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定西这个名字,是在一个民谣歌手的剧目单上。歌词充满了民歌,节奏坚定,就像西北汉子的眼睛。但是字里行间找不到这个叫定西的城市的任何东西,所以这个中国西北的城市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李嘉龙宫建于初唐,是唐代宫廷式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李氏家族祭祖的宗祠。它因唐太宗在李世民写的《李嘉龙宫》一书而闻名中外。它是研究陇西李文化遗址遗存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
九龙厅也叫李世民厅。在唐代修建的宫的屋顶上,共放置了1899条雕刻的龙,这些龙聚集在一起,代表着李十八个儿子的根深蒂固。九龙寺的屋顶上来回摆放着九条雕龙,栩栩如生,精彩绝伦。主脊上有五条龙,中间一条盘龙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另外四个“游龙”是指“龙游天下,四海升平”;两坡屋脊上有四条“飞龙”,意为“与龙行天下,国泰民安”。中间主岭的九龙五龙,寓意“九五至尊”。也就是说,这座庙里一定供奉着一位皇帝——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寺庙屋顶的中心是子牙楼。关于子牙楼的说法记载在《沈峰榜》一书的最后结局:据说姜子牙封神时,各神各得其所。封神之后,他发现自己没有神。即便如此,他还是有神灵之鞭,于是姜子牙就跳到了庙顶,被称为“塑塔神”,也就是门上有一副对联:“兄弟,不要寒心,苦心传世”,背面也有一副对联:“北斗三星旺,十星成就”。两侧有凤踩牡丹,龙打莲花,龙凤相生。两边是登天龙和游龙。登天龙是等级最高的龙,爪子朝上。
这座渭河沿岸的古城,与渭河有着同样深厚的历史底蕴。陇西的黎族文化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波。
一面以水和土喂人,这也造就了不同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陇西的美食可以说是甘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小吃。据说是一种小吃,但由于西北地区的凉性,每份都和主食一样重。
荞麦粉是主要原料。首先做面粉,用水喷荞麦,搓碎皮,倒入盆中清水中,慢慢搓洗,然后用细芦苇过滤掉黑皮,沉淀在盆中,倒出浮水,晾干,做面粉。另外,粉。将面粉溶解在适量的清水中,制成果冻。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烧开,用擀面杖搅拌,用木勺慢慢将粉末滑入锅中的漩涡中,由稀到稠反复进行。荞麦粉质量的关键在于煮锅的温度、打滑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柔和、透明、正色是最好的产品。
陇西醅,又称醪糟。它是以莜麦、青稞、小麦为原料,各有特色,根据口味食用。甜醅是通过发酵产生的。用清水喷洒莜麦、青稞或小麦,等待半小时,摸匀沾湿,放入编织袋中揉搓,去掉浮皮,放入锅中煮,但不要煮过头,从锅中取出,平放在桌上,晾干,与酒混合,放入锅中,加入少量冷开水,用擀面杖在锅底中间戳一个圆孔,盖上棉布,
陇西腊肉是当地有名的特产。陇西腊肉风味独特,肥肉晶莹似白玉,肥而不腻,瘦肉红润似桃花,瘦而不柴,咸味适中。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受欢迎的熏肉食品。陇西腊肉以质量上乘、味道鲜美著称,因此陇西被誉为“中国腊肉之乡”。历史上,由于陇西特殊的建制和营商环境,历代驻守陇西的朝廷官员自然带来了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厨师,将不同风格的官邸菜和宫廷菜引入陇西,与陇西传统菜肴相结合,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不断创新发展,使常工菜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陇西腊肉菜,成为当地的节日、婚丧嫁娶。
陇西烧鸡粉是由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和各种调味料制成的。它既有棕汤又有绿粉,有肉有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热时清凉可口,能清热退烧;严冬热食,散寒强身。烧鸡粉色泽翠绿,口感嫩滑,鲜味浓浓,酒味极佳。特别是从恢复之初,用烧鸡粉滋补有速效,所以南北皆宜,老少皆宜。
“一义银”韭菜馒头很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喜爱。“一印”韭菜馍馍是初春露天种植的第一茬韭菜。它大约5英寸长,一半是白色的根,一半是绿色的叶。挑选洗净后,切成六七分钟长的馅料,另一名优产品陇西火腿,肥瘦相间,皮红紫,切成方篆大小的肉片,即“一印”。包装时,先放入混合好的韭菜馅,然后将“一封”腊肉嵌在中间,放入笼中蒸熟即可食用。由于腊肉的脂肪和腌制调料在蒸的过程中自然浸入到蔬菜馅中,嫩韭菜的鲜味渗透到腊肉中,嚼起来味道香浓,口感更好。作为春日小吃,韭菜不仅有利尿、暖身的作用,还有“长期致富”的谐音,意思是长期发大财;除此之外,腊肉还具有弥补损失、惹人生气的功效,一枚印章与“一银”谐音,寓意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因此长期受到当地人的光顾和青睐。令人垂涎的食物离不开新鲜健康的食材。“创意观光、蔬菜采摘、亲子娱乐、品尝美食,你想到的田园休闲生活就在这里。”这是位于定西市安定区提口古镇的康庄花园田园综合体。
