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歌剧院 上海为什么要建上海大歌剧院

栏目:汽车 2021-09-18 14:54:04
分享到:

歌剧作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纵观纽约、巴黎、伦敦、悉尼等国际大都市,都有著名的歌剧院。

在实现亚洲演艺之都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上海的文化设施布局在总量、系统性、专业性等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然而,与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仍然缺乏一个标志性的、领先的专业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空白。

12月18日,上海歌剧院在浦东世博文化公园破土动工。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上海面向世界的文化客厅,成为国内外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引擎和新高地。

上海歌剧院效果图,下同

大中小学校歌剧厅第一年有400场歌剧演出

上海歌剧院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总建筑面积146338平方米。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华东建筑设计院、斯诺赫塔建筑师事务所、美国Nagata Audio、英国TPC剧院顾问组成的联合体,主要负责上海大剧院的建筑、结构、机电、基坑设计、专业声学设计、专业剧院舞台设计。

上海大歌剧院建筑设计重点围绕上海大歌剧院的功能定位、世博文化公园在城市中的布局空以及周边的交通组织。建筑形式取“中国范”之意。结合戏曲艺术的动态美感,以螺旋式的象征形式覆盖现场,巨大的白色楼梯盘旋而上,延伸成空,宛如一个折扇柄,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

动态螺旋屋顶既是外部的,也是空。外观上,上海大歌剧院连接大地与天空空,立足城市,面向城市,为人们营造出别样的风景。同时,螺旋屋顶也是市民的舞台,既能满足大型活动的需求,又能为市民或游客的日常参观提供乐趣。

未来的上海大歌剧院包括大、中、小三个歌剧院,以歌剧为主要表演内容。

其中,大型歌剧厅2000个,主要演出中国民族歌剧、世界经典歌剧、音乐会版歌剧、交响合唱、清唱剧等;有1200个中国歌剧厅,主要表演实验歌剧、轻歌剧等。;有1000个轻歌剧厅,面向年轻观众和国内外游客。他们想用流行的美声唱法、独特的场景和黑科技创造一部情景歌剧。

这三个大厅有不同的功能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主要针对三类观众:音乐和歌剧爱好者、不太了解歌剧的观众和游客。“大歌剧厅和中国歌剧厅相当一部分观众都依赖小歌剧厅,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中塔和塔底一样,它们会相互流动。”上海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洪明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

表演从何而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创作中国民族歌剧;与国内外优秀歌剧院合作制作经典歌剧;引进国内外优秀歌剧。

“创作中国民族歌剧、联合制作经典歌剧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之后是‘三根柱子’,即引进国内外优秀歌剧。有了好的歌剧院,我们可以引进世界上最好的歌剧。”林宏明说。

上海歌剧院开业后,第一年的演出目标是650场,观众65万人。前五年,年均演出目标为720场,年观众达75万人次。

第一年演出650场,其中戏曲演出400场,其余250场也是与戏曲有关的。例如,歌剧音乐会可以细分为多种——世界新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中国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中国十大歌手音乐会、中国民族歌剧精选音乐会...“只要打开脑洞,内容就会非常丰富,绝对可以充分发酵戏曲题材。”

上海大歌剧院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业歌剧院,必须有自己的歌剧制作能力,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自制歌剧作品和一定规模的歌剧演出。

因此,上海歌剧院不同于大多数剧院,它只有单一的表演功能,它有四大核心功能:表演、创作、制作和教学,即戏曲艺术表演功能、戏曲创作功能、戏曲制作功能和戏曲艺术教育功能。

在创作制作方面,上海歌剧院配备了一系列专业房间,包括1:1合成排练厅、10个不同规模的合唱、乐队、舞蹈、独奏和器乐排练厅、54个排练室、歌剧创作工作室和舞蹈道具制作室等。

1:1合成排练厅与可容纳2000人的大歌剧厅大小相同。“过去为了彩排,我们经常去太仓和昆山附近进行合成。上海大歌剧院之后,创作制作任务很重,不可能一路拉到外面。不仅路长、成本高,还担心交通安全,所以特意安排了合成排练厅。”林宏明说。

未来,上海大歌剧院将根据大、中、小三个歌剧院,产生大量相应体量的剧目。比如轻歌剧和Xiopera非常适合1200座的中国歌剧厅,也可以交付给国内其他剧院。“如果国内建了这么多剧场,如果真的想演歌剧,会发现歌剧太少了,有些歌剧是专门制作的,演出成本很高。中型剧目将来可以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履约成本和运输成本不宜过高。安装时间不宜过长,演员人数不宜过多。”

