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甩饼 马来西亚的饼 种类比印度还全

栏目:生活 2021-11-29 06:54:46
分享到:

马来西亚的美食格局,就像这个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看似复杂,实则井然有序。吃过丰富多彩的马来亚美食,体验过怀旧的中国茶室,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美食脊梁,那就是印度穆斯林赖以生存的“井摊”。

什么装备?

在泰米尔语中,“啊”是“叔叔”的意思,后来被引申为印度穆斯林的称谓,而“啊摊”则是各种印度美食汇聚的摊位和餐厅。

▲ 嘛嘛档,大马最接地气的食肆 ▲嗯,马来西亚最接地气的餐厅

印度人出现在马来半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如今,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印度人,其中很多是英国殖民者印度派来的,已经成为仅次于马来土著和华人的第三大族群。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吃饭的问题。

你可能不信,但我对你的感情比中国茶馆更深。虽然大家都夸马来西亚对广东、福建的品味比中国更积极,但作为一个来自华北平原的人,马来西亚和福建、珠三角有不小的区别。尝一尝还不错。乡愁一出来,馄饨面和福建的碱水面就没有印度飞饼靠谱了。

▲ 印度甩饼 ▲印度蛋糕

毕竟印度吃小麦的历史比中国长,小麦的面筋更符合北方人对韧性和咀嚼性的要求。看到小黑哥轻而易举地打面团、拉面饼,烤箱里阵阵小麦香扑面而来。我知道让我想家的北方胃来对地方了。

蛋糕——文件之光

虽然是印度移民创造的,但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早已跨越种族的障碍,成为马来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从街边商店到更大的摊位,食物种类从十几种到数百种不等。

像我这样的新访客看到密集的菜单时都会皱眉头。作为马来西亚最接地气的餐厅,“啦啦啦”档的菜单通常不注英文,跟《天书》没什么区别。这大概也是它让很多中国游客望而却步的原因吧——反正中餐馆多的是,吃饭也不用担心。

然而,我对蛋糕的渴望是压倒性的。经过仔细研究,文件中的菜单也很有规律,大多是根据蛋糕、米饭和面条的品种,但区别只是食材。具体到蛋糕,只要掌握以下几类,就可以变成你在马来西亚的主食厨房。

罗蒂蛋糕

罗蒂,对吗?文件中没有概率最高的词。在梵语中,Roti的意思是“面包”,也可以理解为“蛋糕”的总称。

▲ Roti是印巴最常见的主食,蘸咖喱、卷饼两相宜 ▲罗迪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常见的主食,适合做咖喱和墨西哥卷饼

罗迪是一种没有发酵的煎饼,里面有死面,吃起来有点像北京春饼。你可以蘸咖喱酱,或者你可以用一个大蛋糕卷一切。这种蛋糕流传很广,墨西哥卷饼用的面皮也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罗蒂也承担了餐具的功能,重要性可想而知。

印度煎饼

Roti canai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印度飞饼”。Canai的意思是“平的”。也可以称之为“印度煎饼”。

▲ 空口吃就很香软的Roti canai,我的最爱 ▲ 空口吃的时候很香的罗蒂卡娜是我的最爱

印度煎饼比纯罗迪更有趣。它们像手撕蛋糕一样有层次感,外脆内软。新马来西亚从印度传入后,变得比故土更软更湿。对我来说,空口吃已经够甜够好吃了。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的食材可以改变二三十种组合:洋葱、鸡蛋、奶酪、黄油、香蕉、沙丁鱼罐头,甚至炒面也可以铺在上面。只有意料之外,没有不可能!

这样一个普通的蛋糕只要2元多。没有一家餐馆能在物美价廉方面与它相比。

纸巾煎饼罗提提提苏

纸巾和煎饼都是超薄罗提。面包的直径最长可以拉伸到近一米,而且薄而透明。放在铁板上炸,卷成锥形,撒上糖和炼乳作为甜点。

就连印度人看到这种巨大的食物也会忍不住举起相机——纸巾和煎饼是印度移民的独特发明,只有在新马来西亚才能找到。

▲ 纸巾煎饼。面团在印度人手里的延展性也太惊人了! ▲纸巾煎饼。印度人手里的面团延展性惊人!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马来语英语强调的是音译而不是拼写,tisu是英语组织的音译。当你看到不同单词的拼写有相同的声音时,你不用担心错别字,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你的联想。

