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启云课堂 清华教师王伟瞄准自闭症创业:盈利能力“行业第一名”

栏目:教育 2021-11-26 20:21:19
分享到:

作者▏浮动琪琪

一个

参赛作品:清华教师创业

“你支持我100万,我想做一个自闭症项目。”饭桌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王伟老师告诉领导张烈。

张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互动媒体研究所所长。王伟向《社会创新者》回忆,当张烈问“这个项目盈利吗?”,王伟回答得很直接:“很难。”。”然后加上“但值得做”。

没有花太多时间,张烈答应投资。王伟记得很清楚,那是2012年12月31日。两人拿出300万元,开始研究自闭症。

王伟第一次听说的自闭症,来自一位年轻的母亲。

2009年,在北京新东安市场,当母亲看着不远处玩着移动的光球的孩子们时,显得很惊讶。“她说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第一次看到他主动参加集体游戏。”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是王伟参与研发的多媒体人机交互设备。年轻的母亲询问价格,听到18.6万元的报价,失望地走开了。

王伟很困惑,在网上查询自闭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患者在人际关系、语言表达和行为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一件事可能被其他孩子学了三遍,自闭症孩子重复30遍、300遍。”看到大量患病儿童和家庭的病例,王伟感到担忧。

2011年,王伟的孩子出生时,就出现了遇到第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场景。以父亲的身份看待自闭症,“一种力量推动我去那里,我必须去做。”工科毕业生王伟转向为自闭症儿童研发人机交互硬件。

多媒体设备、触摸屏游戏、机器人、智能手环...王伟打电话向自闭症康复机构推荐这些产品,很多机构仍然使用他研发的一套多感官康复训练设备。

因为这个机会和专业的积累,王伟开始准备创业项目。

恩启创始人王伟

2013年,王伟向张烈主任筹钱,他的自闭症研究项目入选清华X实验室。这是清华大学为创新、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搭建的教育培训平台。

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王伟开始调查自闭症行业。通过与自闭症家长、老师、导演、专家的对话,他意识到单纯开发产品对帮助孩子康复的效果有限。自闭症行业真正痛苦的需求是师资短缺。

“老师短缺,到处都缺老师。”行业内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总体水平有限,收入低,流动性大。为解决师资问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承担了面向全国的师资培训任务。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一次教师培训需要8天,一次培训最多可以容纳50名教师。按照这样的工作量计算,完成全国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遥不可及的。

“自闭症行业是传统的、封闭的,改变行业的一定是局外人。”王伟告诉《社会创新者》。他的进入带来了外来者的新力量——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

2

打破游戏:科技信徒

在多年工程背景的渗透下,王伟思维理性,崇拜科技,信任制度。

他的观点是:任何能用技术和制度解决的问题,都不应该靠人。

2014年,王伟创办了北京郑铮护理科技有限公司,并将其命名为“恩启”,意为“因心而开口”。作为一家服务自闭症的教育科技公司,恩奇锁定了“互联网、师资培训、直营连锁”三大业务板块。王伟招募了几十名程序员,开始搭建有别于传统的自闭症康复生态服务平台。

六年来,恩启针对自闭症行业在“师资培训”、“标准化”、“可扩展性”三个方面的不足,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产品。

2015年推出“恩奇云课堂”,在线培训自闭症康复教师。据王伟介绍,恩奇已培训一线教师4.7万余人,超过全行业教师总数的65%。当他提到这一点时,他似乎很自信。“随便找三个自闭症老师,至少有两个接受过恩启的培训。”

同年,为了解决行业标准化问题,王伟引进了一套国际标准化工具——VB-MAPP。这是美国自闭症专家马克·桑德伯格博士在自闭症干预40多年的基础上开发的专业评估体系。为了学习这款产品,王伟密集熬夜看教材,英语词典放在桌子上,边看边查专业词汇。

王伟咬着这块硬骨头,花了好几天时间,在马克·桑德伯格的独家授权下,推出了VB-MAPP评测助手的首个中文版。目前国内有500多家机构和医院正在使用这套工具解决自闭症评估的标准化问题。

在王伟主导的互联网融合理念下,恩启开发了全链条信息办公系统、自闭症行业大数据库、自闭症社区APP、恩启特殊教育平台...“如果有一天,哪位科学家利用恩奇的大数据在研究上取得突破,那我这辈子就不会白活了。”王维握紧他的手,说道。

各种带芯片记录信息的玩具

然而,更难解决的是“可扩展性”问题。

王伟见过很多自闭症的孩子,总觉得这些孩子比较幸福。在他们的背后,有大量的“失踪儿童”,他们大多被关在家里,成为无法接触社会的透明人。

数据让一切看不见。据统计,我国自闭症发病率约为1%,全国自闭症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12岁以下儿童超过200万,正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如何将服务延伸到更多人,王伟的方法论是做好研发,赋能产业,共同发展。每次恩奇开发一个新产品或新服务,他都试图出口到行业内的康复机构。然而,自闭症行业的分散、不平衡甚至“难以调整”,使得“走出去”并不顺利。

