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让我巡山,听三刀讲山
近日,清华美院小弟摸臀门,天大化工博士抄门,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旗接连而来,让人头晕目眩。背后隐藏的伤害比想象中更大。
大家担心的是,这扇门和那扇门大概只是冰山一角,是一些大学生态环境和教育弊端的反映,是“象牙塔”乃至社会风气的缩影。
人们不禁想起几年前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宣传片的抄袭事件。人们不禁担心:如果大师死了,学风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谈百年?
如果说到抄袭,最让社会各界担心的是中国大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神。
然后,摸着屁股门,日本国旗和军旗分不清门,让人觉得德育和历史教育的短板。
的确,国旗、军旗等不那么低级的错误,私自设置摸弟弟屁股的罪名而不乱问的行为,在一所大学里似乎并不多见。
诚然,我们的批评和反思不应该局限于个人和大学本身,也不应该更上一层楼。但要分析原因。
从更深层次来看,抄袭门的背后隐藏着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病,即拿文化说事;另外两个“门”是我们教育的道德伤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高校“门”频频出问题?
事实上,这些事件的曝光,无非是在互联网的放大镜下,在醒目的扫描和监督下,被迫再次露出本来面目。
学术不端,道德不端,社会认可度难免不高。
大学没有办学梦想,缺乏育人追求,学术人才济济,成为职业教育机构和名利场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教育,教授不重视教学,导师只是保姆,学生从理想主义滑向现实主义和颓废主义,只是时间问题。
大学,独立人格伟大,自由思想就是学习。这是大学应有的意义,也是人类设立大学的初衷。
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仅靠追加投入、花大价钱、设立项目、绩效考核是无法建立的。
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特认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容易与他人联系”,“这种精神应该贯穿学生、教师和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把经济价值的成功误认为教育的成功。这种思维上的条件反射往往体现在我们办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因此,当我们看一个大学老师的成功时,我们往往不能跳出一个框框。首先想到的是他头上戴着什么帽子?发表了多少论文?你有几个项目?你获得过什么级别的奖项?不是他的教学在学生中有多受欢迎。
违背个人意愿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思想,而是点燃心灵。
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采取灌输主导思想的应急教育策略。
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完善公共社会制度和机制,提高公益领域的职业道德,改善符合教育导向的儿童社会环境。
如果我们还是一意孤行,水来挡我们,就事情来说,我们会一件一件淡化,一件一件解决,我们的高校最终会频频出现各种“门”的麻烦。
我们的高校还是会走在田野里,就像那首老歌唱的那样,“看夕阳,又落又升,迷失在广阔的村庄和村落里”。
高校毕竟不能独自肩负起整个社会强国的所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