米糊煎饼Tosai/do sai/to sai

在寻找薄饼的过程中,我们还意外遇到了它的孪生兄弟:索赛伊。我把纸巾煎饼的图片给服务员看,却没有看到煎饼,取而代之的是长相相似的米糊煎饼上来了。

▲ 有我胳膊那么长的米浆煎饼,有轻微的发酵酸味 ▲米糊煎饼只要我手臂有轻微的发酸发酵

那些泰的原料是发酵的米浆,味道微酸,抓住了人们的味蕾。而且,不像纸巾煎饼那么甜腻。即使你不蘸任何东西,你也可以吃一整块。有点像是打发时间的零食。和纸巾、煎饼一样,不能当主食吃。

印度面包馕

馕,真的吗?摊位上最饥饿的面食。从发音就能猜到是一种类似馕的煎饼。发酵后比罗迪更厚更蓬松。

▲ Naan,相当于发面饼 ▲馕,相当于面饼

我非常喜欢新疆的馕。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用烤箱烤馕而不是馕坑,几乎很有意思。像各种各样的蛋糕一样,馕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馅料。如果原来的味道比较单调,可以试试奶酪馕,和披萨很接近。

▲ 加了芝士的cheese naan,真的很像pizza了! ▲奶酪馕配奶酪真的很像披萨!

印度馅饼穆尔塔巴克/马尔塔巴克

研究摊位上的糕点很有趣。基本上可以和北方的面食搭配:春饼、煎饼、面饼、死糕点,最后当然最受欢迎的馅饼也是少不了的。

▲ 印度馅饼,吃过念念不忘 ▲印度馅饼,我从来没有忘记过

摊位由印度穆斯林开设。馅饼通常用羊肉或牛肉填充大量洋葱,非常美味,就像我在新疆伊宁吃的牛肉馅饼一样。然而,所有摊位都出售Murtabak。如果你想吃,你应该找一家稍微大一点的餐馆。

拉茶

吃吃喝喝,和各种糕点最好搭配的是马来西亚的国酒——拉茶。这种用两个杯子来回倒奶茶的技术,也是印度移民发明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外很少见。奶茶被“拉”的次数越多,口感就越丝滑可口,原理和香港的丝袜奶茶差不多。

▲ 拉茶,在新马非常流行 ▲拉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很受欢迎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印度人也延续了印度人的甜食习惯。拉茶的甜味总让人觉得这里的糖不花钱,所以点拉茶要学会最重要的一句话:拉茶,kurang manis

哦,哦,马来西亚的午夜食品店

我喜欢。不仅喜欢能抚慰乡愁的食物,更喜欢它自由开放的氛围。除了当地的马来餐馆,其余的食品市场基本上由中国人和印度人瓜分。食物上的差异排在第二,最有趣的是看两个不同的民族如何在马来西亚包罗万象的文化氛围中各司其职,和谐共处。

营业时间最能说明问题。中国人早起不贪黑,从天亮到下午茶生意最忙。一到下午三四点,茶室就会陆续关门——那就轮到你出道了。

▲ 嘛嘛档,就是大马的深夜食堂 ▲嗯,是马来西亚的午夜食品店

虽然一天24小时营业,但白天看起来总是很懒。当夏天的热度在晚上消退时,这里就变得拥挤起来,就像中国夏天点燃的烧烤摊。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在桌子旁,原本狭窄的街道变成了店外的延伸。赶在有足球比赛的晚上,像露天酒吧一样热闹。

如果要拍马来西亚版的午夜食品店,那应该是故事发生的无可争议的地方。

当然,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经营理念。中国人擅长计算。从入座到点餐再到打烊,总有一种全程被人跟踪的紧张感。即使他们犹豫要不要多吃,也有被老板白眼的风险。对于我的社交恐惧,每次和中国老板打交道,都不可避免的要观察我说的话。

而且,嗯,文件要随意得多,这是一种来去自由、为所欲为的姿态。即使你只点了一杯水,你也可以平静地看比赛。小黑哥不会当着你的面擦桌子关门,而是开心地坐在你身边,一起看。

▲ 乐呵呵摊饼的小黑哥 ▲乐于摊蛋糕的小黑哥

至于买单,食客往往要追着老板买单,让我怀疑了好几次,似乎也没人会在意。

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冷漠,以及骨子里自由开朗的性格,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馆吃饭是一种等价交换的生意,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食物的生活方式。你吃什么似乎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以最舒适和习惯的方式生活。在这一点上,它就像四川的茶馆和云南的豆腐摊一样让人感到舒适。

这大概就是我这个同样自由散漫的人能和你产生共鸣的原因吧。

-结束-

文|西夏

图|西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