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康城书院 不其山下 有个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

栏目:生活 2021-09-30 03:26:48
分享到: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

在山脚下,一位身穿花甲的老人带领数百名高中生,站在可乐山上,吟诵经典,练习李周。书堂前的小草也被它开悟,变成了一条书带。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使齐鲁大地动荡不安。

想继续伟大事业的郑玄,四处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最后他选择了美丽的山。

布吉山,以原部落“布族”及其“宗族”命名,曾在布吉山以西有一座著名的汉代城池。郑玄应该仔细想过选择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学习。李维刚教授分析:“郑玄来山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山周边地区经学很厉害,有学谷亮《春秋》的方风,有学《诗经》的王绩和尚,还有以经学世家著称的其他人;第二,这里比较安静。公元185年,童辉还不是县令。在这里,‘有耕作和编织的章节,有干净的环境。监狱里已经多年没有囚犯了。它比县城归化,住着2万多户人家;第三,据说伏完是郑玄的老熟人,受伏完之邀。”。在郑玄之前,布吉山有两所书院,两个大文人在那里教书,一个是孟梦,一个是王符。

浓郁的氛围吸引郑玄驻足,三间茅草屋培养了上千弟子,就是著名的康城书院。

“郑玄在南山尝不出老夫子的味道,但黄巾大乱却避免了,还有学生被送走了,而崔彦和王贤却在这里落泪”。崔琰,东汉清河县东武城人,离开郑玄后先后被袁绍、曹操征服。历史上著名的拿刀故事,世代相传,主角是崔彦和曹操。王晶是冀州清河人。

然而,由于“古罗县缺,宣谢,而、龚无奈含泪离开老师”。食物匮乏,弟子太多,难以维持。郑玄不得不“落泪”离开大山。

明代著名学者顾在游览崂山时,曾瞻仰过康城书院旧址,并题写了《卜启山》一诗:荒山书院是人修的,但山名县名却不记得了。为了问天下黄巾,郑康成可能被允许吗?

离开布吉山后,郑玄在北海受到孔融的优待,孔融还在高密为郑玄建立了一个乡镇,名为巩峥乡,并为同德门建立了一扇门。即便如此,这位淡泊名利的儒生,致力于注释经典的工作,而非官职。后来,郑玄住在徐州,受到刘备的尊重。他坚持在一个士兵遍布大地,从未和平相处的环境中诠释《孝经》。

1996年,在回高密的路上,陆羽、郑玄身上有上万条黄巾。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起义军“见什么就拜什么,见面就不敢进郡”,可见郑玄的声望。

然而,郑玄终于厌倦了成名。据《汉书·韩曙》记载,袁绍将军请郑玄吃饭时,郑玄不敢拒绝,袁绍“延其出席”。席间,袁绍故意刁难,结果郑玄侃侃说话了,大家都服气了。根据尹昀的小说,此时袁绍企图让郑玄喝醉出丑,故意给郑玄灌了300多杯。结果他“热心肠,整天不闲着”,袁绍完全被打动了。

为此,郑玄被袁绍推荐为蔡瑁,并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但玄没有。不久,大巴招了郑玄为大司农,专门送他一程。"长史派他去见他。"然而,郑玄仍然宣称自己生病了,回到了家。很多次,袁绍还是没有放弃,不顾郑玄74岁的高龄,派儿子袁谭去逼郑玄随军。这时,郑玄病重,折腾不起。然而,他临终前仍然注释了九卷《周易》。建安五年六月,郑玄病逝。在葬礼上,一千多人向郑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