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8日举世闻名的沪淞沪抗战中,为了抗击日寇的疯狂进攻,十九路军各旅都成立了敢死队,在夜间袭击敌营,用刀砍杀鬼子,令日寇闻风丧胆。60师120旅的队长是来自罗定的沈,他与来自罗定的李尚松、形成的生死友谊和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十九路军敢死队
沈1912年生于罗定泗仑,与十九路军第六十师师长沈广汉同村。根据他的资历,沈广汉称他为叔叔。李尚松和赵炳坤来自罗定横岗村,年龄和沈相仿。他们跟着蔡廷锴和沈广汉同时上了抗日战场。
沈年轻的时候,
1932年1月28日晚11时30分,日本海军上海特种海军陆战队突然从四川北路西侧向八子桥地区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19路军第156旅立即反击,至此“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在历时一个半月的激战中,日军集中力量进攻八字桥,企图通过八字桥迂回进攻上海北站。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蔡廷锴命令所有部队组成敢死队。守八字桥第120旅旅长邓志才,以排长沈为队长,李尚松、赵炳奎为队员的敢死队,配合志愿军大刀队组织多次反击和夜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反攻时,沈手拿“鬼刀”冲锋,李尚松、赵炳奎随后扣枪。只见沈挥舞大刀杀敌,如“砍瓜切菜”。李尚松、赵炳奎守边,多次击毙偷袭之敌。敌人被敢死队打败了。回程时,沈装死,躺在巷口附近的地上。敌人发起第二次冲锋时,几个鬼子来到沈,其中两个离他一尺远的地方架起机枪,准备向我军阵地射击。就在这时,沈跳了起来,“唰”“唰”两刀砍死了机枪手。然后他转过身,砍了身后的两个鬼子,其中一个肩上扛着少佐的军衔。我周围的三个鬼子调转枪口,准备进攻沈。只听“乒乒乒”三声枪响,三个鬼子就碰上了严。沈趁机掏出手雷,扔向那两个受伤的鬼子。他转身向巷子深处跑去,成功地撤回了自己的位置。回来以后,沈才知道,杀了这三个鬼子,正是潜伏在附近的招豆隗。
由于敢死队的血战,八字桥阵地虽然以三败而胜,但日军直到停战才渡过八字桥。而这三位罗定选手,在战场上,互相照应,配合默契,并屡立奇功,因而结下了持久不解的友谊。
十九路军“福建事变”抗美援朝失败后,整军改组,撤销。申随李尚松赴洛阳,考入中央军事学院洛阳分院。赵炳坤逃回农村,过着农耕的平民生活。
申、李尚松从军校毕业后,随着部队步步高升。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家里的农民赵炳奎再也抑制不住抗日杀敌的野心。他在村里当兵入伍时,主动顶替他人,改名换姓,强行招入新兵,编入62军157师471旅940团特务连第一排,任优兵。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三位在淞沪战场浴血奋战的同志,奔赴不同的抗日战场。1938年3月,李尚松参加台儿庄战争,这是抗日战争史上最著名、最英勇的国军与日军正面战场的较量。1939年11月,沈参加桂南战役,在昆仑关血战。这是抗日战争史上国军与日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双方兵力最多,伤亡最大,最终国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赵炳奎重新参军后,62军157师471旅940团团长李友庄于1938年7月参加了南澳岛的血腥抗日战争。之后,他随李幼庄迁居粤北,在一场激战中成为李幼庄的救命恩人。那是1939年12月中旬,粤军驻守的“银盏坳”和“博公坳”阵地被日军数次攻占,并数次易手。情况非常悲惨。李友庄率940团反击“博公坳”时,一发炮弹在他周围爆炸,他突然失去知觉,倒在地上。他周围的士兵都死了,受伤了,但赵炳奎却毫发无损。这时,一群日本兵打着“三八掩护”冲到了一边,情况十分危急。冰魁急中生智,抱起昏迷的李幼庄,化作一个弹坑,将旁边的尸体盖住,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搜索。鬼子冲过去后,招募了兵魁来担任团长,越过山沟,翻山越岭,向团部总部跑去。抬着头回到车站后,他叫冰魁崩溃倒下。
