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2日,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东莞经济协办单位、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东莞市委网办,推出“东莞市扶贫和农业特优产品公益展播计划”,希望通过政府与媒体的创新合作,以展播“带货”的形式,助力打造扶贫产品品牌,推动消费扶贫。接下来,我们将推出一系列质优价廉的扶贫产品。欢迎大家关注购买,一起为扶贫做贡献!
金沙江畔,阳光下的甘蔗地里,根在奋力生长。干热河谷的气候加上当地的沙土,造就了云南省巧家县甘蔗含糖量最高的美誉。
挤压!修炉子,放入锅中,加热蒸发,泡澄清,当大靶心气泡出现时,青涩甘甜的甘蔗汁会变成金黄色的果肉。
糖,准备碗!糖浆搅拌迅速,木棒上结霜,数以千计的糖碗排列有序。在碗的底部放一根带子,带子的一端伸出碗外。
将糖浆放入碗中,等待其冷却成型,拉动丝带,碗状红糖跃起空。
最甜的甘蔗,有着300年的古老技术,掌握在温度下,几秒钟就能榨完糖。多一分会把可乐煮苦,少一分不容易脱碗。经过工匠们的精心照料,做出了一小碗巧家软荒漠化红糖。
出名,工艺精挑细选
《中国土特产品全集》:红糖因质量上乘、色泽鲜嫩、风格好、杂质少而享誉全省,远销青海、西藏等地区。
将一小碗红糖溶解在有水泡泡的碗中,浓度自然会形成一个红色和黄色的圆形小球,与周围的清水完全不同,绝对是两种颜色。用细管抽走糖汁,碗里剩下的水清澈透明,这也是小碗红糖质地极佳的一大特点。
甘蔗切割、榨汁、加热蒸发、澄清、鼓泡、制糖、拌种等工序,使巧家的“小碗红糖”制作技艺于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正宗的生产技术的启发下,巧家人逐渐将甘蔗种植和红糖加工变成了产业,让这项甜蜜的事业能够带动身边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突发疫情,小碗红糖销售受阻,很多贫困户收不到甘蔗。3月29日,东莞市公路事务中心副主任、昭通市巧家县委常委卢光基到红糖加工基地为小碗红糖代言带货。“欢迎大家购买,帮助百姓脱贫增收!”。
创新模式,红糖如何脱贫
2016年,原本在四川工作的朱立伟回到家乡巧家县,决定重拾祖上流传数百年的技艺。他在巧家县白鹤滩镇唐史街创办百益佳食品有限公司,复兴巧家红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成立了第一个甘蔗种植农民合作社,种子免费发放给合作社成员,年底统一收购。创业后开始吸纳建卡用户和残疾人加入合作社。2017年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卡用户”的模式。
“我已经糖了40年。我在这里糖了3年,月薪5000元。现在我家已经摆脱了贫困。”在野鸭社区设卡的段天万说。
黎明、小鸭、乔家营社区的农民和部分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了大面积的甘蔗。拥有2000多亩社员蔗田和500多亩自有基地,百益佳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巧家县最大的红糖生产综合龙头企业,也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一方面,我们让贫困户到工厂打工,鼓励贫困户自己致富,免费为他们提供化肥和技术指导,带动身边更多人脱贫致富。”朱立伟介绍。
在大田养殖中,有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在作物季节开始时,贫穷的甘蔗种植户变成了工人,甘蔗变成了红糖,工厂支付工资来保证一年的收入。
据了解,2016年至今,百益佳食品有限公司带动的贫困户从20多户增加到166户,增加了200多户建档立卡户的收入,全社区收入较往年增加129.6万元。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卖红糖
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是收获甘蔗的最佳时期。百益佳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将按时在2000多亩蔗农的土地上采集甘蔗。然而,2020年疫情的到来正好碰上甘蔗收获季节,限制了人员流动,堵塞了主要交通道路,让很多甘蔗在田间等待。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巧家县甘蔗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红糖产量5000多吨,产值约1.3亿元。“小碗红糖”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们线下门店销售惨淡,线上销售需要物流支持。巧家地处偏远山区。疫情期间,物流不便,销售卖不出去,地里的甘蔗也不好收。”朱立伟告诉记者。
3月5日以来,企业陆续复工。目前复工率已达到100%,但疫情过后群众消费力仍未恢复,让企业和甘蔗种植户十分焦虑。
据巧家县热创业副主任朱远路介绍,疫情结束、消费者购买力提高后,政府将利用扶贫资金支持企业扩产500亩,将为当地集体增收和整个甘蔗产业带来更多动力。
李玲玉
黄伟星李
金燕明
李玲玉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