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重庆防止空隧道窒息,被称为抗战时期的三大悲剧。
1.长沙的火在燃烧
时间:1938年11月12日至14日
事件: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延续了几千年的古城被毁。全市63%的街道和房屋被烧毁。1900多块石头和谷米被大火吞噬,300万元的绸缎被烧成灰烬,400枚价值连城的中国印章和许多文物消失,3000多人葬身火海。
闻喜大火
蒋介石:“长沙失陷,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占岳阳。长沙离岳阳130公里。长沙,原本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被推到了抗日战争的前线。日军飞机不断轰炸,11月12日,长沙,正如时任市长Xi·楚林的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样,“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完全笼罩了这座城市。
上午9时许,蒋介石的密令到了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若失陷,须烧全城,望提前准备,勿失!”随即,张治中接到了江值班室副主任林伟的电话,说“焦土要给长沙用。”
张治中立即打电话给警察局长和省保安局长许全。下午4点,他们想出了一个“烧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号首长徐坤执行。方案明确要求“11月13日凌晨2点前”,“进入编制岗位”。方案还对点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消防指挥、信号、秩序和纪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天心阁被选为点火地点。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从一开始就下达了明确的命令:“我军从汨罗撤退后,必须下令开始作战”,并做了详细的安排。“我们开始行动时,首先要发出空攻击警报,让居民躲避,当我们发布紧急警报时,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然而,在1938年11月12日晚上,疯狂失控了。13日凌晨2点整,长沙南门某处突然发生火灾。徐泉很快接到士兵的报告,判断是粗心大意。然而,当时警察和消防员都被疏散了,没有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有三处起火。然而,那天晚上燃烧之城总指挥的电话线总是占线。很快,天心阁也燃起了大火,然后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大火,没有办法上天,也没有办法进入大地。当时的电码是“文”,因火灾发生在夜间,故称之为“”,故称之为“文火”。
“这是整个团队的错误”
事实上,早在11月12日,“焦土抵抗”的决定就注定了长沙的命运。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飞赴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强调“长沙地处武汉与广州之间,正处于敌人自北向南的夹击之下,故易攻难守,故不必与优势之敌硬拼,而可用焦土为长沙”。
但日军并没有立即进攻长沙,只是在火灾发生后,派飞机到长沙空拍照,还在广播报纸上大放厥词,说长沙在火灾后“舔遍全城”等等。于是烧城的真相激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11月16日,蒋介石赶赴长沙,下令逮捕有关人员。他指示:“一切玩忽职守的人都将被枪毙,张治中将被撤职查办。”20日,徐坤和长沙公安局长文崇福被枪杀。
张治中回忆,蒋介石处理长沙大火案后,曾作出指示:“研究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而不是任何个人的错。这个错误的原因不能不被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2、花园口断岸断船
时间:1937年6月9日
事件: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成为黄泛区。
花园口银行破产
600多万人受到洪水的袭击。此外,9年内有89万人丧生。军事上,日军约四个师被困黄河泛滥区,损失两个师以上,他们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破灭。据日本军方称,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对武汉的攻占推迟了三个月。
“以水代兵”——一个艰难的决定
1937年,徐州失守后,造成日军向郑州进军,威胁武汉的严重局面。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在豫东蓝丰县发动“蓝丰战役”,但失败了,打开了整个豫东门户,迫使他从西部撤出郑州。开封沦陷于1938年6月6日。郑州危在旦夕。
在部署西进撤退的同时,蒋介石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以水代兵”,决堤,让黄河水阻挡敌人西进。6月1日,蒋介石正式作出在武汉决堤的决定。
郑州破银行可以保护,但是几个省的地和人怎么办?你可以想象牺牲的惨重。早在两年前,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尔肯豪森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这个决定对蒋介石来说并不容易。
官兵们跪在黄河边,放声大哭
6月9日,决堤放水,终于让郑州北郊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地方——花园口,成为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抗日大屠杀——花园口
6月7日凌晨,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军第一团奉命在中牟县挖堤防。当时的郑中和防御指挥部作战科负责人卢继东,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惨烈场景:堤防决口前,参与堤防开挖的工程营营长黄英清,来到河堤上的一座关帝庙前,将头磕向,泪流满面:“关师傅,中华民族现在大难临头,被日本鬼子欺负得很惨。我们是如此无助,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淹没黄河,淹死人民。你必须原谅我们。”就这样,官兵们都跪在地上,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而哭泣...
