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钱江、高宏伟
3月初,海军航空兵某团空在南部战区的两架反潜巡逻机迅速起航,在南海某海域展开了双机协同反潜训练。
“注意!注意!目标区域接近,准备降低高度!”收到战斗信息后,由杨宇船长带领的任务组稳定了电线杆,关闭了油门,并放慢了速度...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操作,飞机被操纵到潜艇搜索高度。
“不是,声音不正常!”声纳操作员林文强在监听潜艇目标时发现了可疑之处。“方位XX,距离XX,有没有水目标活动?”“是的!”李志的回答,雷达战斗的位置,立刻让他紧张起来。
判断会错吗?噪音是来自地面目标吗?此刻,林文强的脑海中,各种疑问接踵而至。
“水面目标的航向是XX,距离是XX……”李治派出了活动的水面目标。声呐战位在分析了今天的海况、水文情况、目标活动等10多项信息后,确定噪声源来自目标。
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间一点点流逝。在茫茫大海上,战斗机时而转弯时而盘旋,在海空之间游弋、狩猎。
“有可疑接触!”声纳战斗位置再次听到可疑目标噪音。在任务舱内各战斗位置协同观察后,发现目标高度可疑,他们立即向战术指挥员刘强报告了“敌情”。
“在我们XX,有可疑联系,请配合核实。”接到作战报告后,刘强分享了“敌情”、运动趋势、目标噪声特征等信息。通过数据链传给另一架飞机的战术指挥官王雪林,以便于两架飞机协同搜索潜艇。
分配区域,依次监听和释放浮标,探测磁异常。根据现场情况,两支部队有序推进作战部署。
“海上反潜就像大海捞针。难度大,海底水文条件复杂,相关参考资料少。为了提高发现潜艇的概率,协同反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杨宇告诉笔者,协同反潜实际上解决了搜索范围覆盖面小、研究判断目标困难等实际问题。
“目标噪声相似度高。经综合判断,该接触高度可疑,很可能是一艘‘敌方’潜艇。”经核实,王社林向刘强发了情况通报。通过信息共享和相互确认,确定目标为“敌”潜艇,并根据运动趋势,继续部署声纳浮标进行持续跟踪监测...
“在训练过程中,机组人员发现目标准确率不够高。”“反潜航线非常危险。为了完成训练,必须时刻控制飞机的速度和高度。”晚上,刚刚完成训练的战斗机顺利着陆。
提交人在现场看到,尽管很累,但任务组的官兵对参加培训很热情。从完成训练到发现短板弱项,从歼击机的飞行姿态到战术动作的运用,他们积极进行数据复检、总结点评,力求得到一天训练的功过和一次训练的时间。面对指挥官充满“火药味”的言论,他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并认真记录。
与此同时,猎鹰在机场停机坪上咆哮,他们准备出发。地面官兵对第二批参训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酒精消毒后,机组人员迅速检查接收飞机,签署放行单,开车滑行……一场新的战斗随即打响。
疫情防控不能马虎,练兵备战一刻也不能松懈。据了解,自新年开始培训以来,该集团已组织了40多次飞行。团队负责人刘志华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飞行训练的影响,他们严格按照新大纲、新规定的要求进行科学训练,以能力目标为牵引,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合理调配乘务人员,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他们还完善了配合反潜作战的方案,进一步锤炼了部队的反潜实战能力。
南方强军微信发布
监制:梁编辑:张朝岳潘剑锋
主编:孙秉祥编辑:王尚健刘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