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经历了“虚惊一场”。
12月7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基因银行江苏运营中心王主任报道,华大基因实名编辑了至少58个婴儿基因,还打算做“定制人”。消息一出,就引发了舆论。12月8日,BGI迅速在官方微博上辟谣此事。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12月7日公告,华大基因兄弟公司申请在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使得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登上了市场热搜榜。
深圳市华大基因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生命科学和基因测序技术公司,以能够通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和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而被社会所熟知。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是华大基因的兄弟公司,主要生产和提供基因测序设备。实际控制人为“华大系”公司之一的华大基因董事长王健。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信息,华大知止拟募资25.28亿元在科创板上市。本次发行前,王健通过智造控股、华展创投持有公司52.3%的股权。如果华大智造成功登陆科创板,王健和华大集团将再添一个上市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生命科学技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前沿领域。基因作为生命遗传和调控的核心物质,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因测序设备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命产业发展的决定性设备。作为读取和分析基因信息的核心工具,它为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和基因合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撑。
一个
第一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上市
一般来说,企业谋求上市,首要需求是融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华大智造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中国基因测序仪和耗材市场的扩大,让华大智造格外渴望资金支持。
招股书显示,华大智造专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专注于基因检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块,围绕全方位生命数字化布局远程超声机器人等新产品。
根据公司数据,华大集团整体架构目前包括9个业务板块,其中4个为非盈利板块,5个为产业板块。非营利部门有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学院、深圳国家基因库运营项目、GigaScience;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华大医疗、华大农业、华大健康属于五大产业板块。
“在业务构成上,华大智造是华大基因的上游公司。”极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告诉《企业观察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的业绩爆发。公司信息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华大基因研发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审批程序,成为首批正式获批上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检测产品之一。财务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华大基因录得营收26.44亿元,同比增长238.61%;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1361.54%。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实验室自动化仪器及试剂耗材出口销售大幅增长,华大知止业绩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华大智造经营业绩来源:招股书
通过梳理华大集团的业务版图,我们可以看到华大知止成立于2016年4月,是从华大集团原有的音序器板块独立拆分而来。在基因测序设备领域,目前全球拥有独立生产能力的两大厂商中,除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企业Illumina,早年从CG公司收购测序仪技术的华大知止。
“早年由于第二代基因测序领域被美国公司Illumina垄断,处于中游基因测序代工行业的华大基因一直受制于此。2010年,BGI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高通量测序仪器,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但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上涨,华大基因开始自主研发国产基因测序仪。”于表示,目前,华大智造已成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够自主研发、量产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
华大知止招股书显示,2020年1-9月,公司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收入达12.72亿元,占总收入的73.41%,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不过,华大智造也在招股书中指出,由于公司在R&D的高投入,即使今年营收大幅增长,之前累积的亏损也没有得到清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22.51亿元。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R&D占公司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0.54%、23.11%和31.46%。今年前三季度,尽管营收激增,但该项目占比仍高达27.96%。
“公司将本次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华大知止智能制造及R&D基地项目、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试剂R&D及生产项目、华大知止R&D中心项目、华大知止营销业务中心建设项目、华大知止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及补充营运资金。”华大智造在招股书中说明了本次上市的目的。
中国经济合作集团合伙人林庄胜向《企业观察报》指出,技术研发急需投入,加快拓展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也是华大智造此时启动上市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院Markets and Markets的报告和卓志咨询《全球与中国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行业报告》的数据,在拓展应用场景和进一步强化测序能力的共同推动下,近几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和耗材市场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245.8亿美元,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303.9亿元人民币。
此外,《健康中国行动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总体生存率不低于46.6%。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预防和早筛早诊,癌症的精准治疗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肿瘤基因检测是基本需求。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内唯一能够量产临床级基因测序仪的公司,华大知止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
第二
三大风险:关联交易、
大量应收账款、海外业务诉讼
华大基因及华大基因董事长王健控制的其他“华大系”企业是华大知止的核心客户,构成了华大知止在科创板关联交易上市的第一风险。招股书中,华大智造详细披露并说明了华大智造与华大控股目前及未来的关联交易比例及内容。
