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争做“新农民”
原刊于《农村青年》2021年第3期
正文/杨过如珍
在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的现代化温室里,从世界各地引进的100多种新花卉在各种设备的保护下茁壮成长,其中王雨辰负责机器的操作和维护。
王雨晨
这个“90后”男孩又高又瘦,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休闲服装,看起来不像是“海归”。然而,他的逻辑表达和流利的英语词汇并不能掩盖他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小时候,王雨辰因为父母去广州打工,被送到农村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他的记忆中,虽然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如城市,但同龄的玩伴却很多。每天放学后,他们都会在山上和田野里玩耍,回忆温暖而美好。之后,王雨辰去了广州和父母住在一起,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高中时回到村里,发现村里的房子和城里的没什么区别。家家户户都装了宽带,就是没有年轻人,唯一的小学因为生源不足做不到。”不久,王雨辰面临高考。
选什么专业?这家人为此争论不休。他很有决心,申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传统农学四年后,大学毕业时,王雨辰没有选择直接工作,而是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注于温室园艺,继续在农学方面深耕。
风车
荷兰农业非常发达,在设施农业、花卉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瓦格宁根大学的教学条件非常好,温室、孵化器等环境控制设施齐全,让王雨辰大开眼界。“在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让我打下了传统农学的基础。荷兰高科技农业的出现让我受益匪浅。”
虽然荷兰乡村的美景令人陶醉,但王雨辰在毕业时并没有改变重返工作岗位的初衷。
王雨辰回归中国后,中国农业基本完成了“机器换牛”,进入了“机器替代”阶段,现代农业的大幕徐徐展开。
智慧生态花草园
就在王雨辰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则来自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的招聘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园区引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设施设备,包括精密高速播种线和补植移栽线,实现了“机器替代”,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化,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苗圃工厂、研究基地和研发中心。
王雨辰认为:这个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系统,符合国际先进技术,是花卉产业未来的方向,这是他想出汗的地方。
智能生态花圃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调试设备。“当时公司要经营一批进口设备,需要懂外语、懂设备的人,所以我稍微负责了这一块。确保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实际上压力很大。”
每天穿梭于各个设备间,王雨辰展示了自己在国外留学期间维护设备的经验,通过priva系统控制温室环境,排除设备故障,负责车间协调。他觉得他所学的是有用的。播种、催芽、育苗、补种...当车间里的设备运转成功时,一种成就感从他的心里冒了出来。
花
“特别是崇明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我们公园里有一个为它量身定做的项目。该项目将为花卉博览会提供400万盆花。”王雨辰的语气充满了激励。
王雨辰的两位瓦格宁根大学同学也来到崇明工作,在崇明恒大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工作。工作之余,兄弟三人一起逛崇明,分享工作经验,畅谈农业梦想。
“有了好的平台,就需要自己不断学习。首先要考电工证,然后钻研大棚的环境控制,抓紧学习育苗的相关知识。”王雨辰说:“只要你有信心,你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实现你的梦想”。
最终评审:林雨虹
修订: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