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心脏病 心脏没有病的“心脏病”

栏目:美食 2021-09-16 07:53:32
分享到:

什么是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约占心血管症状患者的10%。多见于青壮年,年龄在20~40岁,老年人也可发病。女性比男性更常见,尤其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一般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或者是在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或者是与器质性心脏病并存。常因过度劳累、精神创伤或情绪激动而加重,疖子因病情恶劣、久病难愈。

哪些原因会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

1.亲密度:

在同一家庭或同一环境的作用下,很容易患上神经症。同一个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

2.神经类型:

内向型患者情绪脆弱,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精神上或工作上受到轻微刺激或紧张,可诱发此病。

3.安静,少动:

患者通常缺乏运动,运动剧烈、心脏负担重时,心跳加快或出现过早收缩。

4.缺乏对心脏征服疾病的认识;

当患者看到自己的亲属或同事患有心脏病,或者听到患者突然死亡,会诱发疾病时,患者会感到担忧。

5.医源性:

非器质性心脏病误诊为心脏病,如将无害的心脏杂音误诊为二尖瓣关闭不全,将窦性心律失常误诊为心律失常,将一过性血压升高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均可导致患者精神负担过重、焦虑不安。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心悸:

是最常见的症状。自觉心跳、心前区搏动、不适,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纯属患者主观感受。客观检查时未见发现,但有时有强心尖搏动或窦性心动过速,偶有房性或室性早搏或短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轻度活动可明显使心率不成比例地加快,故患者常不敢动。

2、心前区疼痛:

自认为心绞痛,但其部位和性质与典型心绞痛不同。可以在胸骨下或右胸或胸背。疼痛为持续数秒的刺痛或刀伤样疼痛,或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的轻微隐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左前臂外侧或手指。疼痛与劳动无关,只发生在一般活动、精神疲劳甚至休息时。

有的患者可以用手按压疼痛部位或左侧侧卧位来缓解疼痛,有的患者过于紧张不能随意旋转体位,或心前区肋骨、软组织、表面皮肤有压痛点。

3.呼吸困难:

患者常感到空呼吸不畅,呼吸不畅,呼吸浅而短不规则,伴有胸痛,在拥挤的房间或通风不良的地方易发作,常在窗前叹息或呼吸新鲜空口气后感到舒适。但长时间深呼吸可能会引起麻木、头晕、眩晕、震颤甚至手足抽搐。这就是过度换气,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出现轻度呼吸性碱中毒,即所谓的过度换气综合征。平卧时呼吸困难减轻,故与心源性呼吸困难不同。

4.神经衰弱症

患者常主诉乏力、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灼热感、失眠多梦、焦虑易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腋部和手掌出汗无定位肌肉跳动、手脚麻木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交感神经兴奋型:73.4%,心率快,血压高。

2.迷走神经兴奋型:26.6%,心率慢,血压低。

心脏神经官能症应该进行哪些辅助检查?

1.心脏x线检查:无变化。

2.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律失常,偶有ⅱ、ⅲ、aVF导联T波平坦或稍倒置,偶有出现。

3.心得安试验:口服心得安20mg后,分别于30分钟和60分钟复查心电图。冠心病患者的ST-T变化不大,但心脏神经症患者的异常ST-T消失。

如何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可根据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少且无特异性、全身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全身及心血管系统的详细检查,当不能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时,但必须尽可能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疾病被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

另外,有些器质性心脏病的起源没有明显的客观证据,器质性心脏病可以与心脏神经官能症并存,或者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所以诊断一定要慎重,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判断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

心脏神经官能症容易误诊为哪些疾病?

1、心绞痛:

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多为男性,且有冠心病易感因素。心绞痛主要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激动的过程中。疼痛部位相对固定,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硝酸甘油常可缓解。在这种疾病中,心前区疼痛有时与心绞痛难以区分。运动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必要时可以进行区分。

2、甲亢:

甲状腺肿大、血管杂音、手颤抖突眼、消瘦等。血清T3和T4的测定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3、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常有胸闷、心动过速及心电图ST-T波改变,与本病难以鉴别。然而,心肌炎通常在发病前有明确的感染史。典型表现为心脏增大、心音降低、奔马节律、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功能下降、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增大。

4.其他:

如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根据这些疾病的特点通常不难区分。

心脏神经官能症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从事娱乐、旅游、体育活动。过度换气时,可指导患者采用腹式呼吸放松疗法,正确引导患者。

1、正确认识疾病:

患者需要对自身疾病的病因、性质和表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培养乐观开朗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适当的体育活动

运动适当参加一些体力活动或体力劳动,从而增强体质,改善大脑的神经功能,调节支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功能。

3.正确对待生活:

正确对待自己,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学习,使之有规律。正确面对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等问题。,并提高抵抗各种精神刺激的能力。只有这样,身心才能过上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不会过度疲劳、焦虑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