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ing 原创 中国偶像养成三十年

栏目:财经 2021-09-17 03:40:31
分享到:

文本|图灵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他热爱并擅长唱歌、跳跃、说唱和篮球,所以他广为人知。在他的职业生涯开始时,他被指责为离经叛道,他的粉丝也被指责为疯狂、痴迷和沮丧。他的形象被一次又一次地恶搞,但他从未关注过那些谣言和诽谤。现在,他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微博超级谈话榜的流量榜首。他是-

-不,不是KUN。

-他是周杰伦。

这是我随便写的一个笑话。那时候只是一种享受,但做完之后,我有了一种微妙的思考。笑话很好笑,但里面提到的经历不是假的。

那么,周杰伦和KUN真的只是外表相似吗?还是它们本质上有共同点?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几乎被全网嘲讽的商业偶像真的有原罪吗?

让我们看看三十年前。

1989年,台湾省偶像团体“小虎队”走红。

除了全场演唱会之外,一些粉丝开始“调查”和“收集”成员的个人生活——起初,他们几乎没有“最喜欢的食物”和“最喜欢的颜色”等生活偏好,一些狂热的粉丝甚至会追逐团体的每一场演唱会,甚至私人旅行。这些人被称为“追星族”。

随后,随着香港四大天王的崛起,追星族迎来了快速增长,另一个群体分裂也在悄然酝酿。早期的著名艺术家通常被称为“明星”。他们多为歌手或演员,偶尔“边唱边演”“边唱边演”;早期的明星粉丝大多是粉丝或者粉丝。

但是,明星的概念太宽泛了。唐国强是明星,黎明也是明星。李双江是明星,张学友也是明星;但是你很难说他们是同一类人。

所以,粉丝和因为作品而爱一个明星的粉丝,和更关注单个明星的“追星族”,自然就分了。自然,他们喜欢的两类明星分为“实力派”和“偶像派”。

这是当前商业偶像的起源之一。

时间来到了新的千年。

随着经济周期的上升,高度繁荣的市场带来了高度发达的娱乐业。正经歌手和演员一直都是少数,而腾格尔歌手、童安阁等“实力派”流行歌手则逐渐退居二线。第一代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更喜欢比较轻快的“偶像”明星。

受媒体的影响,当时最受欢迎的明星仍然是周杰伦、蔡依林等流行歌手。但是,与前辈“小虎队”“四大天王”不同,这一代明星的粉丝终于有能力看台港澳八卦综艺了。随着信息的涌入,衡量偶像和作品粉丝力量的天秤座也在悄然倾斜。

偶像粉丝力的上升带来周边行业的成长。粉丝不再只是买唱片,而是买笔、买笔记本、买海报、买贴纸……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粉丝经济”——但那时候还是蛮荒的。

与此同时,追星族们面临的第一波批评,往往来自父母或老师:“你听什么歌?饶舌不清楚也不严重!到处都是!多花点精力在学习上!”

但在下一刻,说话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哼起《忘水》的旋律。

同一时刻,千千发生了上千次,成为后来浪潮的洪流,成为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迭代。

2005年,是娱乐圈值得书写的一年。

今年,第二届超女开启了新时代。偶像的力量席卷了电视、广播、报纸、短信和八卦,垄断了整个社会的目光。

“全国海选”“一人一票”的赛制让人们震惊地发现,他们从未如此接近“明星”的诞生。每个人都是疯子,他们给自己喜欢的球员带来期待,然后注入感情。他们开始投票、拉票,甚至组织援助。目前,饭圈里的各种日常生活早已在那个时候出现。

、周笔畅、张简、、、...那些超级女生带来了无数响亮的名字和疯狂的造星运动。

选秀节目和选秀明星大量产生,但都没有达到超女的高度,更不用说之前出道的大明星了。当然有透支观众注意力造成的审美疲劳,但问题的本质是生产浮躁导致的水平下降。

甚至还有一些职业选秀选手。如果一个节目不受欢迎,那就去看另一个。如果受欢迎呢?而片方不在乎:反正市场大,赚一点就是一点。

嗅觉灵敏的资本已经意识到,是时候揭开造星时代的面纱了。

莫道君出行早,早行人多。敏感资本并非内地独有。

在大陆造星运动疯狂发展的同时,韩国商业偶像行业却异常成熟,蓄势待发。

东方神起是第一波,接着是超级少年乐队,接着是BTS、EXO、大爆炸……...,而且他们是无敌的。其中,EXO回归的四个儿子LAY、黄子韬、吴亦凡、鹿晗依然活跃在一线的顶端,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内地娱乐圈的格局。

