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古人那些勤奋读书的典故 你知道多少

栏目:民生 2021-09-26 12:52:57
分享到:

负薪挂角,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代人勤奋学习的典故数不胜数,那他们为什么学习这么勤奋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几千年来,先辈们努力学习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逐渐成为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负工资挂角

朱买臣,汉族人,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赶集为生。在回市场的路上,他大声朗读。他妻子为此想和他离婚。

朱买臣安慰妻子:在路上读书不丢人,他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他妻子还是离开了。

后来朱买臣入朝为官,向汉武帝讲解《春秋》、《楚辞》,被汉武帝重用。

瓜角讲述了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的故事。

李密把书挂在喇叭上

李密,陕西人,小时候拜访过河南的名师。为了不耽误阅读时间,他把一本韩曙的书挂在喇叭上,边走边读。这一幕被隋朝大臣苏阳看到,他说自己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后来,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宋代人写《三字经》,把负薪和挂角联系在一起,比喻边工作边学习,不怕辛苦。

非常勤奋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梦露在军中出生,孙权要求他多读书,增长见识。但梦露不以为然,说:“军务繁忙,无暇研究。”

孙权道:“你比我忙吗?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读了一些书。后来主持军务,但还是不忘看书,对我处理平时的事务很有帮助。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如果认真读一些历史和兵法,将来会有很大的进步。”

非常勤奋

孙权还举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例子,说他“事关军马,不能放文”。

从那以后,人们就用了“永不放量”这句话,意思是书永不离开,形容勤奋和钻研。

潜心研究

战国纵横士苏秦,起初野心勃勃,但去了很多国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又回家努力学习。有时候他深夜看书,真的很困,很难集中精神,就用锥子扎大腿,让疼痛驱散睡意,振作起来。后来,他终于有所收获,成为了“北平六国”的风云人物。

锥形股

头悬梁讲述了汉代孙敬的故事。孙静非常喜欢读书。她从早到晚看书,很少休息。她也在休息前阅读到深夜。然而,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晚上看书的时候,他会打个盹,头经常会碰到面前的桌子。孙静找到一根绳子,一根绑在横梁上,另一根绑在头发上。所以当他低着头小睡时,他的头会痛。经过如此努力的学习,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政治家。

后人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叫做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食物很少。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供他读书。范仲淹不得不住在家乡礼泉寺,一边读书一边帮工。

由于庙里没有多余的食物,范仲淹只好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即便如此,他还是想了一个办法,晚上把粥切成块,早上用刀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没有食物,所以他给自己做了一些泡菜。即便如此,他也只吃了一打。尽管生活如此艰苦,范仲淹仍然努力学习。

食物很少。

后来,他去了学校。一些有钱的学生给他好好吃的,但范仲淹拒绝了。他怕一旦吃了好吃的,以后吃粥咸菜,就难以下咽了。

从那以后,“画断骨粥”这个词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力学差。

在墙上钻一个洞,以便从邻居家获得一些光线

西汉末年,匡衡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当他听说一个富人家里有很多书时,他自愿去富人家里工作,条件是他可以借这些书读。

在墙上钻一个洞,以便从邻居家获得一些光线

富人答应了他。但是他白天很忙,没有时间学习。晚上没钱买油灯。如何做到这一点?匡衡每天晚上都看到邻居家明亮的灯光,于是他在自己家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并通过洞内微弱的灯光勤奋地学习。

这个故事记载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后来,人们用“凿壁偷光”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贫穷的家庭和努力学习。

通过袋装萤火虫的光或雪的反射光来阅读

东晋时,有一个叫车胤的人,家境贫寒。他白天要工作谋生,晚上却买不起灯油照明,所以不能学习。夏天到了,车胤看到了忽明忽暗的萤火虫,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一个篷布包里,依靠萤火虫的光辉努力学习。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博学的学者。

孙康是车胤的同时代人。他的家庭背景和车胤差不多,没有条件读书。冬天一个下雪的晚上,当他看到外面的灯光时,他起床穿上衣服在雪地里学习。手脚冻僵了,他就起来跑,搓着手继续看书。后来他以官员身份进入朝鲜,自己也有所了解。

两个人的故事合而为一,产生了一个典故,薛,描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和努力学习。

通过袋装萤火虫的光或雪的反射光来阅读

像孙孟这样的人,整天忙于事务,还不忘学习;和朱买臣、范仲淹、车胤、孙康一样,他们仍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这是为什么?

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边学边好”思想的驱使,而是古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信仰,一种毕生的追求,一切都从容不迫,唯有如此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