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刘震云 刘震云:没有十年坐办公室的经历 写不出《单位》这样的小说

栏目:军事 2021-10-13 08:57:41
分享到:

如果你读过《手机》和《我叫刘跃进》,你应该知道刘震云是一个作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新现实主义”浪潮,刘震云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当你读刘震云的小说时,你会发现他写得太简单了,似乎是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农民写的。但实际上,刘震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班级,这是一种微妙的技巧。

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盐津县。作为当地第一的文科高考,他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同年开始创作小说。从1987年开始,他连续出版了《单位》《官场》《一地鸡毛》等,很快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刘震云不是正宗的农民,或者说他离开家乡后就脱离了乡土气息。然而,他的作品总是关注小人物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我认为刘震云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洞察力,尤其是他捕捉世界的能力。你永远不会不熟悉他描绘的每一个情节。他总觉得是身边的人和事。他还用自己的特长,用冷眼旁观的笔调,书写日常生活的悖论,讽刺生活中的非理性。

刘震云不是无名小卒,但他善于描述无名小卒的存在。他的灵感和愿景都来自现实。比如他构思《我叫刘跃进》的时候,就以他的表弟为原型。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的一个堂兄弟叫刘跃进,他在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厨师。他很诚实,也很幽默。我直接写下了他的事情,成了小说。”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枯燥、乏味,甚至俗气,但刘震云喜欢形容这种状态。毕竟生活在其中和站在一个不相干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作家可以用小说向读者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刘震云以冷静、朴实、近乎无情的态度,描绘了小人物生存的悲凉境遇,充满了精神上的失落和对未来的绝望。那么,这结束了吗?

如果你只描述生活状态,你不需要文字、照片或电影。语言的魅力取决于同情心的态度。

刘震云作品中的小人物软弱、胆小、不关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就像蠕虫一样,被安排、控制和局限于他们的地位。即使张着嘴,他们也不能自由交谈。

比如小说《单位》不读几句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能夸一句:刘震云没有十年的任职经历,写不出《单位》这样的小说。

《单位》开篇就讲述了“劳动节”的故事,这里的情节设计已经暗示了整部小说是一个关于单位利益分配和利益分配不均的戏谑故事。

故事主要发生在某个部门:

满口口惠而实不至的老张,表面上依然谦虚优雅,但内心却骂遍了所有人。

和老张一起进单位的Eric,想起老张留下的位置,想爬上去,却没有人帮忙,只好求助于木讷自私的老何。

老何官阶低,工资低,自卑爱面子,被副局长的职位诱惑不断为他服务,却无法摆脱懦弱的形象。

女肖鹏不求上进,只求无求。没人会给她面子,也没人敢惹她。

女老乔,典型的中年女人,要尊重,心胸狭窄,有翻人抽屉的毛病。

小林,一个四岁的大学生,一开始玩世不恭,后来不断被自己悲惨的生活教育。他逐渐意识到生活质量与单位职级挂钩,于是开始向组织靠拢,想扮演一个眼力好、工作努力的好同志。

整部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意外,只有对生活中各种琐碎日常事务的描述:分梨、升官、吃饭、打水、扫地、吵架、入党、分房、搬家等。,这些都体现了“单位生活”。

从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源配置的情况下,人性的各种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单位内部严重的权力机制,每个人都得不到自由和幸福,就像网里的鱼,笼子里的鸟。在“单位”生活工作的人,面对身边巨大的压力,不禁陷入曾经不屑一顾的轨道。

在低矮的屋檐下,人们不得不低下头。为了让生活舒适,他们只能主动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个人精神不断走神,人格逐渐扭曲。

全身压迫无处不在,所以刘震云没有说出发生在哪个单位,因为发生在所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