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上瘾 沉迷网络小说后 来聊聊我们的“上瘾”

栏目:科技 2021-10-08 05:01:27
分享到:

矩阵主页推荐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只对标题和版面稍作修改。

读了八年小说,其实想放手也放不下。我的身体似乎已经形成了本能。有一次闲着没事,脑子还没过,拿起手机打开小说网站。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充分了解成瘾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由于成瘾一词在查阅的文献中普遍使用,但在科普书籍和我们的生活中却经常使用,所以本文可能有两种描述。

1.成瘾的生理机制

我们对上瘾有什么想法,烟草?酒精?毒品?赌博?咖啡?电子产品?虽然现在提到上瘾首先想到的是手机,但在过去,上瘾一般指的是毒瘾。成瘾性药物在《成瘾性五百年》中分为三类和三类,受心理因素影响,但生化机制更为明显。

随着研究的发展,行为成瘾的概念在行为科学中被提出。常见的行为包括赌博成瘾、过度饮食、性成瘾、过度运动、电脑游戏成瘾、过度亲密和财富成瘾等。这些行为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基于一些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目前虽然我还在抵制和怀疑网络小说成瘾是否属于行为成瘾,但并不妨碍我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鼠,图片来源:百度图片3。成瘾解决方案

如果一旦上瘾,连多巴胺都阻断不起作用,那么意志力就更不靠谱了。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中提到的很多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主要从阻断行为中寻求出路。《行为成瘾》一书中提到,人类潜在行为的公式是B = MAT,也就是,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其中,动机是人们做某事的动机,比如早上赶飞机;能力是阻止行动的屏障。比如没有电不能玩手机;触发就是因为感动而引起某种反应,最典型的就是广告营销。当我们遇到“送礼”的场景,就会想到褪黑素和安慕希。这三个因素是乘数关系。只要任一因子为零,方程左侧的作用就为零。这是我们下面实践的理论指导。

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想到的,也是大多数人使用的方法,就是增加阅读网络小说的障碍,这其实就是在消除阅读小说的能力,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手段:

手机级:开启类似MIUI对焦模式的功能,一定时间内禁止使用手机;

App级别:取消阅读软件账号并卸载其App,或为指定App设置使用时间上限;

网络级:修改主机,重定向访问新网站,或者在路由器后台拦截相关网站的流量

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其缺点。首先,手机的功能不仅仅是看小说,我们可以禁止它一段时间,但总会有结束的时候。这时,不仅不能阻止,还可能产生报复性使用。其次,销户不代表我不能看小说。我已经取消了各种阅读软件账号好几个月了,结果成了首发网页的重度用户。每两天换一次的有限时间是免费的,每周推新书,都成为小说的来源。俗话说,路总是越走越难,人的主动性真的是无限的。最后,路由器做了限制,但是没有流量。更何况,关闭自己的规则简直太简单了。对抗自己的欲望,真的是不断的失败。因此,以下两个方面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引发

触发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偏好触发、社会触发和个人触发。由喜好引发的最经典的东西,就是外表的魅力。我们总是更关注长得好看的人,这在网络小说中是有投射的,也就是作者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描写书中人物的外貌。男人如冠玉剑眉,女人如肥美,孩子红唇白牙细眼。然后我们对这些角色有更多的爱,对他们的行为有更高的包容度。这两年发展出了什么样的描述?也就是男主角帅出天际,每个女人看着都脸红,每个男人看着都不如叹气。这类小说乍一看可能还可以,尤其是作者在情节构思、场景描写或矛盾构建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时候。,让人沉浸其中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想到现实中即使是最好的皮肤也和书本上的差距,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再说了,俗话说,郭靖、杨过、鲁、林黛玉,各有特色,不要光靠别人的嘴。

林黛玉——两道弯弯的眉毛像皱眉,一双眼睛像哭。图片来源:知乎

相似性是偏好触发的另一个因素。主要原理是,如果进入我们视野的内容与我们的观点、性格或生活方式相似,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比如我们平时喜欢游戏,那么小众主页推送的“一周游戏故事”就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打开它们。网络小说也有这个因素。我们在打开小说网站时,通常只点击我们关注的类别或小说页面,而忽略其他内容。也就是说,偏好起了作用。阻断这种相似性触发的方法,就是找到小说的不合理性,无论是错别字等语法错误,还是金手指的排列过于刻意或不合理。只要发现这些问题,就意味着它与我们大脑中的逻辑相冲突,相似性触发就会被打断,我们就会与之分离。

