《虔诚》

比如画家反映西藏乡村宗教崇拜的画作《虔诚》中,画家用粗线条的书写组合和干或湿的拓印、染色写出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厚重的皮质藏袍,繁复华丽的头饰,严肃恭敬的人物表情,都体现在这种情感表达上。祈祷轮、祈祷旗、摩尼石,这些西藏乡村的象征性形象,所有可感的文字,画面和景物的布局,所呈现的艺术节奏,都集中在人们虔诚的精神崇拜的生动表达上。

中国人物画以“传神”为重,但实现这种“传神”在于艺术家艺术经营中与观者的共鸣。一个动作,一个眉眼,一套,其魅力无以言表。欣赏王富民先生的绘画,可以了解他的笔墨节奏,他的绘画之美,他的绘画之趣和回味,以及人物的情感影响和精神震撼。

艺术家简介:王富民,1961年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山西闻喜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曾任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兰州画院副院长。

作品入选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其中《金秋》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秋山落日》入选首届全国山水画展。曾获第一、二、三届敦煌文学奖和世界中国书画大展铜奖。出版有《王富民画集》《王富民研究》《传统图案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