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兼顾生态价值”。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
去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公园城市第一名”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被赋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使命,这是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背景、蓬勃发展和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待。
三年来,从第一名到示范区,成都毫不犹豫地肩负起政治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为破解城市发展困局、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懈努力。
就在昨天,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
7月17日,雨后的成都,一组“看雪山”的照片再次引爆朋友圈。仅今年上半年,这种“刷屏”就出现了26次。“窗含西岭雪”的壮丽景色在现实中一遍又一遍地梦幻再现。
此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至去年底,成都常住人口2093万,成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在过去的10年里,它增加了近600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25.6%,比六大期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生态底蕴厚重,发展动力激荡,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幸福生活触手可及。三大场景背后,人、城、环境、产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城市新模式在望,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加速形成趋势。
比如岩石强度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新动能,以协同为新形态,以绿色为新优势,以开放为新引擎,以共享为新局面——成都正在荣成大地上深刻镌刻新发展理念!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四川和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它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划定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价值取向。
就在几天前,一张数十只苍鹭在晋江高新区狩猎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苍鹭的频繁出现,显示了锦江水质的巨大变化。
锦江作为成都的母亲河和长江上游重要的二级支流,覆盖了成都14%的面积,滋养了约45%的城市人口,承担了成都80%的污水排放。
从某种角度来说,晋江水生态是一把尺子,决定和衡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败。
现在,这把尺子给出了答案:近三年来,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69%上升到100%,达到近20年来最好。
今年春节前夕,“点亮锦江”新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再现“黎明看红湿处,金冠重城”的千年景观,成为锦江生态治理的点睛之笔。
不仅水生态,大气、土壤等生态指标也在集体改善。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燃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38天,PM2.5下降28.1%...
从“脏”到“净”的转变,完全与公园城市建设的过程相耦合。
2018年以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治污一年、景观建设两年、发展三年”的总要求,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千方百计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
锦江流域污染源多、线长、面广,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源头治理、截污、清淤、补水等方向上同步发力。
三年来,晋江流域关停整顿“散污”企业780家;治理排污口590个,治理黑臭水体11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81.37万吨/日。
抽象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苦”:每一次企业关停,每一个排污口治理,每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增设,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意志、体力、智慧的较量。
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2018年以来,成都一路走来,成功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战略地位转变,从“两山一城”到“一山两翼”空的格局转变,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转变,从“产城人”到“产城人”的价值选择转变,休闲之都。
五大变化,每一个都有很多困难。其中,不仅需要突破视野的局限,更需要突破地域盆地的约束、发展规律的生长极限,摆脱发展过程的路径依赖和人们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如何突破?成都的道路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面临多少挑战,始终牢记“大国”,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习对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一贯的、连续的。
为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连续召开8次全市性会议,牢牢坚持“人、城、业”一体化发展思路,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化空布局,重塑经济地理。
为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一山两翼”城市新格局,成都持续推进绿化、景观、减房。三年实现绿化景观1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底的54%提高到2020年的59%。
为高标准打造百余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成都近年来多渠道投入1000多亿元,先后建成开放了9个特色公园...