然而,真正改写mainland China娱乐圈格局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他们背后的SM公司,以及SM、YG、JYP创造和主导的韩流模式。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造星,内地选秀节目刚到流水线阶段,而韩国商业偶像经纪公司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韩国模式对大陆造星行业的冲击,字面上是“降维打击”;但这也让大陆找到了造星的捷径。

从那以后,商业偶像也变得一样了。诚然,他们认真、努力、敬业,也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工业流程强加给我们的工艺。

但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们能为经纪公司赚钱。

工业化不是没有成本的。

按照“成熟”的商业偶像运营逻辑,分析师会细分目标群体,而每一个群体——哦不,“产品”,只需要赚目标群体的钱。至于路人缘?抱歉,不在乎。这导致了饭圈与路人的分离,进而形成了各个群体内敛的饭圈文化。这时,路人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也会因为饭圈里的一些迷惑行为而产生一些怨恨。矛盾在这里激化。

去年的《创造101》非常火爆。起火的原因是“出圈”,出圈的原因是饭圈和路人的矛盾。

最先发火的是娜奥米,娜奥米与“真实”和“独立”的人搭台,因为与“少女偶像”格格不入的形象,引起了路人的狂欢——这是对饭圈投票等活动的反击,被“打破”了。

在发现娜奥米的“真相”——真实油腻之后,路人迅速抛弃娜奥米,转向YCY,这是对整个造星行业的反击,也是一次“单口相声”。

看似无可挑剔的商业偶像模式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

现在让我们回到KUN。

因为《偶像练习生》,KUN是一个标准的商业偶像,相当出众。然而,他的诞生恰好遇上了交通经济幻灭、偶像被解构的时代。

KUN抢眼的造型和舞步,以及目标粉丝群的狂热,再加上一点无处不在的助力——Boom!瞬间爆炸。

他先是担任NBA新年大使,被全网最陌生的商业偶像组合JRs驱逐;然后粉丝被全网爱闹事的狗粉丝成功捞上来,引发了群体嘲讽和狗粉丝的习惯性节奏;而且因为一个狗迷的内涵是黑的,所以和周杰伦挑起了一场超话大战——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基本上和所有喜欢周杰伦的人站在对立面,哪怕是全网不黑。

但这合理吗?

恐怕不一定。

KUN背后的经纪公司做了很多所谓的“操作”,但这是KUN无法控制的。KUN忠实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优质商业偶像应该做的事情:好好练舞,舞台表演在线;维护形象,目前基本没有关于他的负面事件,热点事件基本都是冷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回馈粉丝,至少从KUN的粉丝圈来看,他对粉丝很用心。

KUN的很多粉丝虽然年纪比较小,有各种各样激进的行为,但是如果去他们那里看一看,就会发现他们还在努力的清理自己,努力的维护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认同爱与美。至少总的来说,他们是积极善良的。

除了音乐上缺乏气场,KUN几乎没有黑点。无论如何,对他和他的粉丝的一些恶意不能说是合理的,甚至是出格的。

现在,让我们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毫无疑问,偶像的质量正在下降。然而,时间往往会带来奇迹。如果像KUN这样的商业偶像继续去磨砺,不确定哪一天会被祝福到灵魂,变成蝴蝶。未来任何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都值得期待和鼓励。

对偶像和粉丝的偏见从未改变。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偶像;然而,无论是辉煌还是人为制造,他们总是与时代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的偶像是不可避免的。偏见是错的,但偶像一定要宽容。这就是偶像的命运。如果你想戴皇冠,你必须承受它的重量。

当然,并非所有的批评都来自偏见。在成熟的市场中,“偶像”和演员、歌手一样,都有自己的功能——满足粉丝的期待。所以,树立偶像没有错,唱歌拍戏无害,但最根本的一点是,粉丝才是衣食父母。粉丝的支持是一种爱,不是割一茬就能再长出来的韭菜。

所以在偶像成熟的日韩,即使商业化,能力不达标也绝不允许出道,拍得不好也绝不会接戏,更别说疯狂炒作跨界赚钱了。至于丑闻?那就是直接道歉,解约退休。

毕竟,再怎么商业,商业的底线也还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