赵炳坤传奇的一生也体现在他“在一场大战中幸存,在一个危险的处境中幸存”的传奇色彩上。那是1939年12月27日,赵炳奎所在的一排特务连奉命抢占剑峰山制高点。当天下午4点出发,抄近路进攻两个小时占领剑峰山。当晚,日军释放了火烧山,熊熊大火把整个剑峰山烧成了平地。一排官兵利用岩石沟壑躲避炮火,没有造成任何伤亡。第二天,敌人以为剑峰山守军全部被烧死,派了十几个人带领军犬搜山。在排长的带领下,一排士兵发起猛攻,歼灭了所有敌人。这时,敌人如梦初醒,集中火力,猛攻剑峰山阵地。全排四十六个人熬了两天两夜,没有吃的,没有水,没有援助。他们以39人死亡为代价,牵制住了敌人的大部队,为我军主力攻克“牛背”赢得了时间。赵炳坤是幸存的七个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魁被解除武装,回到祖国。申和李尚松仍在国民军服役。1945年8月20日,国民第60军182师团长沈奉命率部进入越南北部南定接受日军投降。在这里,他会见了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
胡志明在得知33岁的申仍未结婚后,将一位华侨商人的女儿介绍给他。投降后,沈带着美丽的新婚妻子回到罗定老家,向母亲报喜。进村前听说母亲被乡绅逼死了。原来,沈自小丧父,参军后再无音讯。乡绅认为他已经有麻烦了,所以他在罗志被一种叫做“囚犯猪花”的罪行杀死了。那些土豪劣绅见沈穿着上校的军服回来了,纷纷逃进山中躲避。因为军务缠身,沈来不及找到母亲的尸骨,于是回到国内和182师空一起参加内战。
赵炳坤和他妻子
辽沈战役中,曾担任第60军182师政治处副处长的沈,与白司令员会合,率部参加了长春起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申申请解除武装回国祭奠母亲。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司纶的家乡后,一连串的厄运接踵而至。首先,他因在开田时不小心挖穿了水岸而被判19年。他被送到黑龙江后,幸运地遇到了老首长,服刑9个月后平反。回国后,他曾被分配到泗龙公社农具厂当铁匠,不久就在泗龙街修理自行车。
“文化大革命”期间,赵冰珍是个草根,自然没人管;李尚松用国民党军队打败了台湾省,没有消息;沈不断被前国民党军官打。在1969年3月的一次大斗争中,赵炳奎碰巧去泗仑街赶集,看到战友们在受苦。他试图阻止它,但被他的眼睛挡住了。看着仍在生死困境中为自己担忧的老战友,赵炳奎的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最后咬紧牙关掩面而去。在那之后,经常偷偷来到看望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个战友在战场上的友谊从未被荒凉的世界阻隔。
沈生前最深的遗憾之一是,1972年,他带着年仅6岁的小儿子从北京回来时,不小心洗了一封由他头上写的证明信。
1981年,申被平反。不久,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参事室参事。
随后,台湾海峡两岸的冰层开始解冻。1988年3月11日,从台湾省回来探亲的李尚松回到家乡罗定邵丽横岗村。听到这个消息后,沈立即让儿子开着摩托车从泗仑镇来看望他。在村子附近,我看到李尚松和赵炳奎站在路边迎接他们。下车相约,六目相对,老泪纵横,久久不能自拔。赵炳坤第一个打破了沉默。他大声说:“我们还活着,长生不老是太公的福,也是上帝的恩!”顿时,三位老人哈哈大笑,手拉手走进李尚松家,坐了下来。
三位老人一边说,一边聊起了1月28日上海与淞沪抗战的细节。沈说:“你是我不朽的‘护身符’!”赵炳坤笑着说:“你的衣服、鞋子、袜子、被子,都说了好几次留给我,你却食言了。”原来,沈每次冲锋前都会对赵炳奎说,我死后会把我所有的家当都留给你。李尚松接过沈的话,不满地说:“山顶只知有兵魁,不知有无李尚松!”申接着说:“哪里哪里,我们两个攻守,一刀一枪相得益彰,你却是孤家寡人。”说到这里,三个人仰面大笑。李尚松接着说:“兵魁枪法真准,赢了全团。他可以在练习射击的时候一节一节地把一根竹子射下来。有神枪手的保护,难怪一次次到达敌后都死不了。”
从他们生动的谈话中,年轻一代似乎看到了抗日的壮丽景象。多年后,沈回忆起那次相遇,依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他死了很久,还在热恋,再遇到陌生人就不忍认出来;四泪半袖,淞沪抗日难定。
现在,十九路军的这三支敢死队已经逝去,但他们的袍子情谊早已在年轻一代中扎下了根。他们的后代加入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研究会后,把继承和宣传十九路军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通讯员:沈莫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