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说明
基层党务工作者在社区摸爬滚打,在冲突管理、社区动员、整体服务等各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没有时间系统梳理,似乎缺乏一些理论上的提升,但从实践中的“启蒙”中获得的智慧和灵性仍然可以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多启示。在这组报道中,我们邀请了6位基层社区书记“开班授课”,并放出模拟“试题”,请读者分析他们的“治理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这些“课件”和“试题”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或许就发生在昨天。
本期主讲人
东城区东华西街枣园社区党委书记刘丹
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刘解放社区党委书记彭玉玲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李
房山区陈宫街道月儿沟村党委书记梁志全
昌平区霍颖街道霍家营社区党委书记李保忠
平谷区马厂营镇秭归家园社区党委书记于文宇
第一课
面对复杂的工作,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主讲人:于文宇
作为一名社区书记,我相信只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一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老百姓办实事;另一种是自我心理调节。永远不要忘记你原来的心。
我们是一个新成立的社区。刚到的时候,团队有三个人,但是我们面对的是1857户人家。物业与业主矛盾严重,存在社区资金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作为新来的秘书,我压力很大。一听说小区里有一个500多人的业主微信群,我立马就加入了,并且“潜伏”了三个月,这是我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只要群里有什么“风和草”,大家有什么意见,我都会默默记下来。同时,我会做物业经理,成为居民和物业之间的“润滑剂”。如果电梯坏了,我会督促物业及时维修;在渣土路上很难停下来,而且有灰尘,所以我“吹哨子”来解决...当然,也有熬不住的时候,也曾流过泪,受过委屈。在社区复杂的工作中,将压力转化为自我心理调适的动力也非常重要。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哭,抹眼泪然后做。“服务居民永远在路上”是我的座右铭。当我努力的时候,我会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我会走我选择的路。
第二课
如何在看似不合理的人的要求中找到理性?
演讲者:彭玉玲
刚来刘解放社区工作时,在刘解放东社区门口摆了一个蔬菜摊,不仅破坏了社区环境,堵塞了内部道路,还存在火灾隐患。在多方努力下,大排档被清理出社区。没想到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聚集在居委会门口,甚至直接走进我的办公室当面批评...后来我发现,居民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恢复菜摊。
但我还是觉得不解。清理食品摊点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干净的社区环境,社区外的超市也可以购买食品。这种呼吁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问题就会陷入僵局。作为社区书记,必须善于在不合理的要求中找到其合理性,这需要“同理心和智慧”。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我意识到很多老小区都在变老,他们已经习惯了下楼买菜很多年了。他们不愿意多走,也不方便把大排档搬走。
发现问题的合理性后,要有“化解智慧”,这样工作才能有人情味地进行。我采用了解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推出蔬菜直通车,每周两天进社区,满足居民下楼买菜的需求;另一方面,成立了老年互助社,引导老街坊互相帮助,慢慢过渡到社区周边买菜。
第三课
如何培养社区和乡村的青年党员干部?
讲师:梁志全
近两年来,余村的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年轻干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村“两委”的构成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到基层锻炼。但是从“校门”到“办公室门”,他们的社会经验还是比较浅的,工作经验也比较匮乏。如果他们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就必须依靠他们的前辈来“传承和帮助”。
首先要教会年轻人一个道理:没有人听真话,用自己的语言“弯腰”与人交流是基层工作的智慧。干部,干部,做是第一步!普通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我不仅会和他们手牵手,还会给他们增加一些沉重的负担。
当然,和老百姓混在一起是不够的。年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为村子做点什么。比如村里的年轻干部刘,学的是金融,我就让他管金融。他对村集体的收支情况了如指掌,老百姓都放心了。王声学习建筑。实施网格化管理时,我建议他绘制一张余村整体面貌图,并对主要道路和建筑,包括活动场所进行清晰标注,便于后期划片管理。当年轻人“学到有用的东西”时,荣誉感自然会增加,精力也会更加充足。
第四课
如何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讲师:刘丹
今年是我来到枣园社区的第十年。我总结了三条工作路径,通过细化责任到人,微信群及时联系群众,主动公开手机号,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如何认识社区工作对人的责任?我们总结为“231责任手册实务”,即2名社工、3名楼领导和1名物业楼管文员共同包一栋楼,通过这种社工包楼机制,所有楼门对重大事件和小情况负责。