创新路径
关键在于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引领前行,聚焦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塑造自身创新发展比较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就在上个月,成都举办了新经济“双千”大会,向世界释放了300多个重大城市发展机遇。
城市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夯实生态本底的过程中,大量“散污”企业被关停。
打造公园城市“新引擎”,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作业可抄。
结合实际创新,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创新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
在具体过程中,成都并没有选择在传统模式下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给场景、给机会。
近年来,成都以公园城市为最大场景,积极发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给、企业能力、企业合作四大“城市机会清单”,释放约1.9万亿元机会,使全市成为新经济企业的发展伙伴。
数据是最有力的例子:过去三年,成都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截至6月,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注册52.1万家,平均每天有200多家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诞生。
城市在新经济总量指数中的排名从2016年的第6位上升至全国第2位,新经济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72.6万人,其中新增专业人员63.7万人。
打造新引擎新格局,离不开社区这个城市最小单元的共同努力。成立城乡社区发展和治理委员会是成都的又一创新举措。
将发展与治理有机统一,将社区工作提升到城市层面统筹规划,首次明确由一个党委部门负责统筹这项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九龙治水”和“小马拉车”问题,社区统筹指挥、资源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事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成都新冠肺炎感染率仅为1/10万,不存在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关联病例。是我国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发病率最低的城市之一,疫情防控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千千成千上万的社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市社会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动员下,49万社区力量在11天内完成了3轮城乡社区全覆盖排查,赢得了疫情防控的契机,社区治理为疫情防控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强大防线。
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成立和景观生态等六大公园城市场景体系的系统构建,全面开启了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宏伟实践,同时引发了城市发展模式、领导工作模式、经济组织模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公园城市致力于“美”,新经济致力于“活”,社区致力于“稳”。成都通过改革创新,统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探索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子。
这是成都又一次伟大的示范。
对人民的感情
城市发展从产业逻辑到人文逻辑、从生产导向到生活导向的深刻转变,让城市幸福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
以人为本的逻辑和生活导向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根本点。以绿色空为背景,以山水为景观,以历史人文为特色,以公园街区为场景,不仅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民生活方式也在绿色中发生了变化和重塑。
从成都兴汉路拐进兴科北街。在各种花草的环绕下,有一条几百米长的“回家路”,串联起绿地、公园、社区、公园、商业区。很多人流连忘返。
在成都,这样的“回家路”有1000多条。回家的路是城市慢交通的一部分,解决了人们出行回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回家的路”是天府绿道系统的一部分。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规划了全长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
截至目前,已建成4600多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一。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5年增加1.7平方米。
正是这些精致的“绿道”,不仅连接了成都的绿地、公园、小花园、微绿地等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系统,也将公园城市的“大战略”变成了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的“小运气”,“在公园里,春暖花开”成为成都市民日常生活的写照。
像成都人一样生活逐渐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价值选择。
这就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应有之义:推动城市发展从产业逻辑走向人文逻辑,从生产导向走向生活导向,构建“人、城、环境、产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城市形态。
202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纳入报告,介绍了成都推进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典型成功经验。
更大的举措已经启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制定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战略规划,强调从市民需求出发,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将“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都能感受到、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可。
其中,在社区建设方面,未来五年,全市计划建设社区美容空室3043个,其中市级示范点235个,2021年建成91个。
在不久的将来,成都市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一种来自社区的生活美学,体验成都社区地道的市井味道和浓烈的烟火气息。
同时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绿道、环城生态园等。,我们致力于微社区,从“写意”到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公园城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创新创造,铺设人们的幸福之路。
彭湃电力公司
场景营背后的逻辑考量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以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志,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城市运行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今年6月,国内另一家首店——拓高乐落户成都环城生态园。该项目占地2.7万平方米。场馆建成后,将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托高乐场馆,为市民提供从吃到玩的全方位体验。
把第一家店搬进公园,托高乐不是第一家。通过场景的营造,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为市民创造新的生活。三年来,成都完成了30个特色园区的产业规划,落地了达根斯马术、蒋家艺苑滑翔伞等28个特色项目,引进了百胜等多家国内首家门店!集团公园概念店。环城生态公园的“自我造血”功能日益明显。
这背后,成都注重打造生态场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商业逻辑”的理念,坚持“景观、景区、通达、参与”的理念,推进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深刻理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生态资源,
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天府绿道项目中68%的项目占社会投资的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占社会投资的90%。
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成都的答案是统筹规划。
协调内部和外部事务。立足本地,始终坚持全球视野。高标准成立公园城市研究院,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成立工作室,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技术指导,提升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在规划建设阶段,始终强调与世界一流团队的合作,始终强调“借力智慧”和“借力力量”。
协调新旧。盛夏时节,龙泉山以东,打破盆地桎梏,开启公园城市间可持续发展主战场空,东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市中心天府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也是在今年春节前夕,作为“卓越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环路“城市生活圈”改造提升工程正式亮起来。与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的建设一起,成为成都建设“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
盛夏时节,站在龙泉山顶上的“城市之眼”,抬头望去,广袤的大地上,交子公园、青龙湖公园等上千个公园、社区点缀着“点”,数千公里的“绿道”,数百公里的“蓝网”。“线”纵横交错,串珠成链,“一山”连“两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时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共同促进人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和中国的美丽。
生态本底越来越厚,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活力蠢蠢欲动,市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这是一个有着2300年历史的城市新景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