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 文脉|专访作家沈洋:用“磅礴之笔”书写“磅礴之地”

栏目:美食 2021-09-19 08:12:29
分享到:

“五岭兴风作浪,乌蒙取泥球……”昭通,这个云南北部的城市,曾经深陷贫困泥淖,在与贫困的决战中看到了凤凰的崛起...这是昭通时代的一大变化,也是云南作家杨慎写的属于昭通的“雄伟之路”。多年来,云南作家杨慎扎根乌蒙山,用“磅礴之笔”书写“磅礴之地”,为大地和时代立传。他以扎实有力的作品,在云南乃至全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杨慎的作品《伟大的道路》

用“磅礴之笔”书写“磅礴之地”

《昭通:磅礴之路》是昭通作家沈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继长篇小说《万物生存》、中篇小说《易地》和长篇报告文学《磅礴之地》之后,历经数万公里,采访了昭通11个市县的200多名干部群众。本书被评为今年第九届书香昆明系列“云南十大好书”之一。获奖感言中说:昭通是个“壮美之地”,沈阳用“壮美之笔”写出“壮美之地”自然不多见。杨慎写家乡的作品,熟悉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内心,在处理历史进程中的事件和叙述时有着鲜明的“杨慎风格”——刨地的能力和攀登高峰的坚韧。

2021年4月,杨慎“昭通:走向辉煌之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举行

《昭通:磅礴之路》分为“凤凰涅槃”和“火中重生”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解决贫困问题的各种措施和努力,向读者讲述为昭通扶贫事业牺牲的劳动者;下一章《火中重生》,主要展示昭通干部群众发扬“移山出龚宇精神”,让35万多名极端贫困人口轻松搬迁到城镇,实现直通式新生活的翻天覆地壮举,谱写了昭通的一段“山海”。

在生活环境恶劣的昭通,扶贫工作者带领群众风雨求变、攻坚克难。德福、镇凌教授、张主任,他们凭借“乌蒙精神”扎根乌蒙大地,闯出一条壮丽的“磅礴之路”。

作为昭通人,杨慎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农村工作过多次。他的亲身经历和对家乡的真情实感,让杨慎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既有温度又有时代感。

既“埋车”又“抬头看路”

在“磅礴之地”昭通,国内唯一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活跃着:昭通作家群。其中,夏的《多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集《云南集》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潘玲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一个村庄》和范仲伟的诗集《口渴的水》获鲁迅文学奖提名奖;、黄龄、胡绩、刘、傅泽刚、等作家也获得了大奖……昭通作家的丰硕成果与昭通经济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学生态被业界称为“昭通文学现象”。

作为“昭通作家群”的一员,杨慎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学的坚守结合在一起,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围绕人与土地的关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近年来,杨慎一直保持着积极和持续的创作趋势。在写《昭通:伟大的道路》之前,杨慎有过下放到农村的经历。他扎根农村,深入群众,积累了大量关乎民生、贴近实际的素材。2014年鲁甸县地震后,杨慎在地震重灾区巧家县新店镇工作时,山体破碎,余震不断,道路随时面临塌方等自然灾害。杨慎在车里的时候,总是带着锄头和补胎工具。先下车修路很难。杨慎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笔法,创作了《万物生机》、《大救援行动》、《包裹》、《易地》、《故乡是家》、《问渠一清》、《磅礴大地》等作品。他认真对待杨慎的每一部作品,力求在语言、结构、构思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沈洋最初写的是《万物》的海报

沈洋用的是《安家》的海报

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杨慎从雄伟的武门走来,不仅埋头拉车,而且“抬头看路”,写得贴近时代。对他来说,对地球的爱既是来的地方,也是回家的路。未来,他将继续用他“磅礴”的笔为地球立传。

★与杨慎的对话

文学作品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都市时报:创作《昭通:走向辉煌之路》的初衷是什么?