其次,我们建立了“9+1”微信联络群。社区内9栋住宅楼都有居民微信群,居民可以在群内直接反映和讨论任何诉求。
最后,针对急事难事,结合“立即处理投诉”,开通“社区书记服务热线”,通过微信群、宣传栏向全体居民公布我的手机号码。以前居民有问题就打12345,很多问题都要在社区解决。与其让居民追我,不如主动出击,公开打电话,实现“无怨无悔先做”。我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一天几十到几十个电话。如果我能自己解决,我会尽快做。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我会询问居民的姓名和楼号,转交给负责楼的社工跟进,这样责任才能层层落实。
第五课
弥补社区公共服务不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讲师:李保忠
想要引进优质资源,必须“多思考、多发现、多经营”。首先,多想想。要搞清楚社区基础,列出需求,搞清楚我们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有时候需要创造性思维。比如我们知道社区公共服务不足,就通过合理布局底层业务,引入资源,建立了覆盖多个社区的一刻钟服务圈,覆盖1.5万人口,可以为居民提供文化、餐饮、金融、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其次,要“发现更多”。努力寻找优质资源,找到不足。比如社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到处找,那些熟悉我们的名校到处找,甚至还找到了其他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后我们成功与人大附中对接,解决了很多居民子女的就学问题。
另外,“多跑跑”。我们说,咬碎一个人的嘴,打断一个人的腿,需要多次沟通。2016年,社区部分居民住在拆迁房屋内,反映出周边公共交通缺乏。我和同事找到公交公司,来回跑了十几次,终于介绍了贯穿小区的52路公交车,跑多了磨磨。
第六课
社区书记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
演讲者:李
社区书记关心什么?开玩笑,是上管,下管,中管空气;要优雅,是弄堂宰相;其实说起来,是一个为居民服务的爱心人士。
作为社区书记,首先要把所有的居民都留在心里,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我记得社区里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近年来,我牵头成立了“姐妹相拥团”“红色党建联盟”“120”急救担架队,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当然,社区书记要为居民办事,我不仅要求自己为居民办事,还要实事求是。老旧小区的特点是“三多”,老人多、流动人口多、产权单位多,管理难度大。小区虽然是准物业管理,但老街坊有事还是习惯找居委会。借助“老街楼门商会”,我通过定期讨论、多方联动、共同努力,找到了群众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先后解决了噪音扰民、文明养犬、群租房、垃圾分类等200多户居民身边的民生问题。
课后练习
“水”释放心结
西城区广内街东社区老强根129号楼,以前是北京第二自动化仪表厂的宿舍。两年前,一对夫妇买了其中一个,但住在里面后,发现管道里的水流量很小,冲马桶很困难。于是,夫妻俩找到社区投诉。社区党委书记王杰回忆说,刚来的时候,我们说要找产权单位。“结果第二仪器厂说没钱修,夫妻俩去社区投诉。”
一开始,王杰刚觉得对方“无理取闹”,但冷静下来想想。“别人能找到你,只是觉得能依靠你,不能简单地把事情推出来!”所以,王杰一方面想尽办法安抚夫妻俩,另一方面又想好了可以依靠哪些政策和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社区吹哨、街道乡镇报告’机制帮了大忙。我协调了街道、区物业办、城管办、市政管理局、仪表二厂相关部门,召开了三次联席会议。”在与各部门的沟通中,王杰了解到高层建筑也存在水流不足的问题。“最终从街道上拿走了专项维修资金,更换了自来水管外的管道和楼内水管的连接管。小水流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对夫妇非常感谢王杰。“他们冬天去海南短暂停留,把家里的钥匙放在小区里。”王杰说,关键真的是左打右!一天,这对夫妇通过远程监控发现家中有漏水迹象,于是他们迅速通知了王杰。王杰立即赶到处理,并发视频通知对方。后来,楼下的居民发现水漏进了他们的房子,一些家具被浸湿了,于是他们找到了王杰并要求赔偿。王杰先后与两家公司合作,赔偿金额从4500元减少到3500元。最后,楼下的住户退还了1750元赔偿款。“从那以后,这两个家庭变得频繁起来。经过社区的工作,真的是巩固了党群关系,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王杰说。
参考答案
案例凝聚了三种“治理智慧”
在上述社区工作案例中,体现了一个社区党委书记的“治理智慧”。第一个智慧是同理心和“用足”的方针。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王杰没有盲目地把问题推出去,因为权利和责任不属于社区。相反,她首先通过同理心思考,无形中拉近了与居民的关系。在这种同理心下,王杰开始思考哪些政策能够真正帮助居民解决小水流问题。当时出现了“街道乡镇社区吹哨举报”的功能。王杰的“哨声”响起后,相关部门听到了声音。
接下来推出第二个智慧:搭建平台,充分沟通。三次联席会议为各方搭建了平台。沟通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仪表二厂确实无力支付维修费用;第二,所有高层用户都有小水流的问题,所以需要解决的不是住户而是建筑。最终,以牺牲街道为代价更换管道的做法,通过举一反三,让更多居民受益。
在获得居民的基本信任后,王杰展现了第三种智慧,即延伸服务,极大地巩固和整合了干群关系。居民们住在海南,所以他们把钥匙给了王杰,他会不时来看看房子。一旦发生漏水,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因漏水发生邻里纠纷时,她一手扶持着两个邻居,最终让原本可能成为“仇人”的两个邻居频频来往。在这个源于“水”又依附于“水”的社区治理案例中,社区书记的工作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李泽维林炎王斌刘婧蒋若静黎杰
编辑/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