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微淘”上线,商家通过发布内容来搅动粉丝池。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很多缺乏内容生产能力的商家只把微淘当成一个新的广告栏目。一个不能种草的内容池,很容易变成一厢情愿的信息骚扰。价值一寸土地的手机屏幕,需要一个能更好贴合消费者的入口。
此外,技术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但很难解决吸引力问题。此前,阿里内网出现了一位技术员工的帖子,大意是虽然淘系货源充足,但还是缺乏“购物”的感觉。因为猜测你喜欢什么、推荐什么的逻辑是根据平台的竞价排名和消费者的历史购物来计算的,用户总觉得“被屏蔽”了。
当数据和算法成为内容平台的普遍模式,推送到用户手机上的永远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信息。算法无法解决,甚至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让大家都成了信息孤岛。当消费者不断被推相关商品时,不就是商品需求上的信息茧吗?
消费者的购买清单是有限的,这对电商平台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在2020阿里投资者大会上指出,要增加消费总量,就要“不断扩大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中用户的消费品品类”。
算法在某些能力上可能比人聪明,但没有人有智慧,也没有人有情感。技术可以通过我们的浏览轨迹做出猜测,知道过去消费者需要什么。而那些你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新事物,只会被消费经验更深的人推荐给你。
如果一线城市高端商场每年入驻的新品牌和弹窗店,依然可以为购物提供发现感。二三线城市和低线城市消费者的发现感超越了电商平台:微博、小红书、天天维雅、李佳琪发布的淘宝直播榜单。甚至对于很多五环路的人来说,拼多多主页上的小玩意都是购物清单的扩展。
对于淘宝来说,“购物”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发现感。“买不买是上帝的旨意,去购物也很有趣。”平畴引用了一个常见的广告词来形容“逛”。
“我们希望淘宝不仅仅是一个货架,”平畴说,并补充道,淘宝需要满足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以及情感需求。淘宝首页看的是商品的展力,“购物”更注重的是内容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满足消费者‘看、找、买’的需求”。
这种发现感是由“人”带来的。
说白了,要让消费者真正“货比三家”,平台必须要有“人情味”和“人气”,要有真人的真实购买体验,而不仅仅是商家辛苦的地方。
“购物”如何带来发现感
今年双11前,包括城西传媒、is传媒在内的多家短视频MCN机构收到“购物”团队的入驻邀请。
很快,IsMedia 80%的人才都开了购物账号,成熙传媒旗下所有孵化签约的人才也都入驻了“购物”。
访问量7.42亿的淘宝,购买意愿强烈,交易链接最短,整合了集中内容门户,被MCN机构视为新的流量增长空。
“对于我们这样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内容曝光的机会更大。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和动力,这让我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程传媒告诉电商在线。
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MCN短视频组织已经创作内容很久了。2016年,张勇在卖家大会上明确了淘宝未来的战略:社区、内容、本地生活。
同年,淘宝直播投入运营,一开始是作为淘宝内容的入口,但经过5年的迭代进化,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这些年,淘宝一直在努力做内容:淘宝头条、好货、必购清单、爱逛街...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入口和不时弹出的新版块,但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影响你购物决策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
作为淘宝内容化最直接的参与者,城西传媒从2016年底到2018年年中,为淘宝人才倾注了大量精力。
但在2017年底,Tik Tok崛起了。他们转移了过去的主要阵地,延续了之前在淘宝发的时尚内容。城西传媒成为当时Tik Tok最早的时尚机构之一。
目前城西传媒粉丝5000万,Tik Tok粉丝3000万。