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6月9日上午8时,水被放流。”熊贤宇在日记中写道...预计几天内会有几个县受到影响,我的心很痛。”在熊贤宇看来,6月10日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实际上还在继续,有利于突破口的增加,是“天助”。
事实上,中牟县城北25公里处的赵口,是破银行的首选。但由于工程设计不当,原定6月5日放水,但6日上午仍无实施迹象,故临时搬迁至花园口。
6月9日决堤后,闯入豫东的日军因来不及躲避而被洪水歼灭,有的因受伤而被遗弃,有的被中国军队歼灭,还有的不得不停止追击,向黄泛区东部集结。日本防卫厅防务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仅第二集团军在水灾中死亡的人数就达到7452人。”
当然,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抗战胜利后,在花园口进行堵口改建堤防工程。1947年,渡口纪念亭建成,亭内镌刻黄河园口和龙碑。碑上还刻有蒋介石的“救国安澜”题和行政院的“安澜有情”题。
蒋介石死后真相大白
事实上,授衔部队非常清楚,花园口河决口的真相一旦被揭露,对中国人民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政府的形象和威望也将受损。于是,在决堤放水的当天上午,一份事先准备好的电报到达了蒋介石的办公桌前。消息大意是“早上8点,三架敌机炸开了花园口河堤,师上赶着封锁。”
日军炸开花园门,导致黄河决堤,这是国民党当局的一贯口径。这一说法一出,全世界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日军的这一暴行。然而,日本一直尽力反驳中国的宣传。记者要求实地采访时,国民党编造了一套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材料,伪造了一个被轰炸的场景。
蒋介石死后,真相在《江主席传》和《江主席秘录》中基本公开。
3.重庆防御空隧道活活闷死2500人
时间:1941年6月5日
事件: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重庆政府挖掘了许多防御空洞。其中之一是大隧道,位于市中心稍西边一个叫十八梯的地方。
重庆保卫处空窑洞惨案
1941年6月5日晚9时许,日军进攻空,一万多人被挤进了只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大坑道。日军空的进攻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期间隧道顶部发生了火灾。拥挤缺氧造成了空大型隧道无法窒息的可怕悲剧,2500多人窒息死亡,无数人受伤。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陆海军空军空部队联合对重庆发动了长达五年半的“空中空攻势作战”,史称“重庆大轰炸”。
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略轰炸,第一次空军的战略和战略轰炸,第一次前后之间、战斗人员与和平居民之间的“狂轰滥炸”都被取消了,这一切都是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的。
在五年的轰炸中,尤其是防止空隧道窒息的大悲剧最为恐怖。
日军轰炸占领上海、南京后,重庆每天都让人恐慌。嘉宝的指挥官挨家挨户筹集资金,准备挖防御洞。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缺乏物资、资金、技术和人力,挖的防御空洞和防御空壕沟不多。
爆炸幸存者、重庆印刷公司三厂退休工人李回忆,当时,要进入防身空洞,每人要交10元钱才能申请到“防身空证”,这是80%以上的普通人买不起的。
进入1941年后,日军开始进行“第三次战略轰炸”。6月5日下午6点,重庆突然响起空进攻的警报。在夜幕的掩护下,24架日本飞机分三批侵入重庆,依次轰炸重庆市区,历时5个小时。十八梯防御空洞是当时重庆比较大的防御空洞,也叫大地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在十八梯观音岩,一个在老蔡街附近。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后,市民涌入山洞,造成山洞人满为患。很快,这两个洞穴被炸毁了,洞穴被倒塌的房子堵住了,火和烟进入了洞穴。成千上万的人挤在一起,氧气越来越少,所以许多平民被活活闷死。
悲剧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指责日军惨无人道,国民政府预防空管理不力。
根据国民政府公布的《检讨报告》,在“六五隧道惨案”中,有992人死亡,151人重伤。不过,舆论一致认为这个数字太低。一般认为有2500多人死亡。因为受害者太多,当局不得不派出军车和驳船运送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