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战国,大家都很熟悉。不管谁提起,都会说一场伟大的斗争。但是春秋战国是在什么基础上划分这两个时代的呢?
史学界一般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支、范、中行的专权。
公元前490年,赵打败了范和中行。公元前458年,范、中行的土地被韩、赵、魏、支瓜分。前453年,韩、赵、魏联合打败池氏,平分土地,分别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这三人为侯国,正式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田代齐”是指齐国为姜所封。公元前386年,田成子的后裔田和取代了江,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国君。
然而,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春秋时期,大国确实以争霸为主,但灭国之战也同时存在。在战国时期,没有人在乎虚拟霸主的名声,他们反而专注于获取实际利益,继续战争毁灭国家。
整个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礼法秩序还是比较完备的,没有人试图统一天下。一个伟大的国王想要的只是一个霸权地位。比如派孟千里去攻打郑,听到这个消息,想说服金相公。两军在萧山相遇,秦军战败。后来,金相公的第一任母亲怀英劝说金相公释放秦的三位将军。
当先轸知道他和晋襄公发生争执时,他变得越来越愤怒。临走时吐在金乡公脸上。后来,金相公安慰他不要在意。先轸觉得这不是真的。当金抵挡住翟的进攻时,他已经抢到了翟的帅位,而却脱下盔甲,冲向敌人。被乱箭射死,以报金相公不责。
所谓没有正义的春秋战争,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代还是君子之战,古代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
那为什么战国时期灭国之战突然变得残酷了呢?
很简单,小鱼全部吃光后,只剩下几条大鱼,周边的地盘几乎被抢走。大国之间开始相互竞争,它们之间的灭国之战与以往的大国小国不同。那时候他们可能会互相吓唬对方,对方会怂。
更有甚者,在此期间,再也没有人掌管所谓的周王室,甚至所有人都当上了国王。若楚一般不逊色于周的地位。
秦国的河西之战,夺回了长期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斩杀了魏军4.5万人,震惊了东方国家90年,标志着战国时期残酷的大国竞争正式展开。战国时期成为七国之天下,其他小诸侯国被吞并,各国的争斗都转向了统一。
当然,这只是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制度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春秋战国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统治体系越来越瓦解,使得战争越来越无序、激烈、频繁。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形态体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周朝建立时,实行分封制。皇帝把一部分土地让给朝廷官员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被称为诸侯。诸侯们会把自己的一部分领土分给每个卿大夫作为封地,并称为家。诸侯的领地和卿大夫的封地共同构成了“国”字。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变了。各路诸侯纷纷变法,魏有,齐有邹忌,楚有吴起,汉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赵有费祎,燕有。虽然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但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削弱皇族的权力。所以战国时期虽然也有封地制度,但并没有占据主流。并逐步实行了县制、县制,也就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
而这也是春秋战国流行分裂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