社会触发的两个因素是权威和从众。权威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具有一定地位、威望和社会尊重的人或机构说什么、推荐什么或做什么。知识付费课程的营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些课程总是贴着各种名校、各种企业的标签,比如“XX女神的幸福哲学课”和“X大师的北大金融课”,吸引我们的眼球之后就忍不住点了进去。但主要受网络小说影响的不是权威,而是从众心理。就我个人而言,我进入网络小说这个坑的时候,受到了周围朋友的影响。高中的时候,一个晚上和我一起回家的同学给我讲了他每天晚上读的故事。来来去去,我都忍不住自己看。华丽的想象和畅快淋漓的剧情,尤其是年轻时没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我,第一次接触网络小说的人真的很难抗拒。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目前我国有近4.7亿的在线用户,这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朋友。所以,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读书会等小说网站的轰炸广告,但跟身边的朋友声明不再讨论网络小说也是可以的。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恐惧、互惠和一致性是个体触发的主要因素。恐惧触发了人类心理制造压力,从而试图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这也是我们总说媒体贩卖焦虑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使用这样的标题或内容,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互惠是人的善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夸我们的朋友圈。如果我们马上看到他的朋友圈,我们通常会互相恭维。超市的零食导购给了我们一个尝试,所以出于互惠,购买正品的概率会增加。根据一致性理论,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所以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后续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遵循这件事的轨迹。比如在超市找不到有价签的产品,即使发现价格比预期高,也会被头皮买走。网络小说最突出的因素是第三个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旦开始看小说,往往会不出意外地看完,但每一部小说至少都有几十万字,很难看完。坚持的结果就是快速阅读,这让进入深度阅读越来越难,反而影响了平时的学习。那么,我们在《无意外》中所说的偶然是什么意思,即小说与我们自身逻辑的不一致,那么解决的办法,就像偏好引发的相似性原理一样,就是试图发现小说中存在的问题。

动机

触发部分提到的方法解决了如何脱离网络小说阅读过程的问题,对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看小说的情况没有影响。所以我总结了自己的阅读场景,看看这些场景为什么会引起我的阅读行为。

从表中可以看出,最常见的两个原因是无聊和焦虑,比如吃饭、走路、上厕所、工作时自动运行程序等。,但实际上,在这些场景中还有另一种心理,那就是如果我一边看小说一边做某件事,就好像我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两倍的工作,这不会变相节省时间。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在安慰自己的时候却极其有用。至于看完电影和小说想看更多的东西,我打开小说网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种心理是同事出现的主要原因。晚上不想睡着,就打开小说网站,跟睡眠问题有关。我用的解决方法是晚上健身导致的身体疲劳,睡前的仪式行为,比如听固定节目。最后是心疼流量的问题。很多时候真的很想玩手机,但是又心疼流量,所以选择了最省钱的方式——看小说。目前主要的方式是保证手机上常年有下载的剧或电影,用微信听书。

其实在大多数场景下,我们可以选择不止一种方式来解闷和焦虑,但最终还是选择看网络小说。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阅读,条件反射已经形成。每当我们遇到这种情绪,大脑的潜意识反应就是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来缓解,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打开小说页面。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来代替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更容易上瘾的方式,而是一种相对无害甚至对我们有益的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阅读斯蒂芬·格斯的《微习惯7》或咨询心理学家,寻找相应的替代行为。作为一种临时方法,它是我在业余时间做事的好方法。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会从这个列表中寻找,而不是直接拿手机打开小说网站。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

我空闲时间的一部分做4。附言

最后,我补充两个读小说自我安慰的理由。第一,我觉得网络小说里有很多生活常识和文化常识,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顺便学习一波的同时感到轻松。但我们要明白,小说中流行的常识或其他知识,受作者知识的限制,其正确性很难得到保证。不如主动找专业的书籍和课程来学习。第二,我觉得看网络小说,看电影都是娱乐活动,达到了放松的目的。有什么区别?而且,虽然看网络小说,但也没有耽误生意。当我们抱着这种想法时,通常会忽略沉迷小说对工作效率和视野的影响。不正确的看手机姿势也会给颈椎和腰椎带来压力。

总之,希望大家能像其他娱乐活动一样,适度阅读小说,关注现实,以免浪费生命。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小众独家使用。没有少数人的允许,它不能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