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全国的热播,给了林洪明很大的信心。《永不消失的电波》回答了很多问题,红色题材和主旋律也有受众。所以中国原创剧目不是没有市场,还要看质量,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么大的演出量,这么大的创作制作规模,上海歌剧院未来的合作肯定不仅限于上海。“我们希望集中全国乃至世界剧种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中国拔尖,在亚洲一流,在世界知名。才能成为国内外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引擎和新高地。”

运营模式为“白+黑”,全天对公众开放

上海歌剧院未来的运营模式也不同于大多数剧院。

因地处世博园区,将采用“白+黑”运营模式,昼夜对外开放,与世博园区形成紧密互动。将成为国内外观众观看演出的目的地和国内外游客旅游的目的地,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因此,除了演出和创作,上海大歌剧院还应系统地安排戏曲展示和展览,安排戏曲的普及和推广,开展戏曲理论研究——如举办国际戏曲论坛、举办国际声乐大赛、举办戏曲大赛、筹建戏曲学院、出版戏曲刊物——这些都有别于传统剧场的功能和要求。这些配套设施做好了,上海大剧院才能演出,才能创作好。

“很多影院都很大空,不吃不喝甚至不坐。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受众、艺术家、合作伙伴三类人群。”

林宏明说,上海歌剧院要让观众愿意来,方便来。他们可以来这里进行艺术熏陶,吃东西,喝咖啡,买文化衍生品,甚至带孩子去体验一天艺术。上海大歌剧也要让艺术家感受到最贴心的服务。比如在休息室,你可以把乐器挂在墙上,而不是放在地上。

在中国,剧场建设往往面临“建管分离”的问题,即建设过程中不考虑未来运营。所以剧场建成投入运营后,往往会留下许多遗憾。

在上海歌剧院的设计方案确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运营准备团队的负责人,很多功能都是从未来运营需求的角度来设计的。

比如声学设计,“国外的歌剧院对声音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自然的声音就好,因为歌手不用麦克风。中国不一样。除了西洋歌剧是一种自然的声音,我们有时在民族歌剧中使用扩声。平衡扩声不容易。所以声学设计要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声更好,扩声更好。”

林宏明说,上海歌剧院的运营筹备团队也向设计师们提出了“声音补充技术”,“就像女性化和淡妆一样,但你不说也说不出来。补声技术会适当扩大人声,采用最新技术的声学材料会隐藏在墙内,分布均匀,声音自然均衡。”

另一个例子是对更衣室的需求。歌剧演出往往有200到300人参与,《战争与和平》甚至达到了600多人的超大规模。自然,更衣室的数量是需要的。上海歌剧院运营筹备组向设计师提出,试衣间和歌剧厅的上下门必须在同一层。“演员穿厚重的戏服上下楼梯不方便,但现在影剧院都是这样。更衣室不是上下楼梯,就是距离较远,或者比较分散,不方便。”

另一个例子是对厕所的需求。很多剧院理所当然地把男女厕所的比例设计成1:1,却忽略了女性观众一般占剧院观众的2/3,甚至超过90%的摇滚莫扎特这样的现象级粉丝音乐剧。考虑到女性观众对化妆的需求,上海歌剧院设计的男女厕所比例为1:3。

一些问题和要求让设计师感到困惑。上海歌剧院位于世博文化公园。为了与公园充分互动,林宏明希望站在剧场里会有一种“室内室外”的感觉,这也是对设计师的一种挑战。

在周边环境和交通上,上海歌剧院的运营筹备团队也提出了很多初步的想法。比如在上海歌剧院东侧建一个歌剧公园;在上海歌剧院西侧建设歌剧广场,方便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室外歌剧;上海歌剧院离地铁不应该太远。地铁和剧院之间应该有一条地下通道。观众可以通过地下通道直接到达剧院,可以防风、防晒、防雨。地下通道也可以建成歌剧院,给观众视觉享受。

“有了歌剧公园、歌剧广场和歌剧长廊,我们也希望为歌剧酒店而战。我们强烈主张在黄浦江上建设一个戏曲码头,在徐汇河畔对面。观众在水上巴士上看歌剧很美。”

在林洪明的想象中,黄浦江底可以修建一条24小时的人行隧道,方便没有车又赶不上地铁的观众过江。“有了汽车隧道、人行隧道、水上巴士和地铁,这应该成为黄浦江。两岸交流最方便的地方。”

林宏明认为,上海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剧场,更是一个产业链丰富的歌剧之城。

“日本每年有1100多场歌剧演出,东京有400场。与欧美相比,就东方国家而言,歌剧在制作、演出和推广上的差距非常明显。上海提出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上海大歌剧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林洪明认为,戏曲作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进中国民族歌剧的振兴,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创作载体和表演载体。上海歌剧院的诞生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