华大智造主要客户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9月,华大知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2亿元、10.97亿元、10.91亿元和17.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700万元、1.08亿元、-2.39亿元和1.62亿元。
从华大知止前五大客户来看,“华大控股及王健控制的其他企业或组织”一直是公司最大的客户。2017年至2019年,销售金额分别占营业收入的99.15%、92.38%和69.96%,其中华大基因分别占37.14%、53.44%和55.92%。
华大智造在招股书中称,报告期各期,即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公司对关联方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97亿元、10.41亿元和7.84亿元。和4.03亿元,分别占各期营业收入的99.37%和94.92%
华大智造表示,公司拓展了与外部客户的业务,关联交易占比逐步下降。但报告期内,公司仍与关联方存在大额关联交易。如果未来关联方对公司的购买金额大幅减少,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华大智造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华大智造收入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应收账款金额较高。各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99亿元、5.39亿元、5.59亿元和6.11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99.62%、49.13%、51.25%和35.14%,占比相对较高。
招股书显示,华大知止报告期各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0.98、1.64、1.99和2.97,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此,华大智造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如果公司应收账款持续上升,当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或未能按时支付,或公司获得外部资金收紧时,公司将面临较大的营运资金压力,对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林壮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华大智造在降低与华大系公司关联交易比例时,自身业务风险也随之增加,而这一风险来自海外。
这一说法也可以从华大智造披露的招股书中得到印证。华大智造在招股书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占营收比例为46%,较三年前的99%下降了一半。其中,“华大系”公司营收占比23.19%,华大基因营收占比21.81%。同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分别占0.11%、2.66%、9.34%和68.81%,今年前三季度占比70%。
华大智造表示,如果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国际紧张局势、战争和贸易摩擦等不可预测因素,或因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对公司海外业务的正常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事实上,华大企业的海外经营风险频频暴露。”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徐星告诉《企业观察报》,今年7月,华大基因子公司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为实体。
与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是华大知止制造的另一个风险。华大智造在招股书中表示,自2019年以来,华大智造的竞争对手illumina及其子公司已经或可能对公司及其在中国境外的子公司、经销商和客户提起专利和商标侵权诉讼。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华大智造涉及诉讼的国家/地区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和中国香港等12个国家/地区。
其中,华大智造与前述竞争对手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的诉讼最为焦虑。公开资料显示,两家公司的专利纠纷始于2019年3月,Illumina向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提起专利诉讼,指控华大智造侵犯了Illumina的一项专利。
“最关键的问题是,Illumina发起的诉讼不仅针对华大知止,还将华大知止的客户和经销商列为被告,试图切断华大知止的海外业务渠道。”徐星表示,根据招股书中的披露,华大智造目前处境不利。在23起诉讼中,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仅发起4起针对Illumina的反击,其余19起由Illumina向华大智造及其客户和经销商提起。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Illumina在中国市场仍处于主导地位,很多基因检测公司和官方机构都是Illumina的客户。今年4月,中国疾控中心也对Illumina产品进行了招标。在此背景下,面对Illumina公司密集发起的专利攻击,华大智造如何保证经营业绩,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
三
第三
“任何尖端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
被称为“基因狂人”的华大基因董事长王健,在国内传播前沿基因技术和生命科学;但与此同时,公众的不理解、质疑和批评也成为BGI发展中的“捅刀子”。在很多业内人士眼里,华大智造和华大基因是母同胞,上市前后很难不受到华大基因的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BGI除了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封杀外,还频频受到国内舆论的质疑,涉及先天性缺陷婴儿筛查的准确性、基因库的运行体系、圈地、基因数据安全、关联交易和利益转移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8年,华大基因被曝出无创漏酿的悲剧,直接导致华大基因股价从100元暴跌至60元。
“基因技术太先进了,大众很难认清楚。”王健回应了外界的大部分指责和质疑。
针对此事,国内某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黄撰文称,根据新闻中提到的关键信息之一“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这个胎儿不是三体综合征,而是基因缺失。根据NIPT原理,如果胎儿的13号染色体缺失,分子会变小,所以结果一定是阴性。
“这么准确地说,是没有漏掉,但应该说,这个孕妇有三体综合征的可能,但没有发现胎儿的其他遗传问题。任何一种检查都不能说100%准确。NIPT是医生可以选择而不是依赖它的工具。这次事件中更大的问题是,随着先进技术的快速推广,医生需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学习和了解。”
王健在创立华大基因的时候,也说过:希望通过基因技术,把90%已知的与基因和发育代谢相关的出生缺陷都检测出来并知道,90%的出生缺陷都能妥善处理,90%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王健曾经说过,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时代正在高速发展。这个时代的两大特征是基因读写流量的快速增加和基因测序成本的指数级下降,构成了基因读写的“超级摩尔定律”。“工业时代的摩尔思维定律已经被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所打破”。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能够影响和决定人类生死的基因组和基因技术,公众关注甚至困惑的核心命题始终是:“人类能够自主读写基因的生命时代会发生什么?”
“坦率地说,我不知道。我不敢做这样的预测,也不敢做领头的‘毁灭者’。”对此,王健曾对外界表示,“华大这几十年有良心有责任,不会随便违背伦理。然而,任何前沿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是时候回到人类的起源了。你在想什么?你愿意健康吗,你愿意长寿吗?”
面对公众对基因技术的不理解、质疑甚至恐慌,王健曾强调:“任何具有颠覆性的东西,肯定会有伦理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保障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打造创新驱动的领先发展模式?”
在华大基因,王健要求所有员工活到100岁;他还说,“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