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的话: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百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二十五军、中原军区先后向商洛进发,许多革命先辈在商洛的秦岭深山中抛头颅、洒热血、埋骨。从1927年4月上县特科成立到1949年12月商洛解放,20年间共留下革命遗址126处。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商洛新闻网联合市委宣传部,聚焦各县区红色革命遗存,推出大型新媒体节目《红色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那场极其艰难、惊心动魄的战斗——红四方面军血战。
点击观看空中视频
满川关,位于秦岭南麓山阳县东南部,四面环山,山高崖陡。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穿过山上的两座山峰。由于地理原因,满洲关是进入关中、汉中的必经之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突破30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鄂陕交接的山阳县满川关与国民党军队血战,冲出了被胡宗南称为“红四方面军之墓”的满川关,粉碎了蒋介石围堵红四方面军的企图,挽救了全军主力的故事。
点击观看访问视频
重围、血战、逃跑
1932年6月,蒋介石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总司令,动员三十余万人和四个导航空队,在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8月初,总攻开始。红军苦战敌优势兵力四面出击,无法摆脱被动局面,于是于10月下旬西渡平汉铁路,跃居外线,伺机反击根据地。然而,由于敌人的猛烈追击,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途西征。
1932年10月11日晚,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三师和共青团国际青年联盟,2万余人,携带枪支1.5万支,在许、陈昌浩的率领下,从四谷墩向西进发。南华堂地区交通闭塞,盛产粮食和大米。经研究红四方面军总部,认为南华堂地形、公共条件较好,在这里发动群众、扎根、建立根据地是可能的。然而,红军刚刚在南华堂驻扎了三天,又在追击敌人。11月4日,敌人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包围我军。经过激战,红四方面军总部被迫放弃在南华堂建立根据地的计划,部队继续西进。
11月11日深夜,红军迂回前进至鄂陕交界的满川关山区时,敌人动用了约8万兵力,基本完成了对红四方面军的合围,企图在云岭至康家坪十余里的悬崖峡谷中包围红军。红四方面军有被重兵包围的危险。如果不能冲出满洲,就全军覆没!
向倩把突围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树声的73师和匡继勋的12师。73师219团和12师34团都善于打硬仗。在这场战争中,219团负责夺取龙山制高点,34团负责夺取满洲关以东的北山关。夜间,我军在敌第44师两个旅的交界处发起了一场风暴。
在73师219团团长韩的率领下,向龙山发起了进攻。部队一冲到山顶,敌人第44师130旅就从后面爬到半山腰,离山顶只有十米远。韩命令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第219团战士们先扔一颗手榴弹,然后再把敌人打趴下。
为了达到全歼红军的目的,敌人进行了疯狂的反击。两军在山顶反复拔河,异常激烈残酷。韩中枪牺牲。73师师长王树生立即命令219团副团长徐世奎指挥,保卫阵地。经过反复反击,他们终于拿下了龙山的制高点。
34团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山关进发。敌第44师由东北向南推进,进入南平谷。敌军先头部队爬上山坡,三十四团团长许领兵下山。在满洲关东以北大约20英里的张家庄,两军相遇了。
两座高山耸立在张家庄的左右两侧,中间一个馒头状的无名高地就是挡住敌人阵地的第34团。34团阵地左侧后方是全军突围的唯一通道。敌人以两个旅的兵力轮番进攻第34团,一次又一次被打垮。从早上到下午,敌人在34团面前留下了数百具尸体,但从未取得进一步进展。整个北山关被34团牢牢控制。
第219团、第34团在张家庄龙山、北山关激战三天两夜,牺牲2000多人,为红四方面军打开了“生命之门”。红军主力全部顺利通过通道脱险后,王树生、许指挥219团、34团撤退。两个营的士兵上山的时候,被拉下来的时候只有一百人。王树生目睹了这一幕,豆的眼泪直往下掉。
著名的回忆充满了情感
许向倩元帅多年后回忆满洲关战役时仍感慨万千:“当时敌众我寡,地形险要,只有机枪能交叉射击的一个洞,确实极其危险...许的那个团贡献很大,219团打得很好。幸好敌人刚到,包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迅速行动,利用夜间突围开展工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许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这场战斗时,他说:“从张家庄抗战开始到结束,各级干部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营的营长最后换成了营部的一个兵同志。整个营地有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80多人了...但我们团的阵地没有丢。”
时任34团班长、旗手的开国少将罗在回忆录中写道:“川关之战,事关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当时我军处境危险,战斗激烈残酷,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枪炮和弹片把无名高地的松树枝叶割得光秃秃的,只剩下半个树桩。战斗结束时,我们的营地只剩下80多人了。我打的那面旗被弹片撕成了碎片,连旗杆都被打穿了很多洞。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两个班的十几个同志因为长期躺在冰天雪地里,被冻死了...我们用一个团的力量,顶住了敌人第44师和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的大量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