成渝传媒的转向,其实代表了一个短视频MCN机构的选择。当时,在很多内容创作者眼中,淘宝还是一个以商品为导向的电商平台。“对我们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程传媒说。
但是没有人会错过新平台的红利期。
事实上,自9月淘宝改版以来,很多机构都收到了一波红利。电商在线采访的几家品牌运营商专门成立了团队拍摄产品的短视频——品牌更注重内容制作,因此对运营商提出了大量的短视频需求。对于那些拥有网络名人才华的MCN机构来说,为商家拍摄产品的短视频只是业务的一小部分。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容能有更多的曝光机会。
毕竟在内容创作领域这样的机会很少。当微信官方账号微信流量下降,微博收入增速连续几个季度放缓,老内容平台出现流量瓶颈时,Tik Tok、小红书、哔哩哔哩相继诞生了自己的大V、达人、up主,内容创作者并不焦虑,谁也无法避免自己下重注被流量抛弃的平台。
“每个新兴平台都必须有一个红利期,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负责访问ISmedia的王女士说。她几乎没有试图说服她,以至于她旗下的所有人都开了浏览账号,把自己的股票视频搬了过去。
把同样的素材放到不同的平台上,几乎是短视频MCN机构的一贯做法。但每个平台的流量曝光机制不同,同一视频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和辐射效果,尤其是基于社区的内容平台,聚集了不同气质和属性的不同人群。
MCN机构将在所有平台上下注。“作为一家内容组织,我们重视流量增长和内容曝光的每一个机会。”城西传媒针对不同平台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才。虽然ISmedia主要关注的是小红书,但他们最近也在扩充团队,需要增加几个人来“逛街”。
在Tik Tok和小红书验证成功的视频,原本需要根据规则稍加修改:除了重新标注和编辑时间外,城西传媒上传到“漫步”的视频,大部分都是实实在在的分享和拆包评测的种草内容。他们判断淘宝不想有任何像笑话和戏剧这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在Tik Tok的阿托快餐馆会更受欢迎。淘宝应该接近商业化。
参观产品的负责人也给机构提了一些建议,比如“人建立统一的系统”——最好是一个发布美容产品的账号一直发布美容账号,这样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美容专家。
更多元参观创作者:
品牌、商家、消费者
淘宝的产品团队表示,目前正在测试运行环节,近期会逐步开放。想在内容消费上发力的个人、人才、商家,都可以成为购物的一员。根据角色的不同,购物可以分为四个版本:个人版、人才版、商家版和品牌版。
在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链条中,买家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千城把淘宝定义为消费社区,这里真正的分享影响着下一批人的消费。“每个月都有1.3亿用户在淘宝上发布内容,然后会有数亿用户内容的消费,以及基于这些内容的数十亿次二次互动”。
这可以解释淘宝不断升级买家分享社区的动作:2019年7月,淘宝将原来的洋葱盒子升级为“阳桃”,将评价和买家展示整合到产品详情页中,而“购物”其实是“阳桃”的又一次升级。据平子介绍,这将是优质买家秀的核心配送场景。
对于商家来说,“购物”提供了比AI一般的“微淘”信息更人性化的表达,但用内容吸引消费者并不容易。“购物其实最适合那些有能力、有意愿通过内容打造品牌力的品牌”,千城说。
对于不同内容能力的商家,淘宝已经有了不同的内容方向:
——已经有IP的红人店主,或者开店的明星,最适合内容;
-拥有达人资源的商家可以与达人合作发布内容;
-对于那些有忠实粉丝的品牌,可以开题,动员粉丝为自己代言。
除此之外,“购物”也击中了品牌最实际的痛点:品牌营销效果那是很难监控的,而且现在有明确的数据。以往品牌在社交媒体投放广告,线上线下销售产品时,广告效果监测的环节脱节。但从“购物”到打烊,品牌“第一次有了全环节的数据闭环”,平畴说。
看似远离商品的“购物”,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交易。刚发表的内容娱乐性足以消磨时间,说服力足以促进消费。
内容对于一个电商平台来说有多重要已经不再需要解释:更丰富的购物决策信息会给消费者带来更深层次的购物体验,相应地也会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这是消费者和资本市场乐于看到的。
其实淘宝首页的改版,依然只是内容导向的延续。但其新加入的聚合门户恰恰踩中了内容创作者的流量焦虑,让有能力、有意愿做内容运营的品牌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空,买家也可以影响其他买家。
电商平台带来了内容创作者,内容平台不断增加供应链。似乎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还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