恩奇还没出去,其他外力进来了。

突然间,自闭症行业成了新的出路,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2017年8月,恩启获得清华系投资基金青空银杏牵头的1000万元Pre-A轮融资。

这时,针对自闭症的互联网康复平台有了新的趋势——从线上到线下。线下铺设自闭症康复连锁店不仅是一种拓展业务的方式,也是一个主要的盈利点,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自闭症同龄人已经下线布局,但恩奇迟迟不动。王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想成为自闭症康复机构背后的支持者,你就不会专注于铺设线下机构。”

直到2018年,恩奇在北京朝阳区开了第一家线下康复店。

恩启创始人王伟

游戏中:迷茫与不迷茫

如今,恩奇在北京开了三家线下康复店。王伟最喜欢朝阳区孙河乡的第一家店。它离城市有十多公里远。该店上下三层,可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施工期间,王伟在店里花时间,对照不同时间段的阳光测试装修颜色。阳光直接透过每一面宽大的玻璃墙照射进来,爱马仕橙色温暖明亮。最终,第一家店花了300多万元。

这是王伟应对恩启康复服务“走出去”困境的一个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先在自己的门店使用,为其他机构搭建一个示范模式和支持中心,然后很容易拓展。”王伟告诉《社会创新者》。

在恩奇,线下康复门店作为重资产运营,人工成本占总收入的45%,专业康复老师年薪超过50万是很常见的。尽管成本仍然很高,但仍然有利可图。恩奇2018年开设的第一家线下门店,2019年实现盈利,为恩奇贡献了2/3的营收利润。

王伟没有回避谈论康复中心的盈利能力。按照300元一节课计算,一个孩子至少上两节六个月的课,一个家庭每年要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支付16万元。在行业内,恩奇的单科价格不高,但整体收费水平处于金字塔顶端。

按照王伟的规划,恩奇和同行“米和小米”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米和小米”定位于中端市场,恩奇定位于中高端家庭。或许正是差异化竞争,让王伟在面对2019年B轮1亿元的“米小米”融资时感到“不太着急”。他说,“就像你把一个社会新闻杂志和一个专业的学术期刊比较,他们自己的定位和受众是不一样的。”

相反,他为恩奇设计了一个“盈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恩奇未来最多将开设20家线下直营店。以高收入家庭为盈利引擎,支持团队研发,从而降低康复服务价格,最终将服务下沉到低端市场。

“就像早期的老大哥一样,那么贵,但是买得起的人都支持了一大批公司,然后我们每个人慢慢都买得起手机。”王伟说。

这不仅是恩启的盈利模式,也是恩启走出去的方向。王伟的计划最早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2019年7月,天使轮融资两年后,“恩启”获得了由宇宏资本牵头的30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

恩齐朝阳区孙鹤祥店

在王伟面前,自闭症的“特殊性”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负担”似乎已经被消解。虽然恩奇的两次融资和线下布局确实引发了“资本逐利”的问题,但也有声音批评恩奇“不赚钱”。

王维曾经疑惑过。

“责任”和“挣钱”的复杂关系似乎很难解释清楚。面对一个做文员的人,不能只谈感情,但和用户在一起,不能只谈赚钱。直到接触到“社会企业”,频繁出入社会企业圈,王伟似乎才理清了纠结,下定决心,恩奇要成为一家盈利的社会企业。

“不能自我造血,你的敬业精神怎么保证?你就不能每天都有所作为吗?”王伟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当你谈论身份时,这意味着你在某些方面不被社会认可。”他在参加自闭症行业论坛时想到了“被diss”的场景。“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恩启设计的模型比他们的效率高很多。”按照王伟的估计,恩奇的盈利能力是“行业第一”。

2019年,恩奇荣获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颁发的“最具投资价值社会企业奖”。在王伟眼中,社会企业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大规模、系统地解决社会问题。这意味着恩奇注定与“小而美”背道而驰。

目前,恩奇的门店模式已经复制,并先后登陆上海和深圳。一些商店的预订服务现已安排在2020年底。按照王伟的预测,恩奇线下如果有20家直营店,每年应该能产生3亿元的收入。

恩启线下连锁店的探索,证实了行业对连锁店高利润共识的正确性。但在王伟的布局中,连锁门店只是恩启未来两年的过渡产品。两年后,王伟设想的新收入模式应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来自金字塔人群,六部分来自中间人群,剩下三部分来自底层人群。

至于如何触达中底层人群,王伟打算以支付的形式向行业输出产品和服务,将中小机构作为感恩的“触角”延伸到更多感恩达不到的角落。他始终认为,这种智力输出的模式,无论在商业上还是价值上,都远比开连锁店更高效、更先进。

王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深受郭广昌的影响。郭广昌是一位被王伟赏识的企业家,因为他有“一种模式”,“能从当下空”看问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