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对岳麓山熟不熟 找一下杨树达墓就知道了

栏目:历史 2021-09-29 23:14:05
分享到:

杨树达先生墓前的石阶上覆盖着落叶和青苔。

岳麓山杨树达先生墓。

“心有年举人墓”前的望栏。

路中间有一个池塘。

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杨树达雕像。组图/记者常丽君

记不清多少次来岳麓山找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的墓了。爬山找了三年。与1956年杨树达先生下葬岳麓山相比,这座山上的树就不为人知了。因此,搜索过程更加困难。三年来,我们在密林中反复迂回,却依然难以找到清晰的线索。杨树达先生的好朋友余曾经对他说:“不要去桃花的深处,人在迷茫的时候就会发现。”。如今,杨树达先生的墓真的变成了这样一个模糊难求的境界。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几乎不可能找到杨树达墓。

即使对于熟悉岳麓山的当地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热衷于探访古代的网友“忻口”曾经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寻找杨树达的陵墓。《长沙名人墓》的摄影师也找了四次才找到。这已经非常有效了。

杨树达先生的坟墓到底在哪里?

事实上,它就在他死前居住的山治村的上方。但是这条大路又窄又密,杨树达墓又不在大路上,所以极难找到。最初的寻找大概是三年前,我和长沙文史爱好者颜国文一起去新华书店。这两个人沿着小路,从鹤壁军第73军抗战阵亡将士的墓地往南走。一直走到山治村上面的岔路口,然后沿着斜坡上面的一条路走,才发现已经到了陈明仁和谢芳如合葬的墓。拜谒完毕,继续向北搜索,绕了一大圈,却从陆军第73军墓地旁的上坡路回来了。然后继续往南走,过了4号岔路口后直走,这次直接去教育墓地和龚贤墓附近。沿着龚贤墓继续向上,最后到达陈明仁墓下方。这种在山上墓地迷路的感觉,真的很苦恼。如果你胆小,你很可能会在山里哭。

搜索结束,两人在山里饿得要崩溃,然后不得不下山,在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旁边匆匆吃饭。

之后再来,还是各种圈子,迷路,没法搜。

杨树达墓的位置非常偏远,搜寻过程非常艰难

几年后,我遇到了山东老乡小张哥,他在岳麓山搜遍了各种墓葬。根据他的说法,杨树达的坟墓非常遥远,没有人的指导几乎不可能找到它。他还在另一位“上级”的带领下找到了杨的墓。然后根据他的指导,我联系了一个熟悉岳麓山人文地理的朋友,一起上山了。

这次本来打算从冀往南走,但是一时搞错了,然后就到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上坡路口。但幸运的是,路还是一样的。沿着这条向南的路,在路的左手边隐约可以看到壕沟,而山坡在右手边,有着茂盛的森林和黑暗的灌木丛,其中墓碑经常可以看到隐约可见。它一直是岳麓山的主要墓葬区,但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平民墓葬。我们在森林里发现了“光绪年间罗公卫墓”、“民国年间陈光墓”等几座墓葬,甚至还发现了一座墓前有两根柱子的“心有墓”,其中一根已经倒在草丛中。在晚清的规定中,一个以上的举人可以申请设立一个瞭望台。据说这种形似毛笔的,通常是文举人所设。

我们按照小张师兄的建议继续寻找一条通往右上的小路,却发现右边的小路经常停在斜坡上,没有大型墓葬的可能。最后,和几年前一样,我到达了“著名”的岔路口。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杨树达墓的概率在这个范围内,所以我们沿着上面的一条土路一直向右走。据说路中间有一个大池塘,但我们只看到一个巨大的坑。绕过坑继续向上,主干道开始分叉。我们沿着右边的树枝深入密林。林中墓碑是徐家的坟墓。绕过墓地,继续向右走,走进山里的一片无人区。落叶几乎铺满了路面,气氛开始有点紧张。林中隐约可见步道,路下有山谷,似乎符合很多人对杨树达墓的描述。于是我下到寂静的谷底,漫无目的地寻找。杨墓仍未找到,但发现了一个名叫龙的祖先的墓碑。它藏得足够深,几乎完全消失在谷底的草丛中。从谷底往下走,我们发现已经回到了岔路口前的路上。

这真的是一次绝望的探索和发现之旅。就在我们快要放弃的时候,同伴在手机上发现了一篇关于寻找墓的文章,文中准确标注了杨墓的地理坐标:北纬28° 11′16.96′,东经112° 56′13.28′;在131米的高度。

按坐标找墓有点被同道中人看不起,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我们打开了手机的GPS定位器。一边寻找,一边观察坐标的变化。坐标的指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被坐标的指示搞糊涂了。经过多次重启和调试,系统仍然指向无人路径附近,所以我们从岔路口向右走,绕过了坑。这一次,我们没有向右拐,而是继续向上走到坐标指示的高度,前方似乎没有出路。这时,我们突然发现左边有一条不显眼的小路延伸到左边的山谷,于是我们试着往下走。这个谷底比右边的更贫瘠,道路也更复杂。在一个岔口,我们开始纠结到底该往上走还是往下走。考虑到谷底不适合建墓,我们决定往上走。走了三十多米后,一排宽阔的石阶出现在小路前方的右侧。虽然它被落叶覆盖,但在山谷中仍然非常显眼。未铺砌的土路上有一排石阶,足以让人感到兴奋。我们加快了步伐,最后几乎冲了过去。杨树达先生的墓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杨树达先生墓的地理位置非常巧妙

这真是难以形容的兴奋。经过三年多的寻找,我们终于得到了结果。杨树达先生墓的地理位置非常巧妙。这个神秘而又难以到达的山谷是他死前安排的家吗?山谷里没有其他的墓葬,所以杨树达的墓就藏在这里很深的地方,离周围的墓葬很远,而且看起来有些孤独。这与他远离人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个性是一致的。杨墓虽然看起来年代久远,但墓碑上的字却画得红彤彤的,明明白白,显然是后人维护和整理的。杨先生墓为封闭式结构,大致呈ω形。这是湖南传统墓葬中常见的图案。我们稍微打扫了一下就离开了这里。过了岔路后,我们没有沿着原路返回。我们一路往下走,看到了很多文章里提到的池塘。原来他们描述的道路和我们走的不一样。事后,我们重温了网友“忻口”寻找杨贵妃墓的过程,发现他最终以最直接的方式找到了杨贵妃墓:沿着彭墓爬上整个山谷,从荆棘林直接爬到杨贵妃墓的下方,手臂被划伤。多年的探访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让人陷入迷雾。

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找到杨树达先生的墓,与我们大多利用爬山的碎片时间来寻找有关。盗墓贼远比我们勤奋。他们找到了一个很难找到的坟墓。早在2013年,杨先生的孙子杨凤斌就发现了杨贵妃墓被盗事件,石凳和香炉不知去向。幸运的是,主体没有受损。杨先生一生低调,我们只希望一代文化大师能睡在这里不被打扰。

作者/潇湘晨报记者常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