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标签。
本科加硕士,在岳麓书院附近住了七年。在我七年的求学生涯中,虽然爬了几次岳麓山,但从未踏足过岳麓书院。总觉得近在咫尺,不知不觉就成了世界末日。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一直很忙,也失去了参观书院的心情,所以一路错过了很多年。作为长沙人,我当然不能和岳麓书院僵持太久。于是在去年一个暖冬的日子里,我专程找了一天,怀揣着一个梦去那里祭拜,希望能看到这个千年庭院的浓浓美。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岳麓书院可能只是一个景点,但对于长沙本地人来说,岳麓书院却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原点。作家何立伟曾将“湖湘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以长沙南门为代表的市场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文化。今天湖南娱乐文化的繁荣就是证明;一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忧国忧民,敢为人先,湖南近代史上人才辈出就证明了这一点。
岳麓书院虽然是湖南人创办的,但真正让它闻名天下的却是两个外国人。北宋开元五年,潭州太守朱栋出资修建岳麓书院。偏偏湖南湘阴人在周朝不想当官,一心学习。朱东邀请他们做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宋真宗人,是“周体”的粉丝。他立即写下岳麓书院的牌匾以示支持。
100多年后,北宋突然改为南宋,但岳麓书院位于南方,仍是赵宋时期的疆域。当学者和名人看到世界上有如此安静的书院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其中,江西人朱和四川人都是当时伟大的儒家学者。他们在岳麓书院开诚布公地交谈,当场辩论,三天三夜相处不下去。听众络绎不绝,他们的马喝光了岳麓书院前池塘里的水。岳麓书院,蹭着名人的人气,坐上了天下第一书院的宝座。在长沙,有一个连接湘江两岸的古代渡口,名叫朱,它纪念了800多年前朱和之间非同寻常的对话。
正是因为岳麓书院的虹吸效应,无数学者来到长沙,他们的名字几乎可以串起中国历史,如王阳明、曾国藩、左、魏源、梁启超...远离中原的长沙人杰地灵,潇湘从此唱起了歌。历史总是充满了千里。谁能想到,这两个三十多岁的陌生人,为湖湘大地种下了如此奇妙的种子,他们长生不老,最终成为撼动过去和现在的潮流?这又一次展现了一条伟大的道路:山川九宫八门,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水。人们可以在坪山填平湖水,翻江倒海;人们可以节省时间,帮助世界。
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岳麓书院已经成为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周围有很多大学。学者来来去去。白发苍苍的教授和年轻的学生经过。不时会有类似“张著会说话”的学术会议。如果朱东和石舟全知道这件事,他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它。
只是自己心里不痛快,那天并没有真正进入岳麓书院。冬日的暖阳下,我来到学院门口,抬头看到我面前的过道上挤满了准备入院的人群。中间很多人举起相机到处拍照,一看就是外国游客。不远处的草地上,一群群年轻人正躺在阳光下,自得其乐。他们可能是附近的学生。这种情况让我的心魔又开始了,突然很累,害怕打破美好的梦想而停下来不想前进。我百感交集,转身离去。我一转身,书院大门两侧的对联“唯楚有才,于斯昌盛”像两道黑色的火焰从我眼前闪过。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为山门写对联,称“只有楚有材料”供学生处理,有学生当场说:“于斯昌盛。”这副对联隐约传达了湖南人的自信和豁达。对我来说,有必要等着我通过这八个字到达历史的深处。我相信,在圣贤温暖宽厚的目光中,我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