杨慎:我的家乡昭通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如期摘帽,全力寻找具有昭通特色的脱贫之路。我试图用自己的笔记录昭通人在乌蒙山上所走的“雄伟之路”。

杨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扶贫村的水稻收获摄影。刘光华

都市时报:这几年扶贫的作品很多。你认为这部作品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个题材应该如何做到可读性和现实性兼备,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杨慎:《昭通:磅礴之路》聚焦现场扶贫和已实施扶贫搬迁的群众,展现大规模扶贫行动。在表现手法上,我以访谈为主,注重叙述和呈现,既有数据支撑,又丰富生动,力求精准呈现一个样本意义鲜明的“昭通扶贫故事”。同时,我广泛运用了小说和散文的写作风格,使报告文学写得贴近人物,充分展示了书中人物自我与自我的有机结合,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人间烟火气。

杨慎在昭通苹果庄园的考察

都市时报:在这本书里,你给我们介绍了很多默默奉献的扶贫队员。你觉得这个小组怎么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杨慎:在整个脱贫过程中,扶贫队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为了每个人放弃家庭,这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最美的风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论他们遇到多少困难,都无法阻止他们在村里工作、走进家庭,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长眠青山。

都市时报:作品简介中提到“乌蒙雄伟行走的泥球”。你如何看待“乌蒙精神”?

杨慎:雄伟的乌蒙只是一粒泥丸。有这样乐观的英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所以我觉得要说武门精神,就是一种不怕苦不怕险,不怕牺牲,敢于承担责任,直面问题,勇往直前的拼搏进取精神。

杨慎在他的家乡大山堡村

都市时报:你认为作家在这个时代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杨慎:作为新时代的作家,他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记录时代、为时代立传、反思时代、为时代发声的责任,主动宣誓站起来、为民生、写文章、画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进步击鼓呐喊。

都市时报:你认为在记录时代的过程中,文学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是什么?

杨慎:文学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太多的辅助身体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火热的变化和感受。文学,最传统的记录方式,是最简单的,简洁的,也是头脑最容易接触到的,更容易传播和保存。尤其是借助新媒体,可以快速传播,永葆青春,这也是文学作品“简约”的最好体现。

都市时报:主旋律作品如何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与年轻人对话?

杨慎:主旋律作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凝聚人心,教人向善向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与时俱进。你的文字和文学作品要和这个时代同频共鸣,要符合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让年轻人读起来,感觉自己在写身边的事。

都市时报:你是昭通作家群的一员。请谈谈你对这个群体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杨慎:昭通作家是一个可爱动人的群体。可爱是因为在这个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每个人都只为赚钱发愁,而昭通的作家却一直着迷于诗歌、小说和散文创作;是因为昭通作家群中的作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总是坚持创作,很多人都发表过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说到给昭通作家的建议,要多读多写,不只是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写更多贴近时代的新鲜文章。

昭通山杨慎包鸡公山

都市时报:请谈谈你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和计划,分享你的日常写作和阅读。

杨慎:今年,我将完成一篇关于演金豆沙关的旅行文章。我的日常写作大多利用周末和假期。我会每天坚持阅读。我会涉猎著名的中外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也会选择阅读精选的小说和其他期刊杂志。

都市时报:请谈谈“书香昆明”系列活动。

杨慎:“书香昆明”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每届都比其他届好,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之前的小说《万物》和长篇报告文学《磅礴之地》都入围了,但是没有获得最终的奖项。这次《昭通:磅礴之路》获得“云南十大好书”的荣誉,我深感幸运。

杨慎的作品《万物的生命》

★作家名片

杨慎

杨慎作品获第九届书香昆明系列“云南十大好书”

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协会会员。他在《中国作家》和其他报纸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文章。作品入选《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已经出版了12部文学作品。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万武生》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被改编成电影《安家》。曾获“茅台杯”第十一届年度奖、“小说选编”、云南文化优秀工程奖、云南省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第九届书香昆明系列活动“云南十大好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