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起始音符,由当时的报幕员记录下来,几乎没有修改。因此,该材料比其他史料更为真实,是编纂国史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康熙朝时期,从康熙十年九月到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共出现了982卷注本,分为满文和汉文,其中中文原件486卷,手稿7篇,其余全部为满文。这些记载是后人研究康熙朝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了康熙皇帝赐御书的诸多活动。康熙皇帝活动的目的是用儒家思想教育臣民,以这种形式鼓励大臣,这是康熙政治风格的缩影。
进入中原之初,满族并不重视中国文化。对于汉语和汉字,清朝统治者持排斥态度,以满族文化为主流,在全国范围内硬性推行,引发了剃发、圈地等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政治活动。在受儒家文化教育了几千年的中原地区,这些压迫奴役政策引发了强烈的冲突。清初,在政权还不稳定的情况下,顺治帝感受到了很多危机。
在满汉冲突带来的政治危机中,顺治皇帝被迫重新审视文化差异,接受中原传统文化。为了加强政治稳定,他提出了“兴文教,倡儒”的总方针。但是在清朝初期,各方的战争都没有经过评估,顺治皇帝也没有时间过多的关注文化,所以这个政策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康熙在位,矛盾更加尖锐。
在处理满汉冲突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迎回中原传统文化的宗主国地位,满汉之争才能结束,中原人民才会在内心接受满族的统治,从而化解民族危机。因此,作为统治者,康熙皇帝率先倡导和学习中国文化,练习男性书法,赠送大量御用书籍。在康熙皇帝的带领下,八旗子弟和满洲贵族都以学习中国文化为时尚。至此,执掌中原文化领域多年的中原传统文化再次回归中心地位。
唐朝时,张怀瓘在《字体论》中说:“不近书以释典、盗墓之大。”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进一步解释:“凡书者,所以也人之心,所以闲。”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书法作为一种抽样艺术,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使用功能的书法表达已经成为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信条。
书法牵动人心,人心牵动圣道,这是儒家关于书法的核心部分。因此,当清朝统治者仔细审视中国文化时,书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尤其是康熙皇帝大量赠御书的行为,借助这种实用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与汉族官员进行了接触和交流,从而变相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满清在中原的统治更加稳固,以独特的视角推动了清初社会的发展。
康熙皇帝通过多次赐御书,将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中原文化中心的儒家文化推回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2013年11月18日,康熙皇帝在孔子故里曲阜称帝:“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聪明之大,无以复加。我一向研究仁义,以为至道,本想称赞,却报不出。在挂在寺庙里的《万世楷模》这本特殊的书中,非云阐述了神圣的宗教,也展示了未来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将宋代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成毅、朱的祠堂授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1942年6月20日,康熙皇帝写下“释道解酒儒”的牌匾,赠给荆州周知,命人将牌匾挂在董仲舒庙。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康熙皇帝通过频繁的活动,如书法和牌匾,赋予儒家文化至高无上的地位。
康熙皇帝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皇帝。他从小就读过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相当熟悉,有自己的理解。很多名句经常是他递过来的,在帝王书的创作中引用。所以,当崇尚儒家文化的康熙皇帝赐御书,相当于赐“圣贤之道”。
比如,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授给吏部尚书库莲娜的御书匾“冰鉴堂”,出自李周“祭学冰”中的“天官,陵人”,意为如冰般洁净的镜子,意为教育库莲娜。作为一名负责人事的官员,他应该谨慎选人。
