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袁文康对人物的理解,刘江骨子里是一个保守的人。起初,他不愿意承认两案有关联,这也是刘江在合作破案初期始终执掌律师界的动机。有一次两人分头调查,刘江看到手机来电显示的“山峰”,犹豫了一下,甚至顺手递给了站在旁边的刘悦,被刘悦不情愿地接了,他说:“不行。”。随着合作考察的深入,刘江的微表情透露出他对山峰的逐渐认同和接受。
这些借口似乎是一种压力反应,他养成了自嘲和保护自己的习惯。这些描述补充了刘江的性格,并把他推到了个人危机面前的两个情感临界点。
在张汉东的成功追求和大胆审判后,刘江第一次认为这个案子终于可以结案了,但这个案子又回到了原点。看着被无罪释放的张汉东走出派出所,四肢自由伸展,他很沮丧,想起那是结婚十周年。河愤怒地把文件扔在桌子上,发泄着找不到出口的愤怒,然后冷静下来,靠在椅子上,很少不掩饰自己的绝望。
第二次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绑架的时候。他与被绑架的女儿交谈,试图用平静来安慰她。安慰的语气似乎是祈祷般的自我催眠。他不得不停下来,用眼泪捂住眼睛,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让自己崩溃。罪犯老谢接过电话,反诘问“你想干什么?”实际上是无效的,但这也是他唯一想知道的。听到队友朝他跑来的脚步声,他用命令和恳求的语气大喊“不要跟着我”。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恐惧。从那以后,他的各种身份都被屏蔽了。他只是一个父亲。他所有的脸都被剥掉了,我们看到了他自己的一面。
03
喜剧表达与人性挖掘
幽默感对一个好故事非常重要。当袁文康读剧本时,他觉得刘江应该有一些快乐。他给刘江的雅皮士气质增添了不少色彩,刘江身上的喜剧表现力成了悬念和张力的缓冲。然而,在现实中,袁文康的性格并不完全真实。他承认,最初的几场戏确实需要调动表演技巧,但渐渐地这种特质慢慢积累,表现出自发性。
和山丰讨论了一个案例后,刘江打开早餐的零食,问山丰:“你觉得怎么样?”山风问他:“你怎么看?”“我没有你想得那么周到,”然后他用自己的想法梳理了一下案情,把手伸进零食袋,看着山峰。“你怎么看?”吃饭是刘江经常做的事情之一,比如吃面条、午餐和零食。他经常做的另一件事是争吵。只有当他和别人结束时,对话才是完整的。这些琐碎但又统一的细节把某一段的叙事节奏变成了小调,很有意思。
相反,从老谢犯罪的哲学背书到单峰朗诵《流浪青年》,电影挖掘人性的野心不容小觑,袁文康也被导演的用心所打动。杨淼想讲的是一个类似于《三峡好人》的故事,通过一个用了20年才揭开真相的案件,展现了经历了巨变又回到这里的人的命运。作为局外人,刘江必须从自己的角度去寻找人性的表达。袁文康对此的解释是,他最不受回忆的限制,也最有理由离开,但他选择了留下,在成千上万的人中找到了最重要的一面。
有几次,袁文康把刘江人物的丰满归功于剧本和剧组提供的丰富素材。在表演类型和角色选择上,袁文康不仅对不同角色的不断挑战持坚定态度,而且完成度很高。相比《韩城》里话不多的白,和《沉默的裂缝》里玩困难游戏的,的表现可谓彻底脱胎换骨。根据袁文康的理解,刘江所说的“警察值得干一辈子”是导演通过角色的自我表达,袁文康也通过肺腑之言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衷心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