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色 农家小院里 “长”出一座色彩博物馆

栏目:财经 2021-11-23 18:27:44
分享到:

车间里随处可见丝、麻、棉、茵、黄栌等天然材料。从青柿子中提取的柿漆,根据存放时间可分为生熟两种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

大学主修染织艺术的曹真,长期以来与山野的色彩有着很深的羁绊。毕业后,虽然从事图案设计,但经常和色彩、手工艺品打交道。为了更直接、更清晰地了解材料和工艺,他开始深入云南、贵州的乡村,接触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研究中国人如何从大自然中选择植物染色。

柿子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染色”。图片来源是《舒缓生活》。

左右滑动

据说这片林地盛产栗子和柿子,是常见的时令作物。在曹真眼里,那是铺天盖地的珍宝。去皮的板栗壳、核桃皮和未成熟的青柿子成了车间里的“第一品牌”染料。

“柿漆”富含天然单宁和树胶,可染皮革质感。图片来自《舒缓生活》。

7月底,青柿子榨汁贮藏,发酵成“柿漆”。织物反复浸入其中,然后暴露在阳光下进行染发。绿色柿子中的单宁酸与阳光发生反应,不仅不会暗淡,反而呈现出特别迷人的大地色。

这种古老的植物染色技术被称为“柿子染色”,可以用在布、纸扇、竹子和木头上。通过控制柿子漆的干燥程度和染色次数,柿子漆染色过程会呈现棕色或深棕色。

美术馆里的房间颜色清淡,完全天然的亚麻饰品让人在夏天感觉凉爽。

曹真还特意在车间设置了两间客房,让来访的客人可以在这里过夜,全心全意感受山野精神。二楼的茶室可以远眺山云,也可以在室内活动,从梁柱茶几到亚麻饰品,都是山野在车间制作的作品。

与农村生活中通常出现的许多“飞地”空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取自自然,回归自然,心情和精神在这里得到舒展,正是因为这里轻松、无压力,才成为路人敢于探查、窥视、发问的地方。

身心回归自然

创造是精神的和美丽的

美术馆二楼的茶室里面摆满了植物标本,而外面则是远山的影子,可以捕捉到季节性的天气变化。

曹真不仅在自己的领域从事染织,还涉足更广泛的手工艺品,如古香、竹编、制竹、锻铜等,并在作坊里开设课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活游客身体中的自然感,记住这些物品最初都来自山野。

机器生产的商品外观和谐全面,但同时也失去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生命力。虽然简单,但植物染色的面料和手工制作的茶具和鲜花,由于它们的积极作用,仍然会有自己的魅力。

车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工具。

制造东西的人也是使用东西的人。手工染色的服装自然比机器制作的中国服装更贴身,穿着也更舒适。

办工坊教学的想法源于几年前,当时曹真去贵州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对绣娘们进行蓝色染色技术培训。在10天的时间里,200多名刺绣妈妈参加了课程。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曹真真正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因为他们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曹真的参与范围包括手工艺品,如古香勾兑、竹编、制竹和锻造铜。

左右滑动

于是,他将这种体验延伸到“救济生活”,村民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科学处理废旧物资,在农忙时间之外学习民间艺术,比如如何制作柿子漆,如何染色,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出口更多的手工染色产品。

曹真希望这里的一切都能与净玉村共存,而不是给城市人提供一个逃离纷扰的地方。只有当身体、心灵和自然逐渐融合,创作才能精神而美好。

手工面料摆放在车间桌面,来源“舒缓生活”。

左右滑动

如何超越时代生存,大概离不开依靠自然为生。生产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事物,但自然事物有自己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净峪村的小农舍,通过曹真精心打磨的作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解脱生活”,也看到了山野色彩的另一种永恒存在方式。

互动

话题互动

大自然创造颜色,

什么颜色最让你兴奋?

在文章的最后留言。

部分内容来自《安帝公元》7月刊

部分图片由“纾解生活”提供

摄影|李松鼠

造型|止阴

作者|夏衍·夏衍

编辑|凯伦,于文婷

视觉设计|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