户部尚书马旗所获御书匾“九世经邦”出自李周,意思是户部作为大清王朝的财政部门,要“量入为出,略有蓄力”。赐与吏部侍郎、翰林院常遇春的“张思伦”一词,出自《礼记》“王汝嫣斯,其输出如伦伦”,意味着他起草诏令、诏令的职责十分重要。
启注中对康熙皇帝的御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当时他甚至有十本书,每本都包含了对官员的期望和鼓励,或者巧妙的提醒和教育意义。这反映出康熙皇帝对儒家文化非常熟悉,对儒家思想领域相当了解,并且运用得当。
康熙皇帝经常赐御书教育或提醒或训诫官员。据《启事》记载,他曾赠书给十七位大臣,匾上写着“秦”。这句话出自宋代吕本中的《官谚》一书,取自“为官之法,只有三样,即明、慎、勤”。了解这三点,你就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远离耻辱,获得你的知识,获得你的帮助。都是对官员的要求,这一点很明确。康熙皇帝御赐这块牌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希望清朝的官员能够是“慎而又勤”、清正廉洁、慎而又勤的好官员。
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御书《巡抚亲书》赠巡抚李光地;24日,又有一本书《总督的亲传》送给王国昌总督;2月12日,另一本书《州长的支持》被送给了州长罗松。前后不到一个月,康熙皇帝连续写了三篇《诸侯箴言》,分别送给三位不同的诸侯,可见康熙皇帝用心之深、用心之深。
康熙皇帝还提倡赐御书、弘扬儒家文化的做法来处理与国家的关系。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命翰林院审阅王逸的《中山世》字御书,前往琉球封爵。二十二年十月初五,康熙帝把书上“忠孝”四个字的御书颁给安南王。大臣们纷纷表示,海外诸侯国通过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敬畏和大清帝国的强大,康熙皇帝怀柔的含义在御书中可见一斑。这种说法虽然是清廷官员的一厢情愿,但也反映了康熙皇帝颁御书的目的,希望天下臣民共同尊重儒家文化。
康熙皇帝为了促进君臣关系,加强与大臣的沟通,频繁将御书赠给大臣和省官。比如19年正月20日,康熙皇帝给了牛阿牛御书,说:“虽然业余时间写的字不太好,但我在几个秘密的地方工作,所以我得给你一份特殊的礼物。”妞妞打了回去:“大臣站出来反对儒家,称赞圣恩,推荐现在的位置,免得有许多谬误和深怕。然而,由于皇帝的仁慈,他很快就被赐予了御书手卷,这让他感到无法承受这个负担。只有尊重陈晗,认真珍惜它,并把它传给后代,它才会永远是世界的财富。”与此类似,还有同年6月27日的御书。
康熙皇帝把御书给了这些大臣,希望他们忠于朝廷。对于那些有功德的大臣,康熙皇帝经常以赐御书的方式给予奖励和鼓励。比如,2013年11月4日初,康熙皇帝授予于成龙御书,2013年3月16日,康熙皇帝授予巡抚罗松御书,2013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授予江苏乡官御书,2013年4月15日,康熙皇帝授予包括江宁同生四道在内的8位官员。这些大臣都是朝廷的功臣,康熙皇帝给了他们御书,鼓励他们继续效忠朝廷。
康熙皇帝经常把御书送给忠臣良将的后代,以示养老之意。如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将御书授予湖广粮道叶英石榴子叶,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因其父功德,特授予御书及浙江湖州府知府。这种情况,在住处有很多记载。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体现了康熙皇帝对忠臣良将的褒奖和对其后代的鼓励,从而达到了教育臣子成为忠于清朝的目的。
作为一个大臣,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被赐予帝王之书都是一件荣耀祖先的事情。很多人把给定的御书做成匾额、镌刻碑、画石,甚至写作文纪念,意思是感受皇帝的恩情,纪念皇帝。从居留地的记载来看,康熙皇帝在执政期间对御书加持了800多件,但由于居留地的记载不全,实际数量应该大于这个数字。
有人认为这些帝王之书有些是王公或其他王公写的。事实上,这些帝王之书都是在起始注释中特别标注的,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康熙皇帝赠送大量科举书籍,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儒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臣民。他以身作则,希望提倡勤奋。康熙皇帝通过赐御书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宗主国地位,使中原人民从内心接受满清统治,从而达到稳定清政府政局的目的。满汉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影响政治局势。从开篇注来看,康熙皇帝赐御书的行为和尊崇儒家文化的行为,极大地缓和了满汉矛盾,为开创盛世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康熙住宅笔记概述》
康熙对帝王书籍政治功能的说明
康熙皇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