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听取中国第一颗卫星初步方案的汇报时,得知记者姓钱,幽默地说:“原来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姓钱!我们的原子弹、导弹、卫星都离不开‘钱’!”没错,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方案负责人也姓钱,可能是因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名气太大,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他的姓氏“两弹一星”。
钱骥,江苏省金坛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给他提供教育,他的父亲卖掉了几亩农民可以生存的土地。在学习期间,他总是记得父亲的叮嘱,努力学习,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努力是有回报的,钱骥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化系。
1943年,26岁的他从钱骥大学毕业,并作为助教留在那里学习物理。四年后,他加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后来,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两个卫星设计院的业务负责人。1952年,他加入了我们的党。
1958年,钱骥参加了空物理研究机构,与许多科学家一起讨论了人造卫星的基础研究课题,并对人造卫星计划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开拓者之一空,主导卫星总体结构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同年参加赴苏联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考察,回国后坚定了“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卫星”的想法。
1965年,钱骥撰写了题为《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计划》的报告,为人造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然而,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他的计划没有向国家领导人报告。不久,他被调到基层工作。钱骥没有停止他的研究工作,写了成千上万张研究卡。他的妻子史立军曾经说过:“钱骥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对这个世界不要求任何东西,也不说话,什么都不说。但只要一提到卫星,他就能一直说个不停,跳个不停。”1968年,钱学森访问钱骥。他从抽屉里拿出卫星规划的文稿——东方红卫星三个方案的文稿。两年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于种种原因,该节目的总经理钱骥无法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但他内心非常高兴。
此外,钱骥在地球物理、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加快了这些领域的研发步伐。1983年,钱骥因癌症去世,享年66岁。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空军事事业,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他的成就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