与以往的观光采摘园不同,在康庄花园,你不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人工“景区”,而是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立体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园区内不仅有传统的果蔬,还有独家培育的新品种。
无土栽培技术、三角气雾栽培技术、管道栽培技术...光是记住这些科技术语就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更别说这些耀眼的植物景观了。
各种业态的花卉产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这个叫“天堂鸟”的物种。它的学名是植物园,是锦葵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没有茎。叶片圆形,披针形,长25-45厘米,宽10厘米。刀尖锋利;叶柄细长。几朵花生在总花梗上,支撑着一个佛焰苞;佛焰绿色,边缘紫色,萼片橙色,花瓣深蓝色。雄蕊和花瓣一样长;花药狭线形,花柱突出,柱头3。花期在冬天。
兰花一年四季常绿,叶片美丽,花形奇特,可种植在庭院的角落,用于园林造景、花坛、花境。原产于非洲南部,多栽培于中国南方大城市的公园和花坛。没想到在这个西北地区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我也更喜欢它的花语——永远不要忘记你爱的人在等你,无论何时何地。
如果你想在一场饕餮盛宴后找到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很难想象黄土高原上有天然温泉。
图/睁开眼睛去旅行
通渭温泉位于唐池河谷,县城西南8公里处。它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饮用和沐浴效果。洗澡可以治百病,喝酒可以提神养颜。它水温高,水量大,水质高,在西北温泉中名列前茅,被称为“龙上神泉”。
图/睁开眼睛去旅行
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魏,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记载:“渭水自黑水峡流至岑峡,由南北十一水注入,北至温孤水,南至稻平乡南山闻喜……”。“文古水”是温泉,“萍乡”就是现在的通渭。明朝成化年间,温泉是“通渭八景”之一,工信部通渭诗人王瓒写《温泉冬起》:“整个琼瑶初雪天,灵泉冒青烟,路人不觉惊,金鹅不记年”。清代诗人顾景城在诗中写道:“和为沸,霜雪不可近客。绿草在河边随风起舞,尤其是人间两洞的泉水。”。清朝道光年间,通渭县令涂旭初在这里主持修建了两座亭子,分男女浴池,署名温泉。他在题词中说:“土地上没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山也没有被山和红云覆盖。四季温暖,可以煮蛋。病了几年,可以长时间去泳池,出出汗病好了,站起来。这充分说明通渭温泉历史悠久,洗浴效果独特。因为泉水日夜涌出,沿着山谷自然流淌,温泉被当地人称为“汤底河”。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对温泉体验及其功效的研究,赋予了通渭温泉“沐浴能治百病,饮酒能提神养颜”
图/睁开眼睛去旅行
神泉浴是享受高档纯天然保健,使皮肤明亮光滑,强身健体。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当温度为34-36℃时,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温度在37-39℃时,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加,血液循环加快。42-44℃时出汗强烈,排泄代谢产物,协调组织功能恢复,吸收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自古以来,通渭人就喜欢书画,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通渭人热爱书画,学习书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全县10多万户人家悬挂收藏字画,累计收藏字画280多万幅。全县现有书画创作者1万余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7人,中国书协会员42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82人,甘肃省书协会员98人,文化企业80余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家,书画经纪人2600人,书画年交易量达10亿元以上,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超过280万件。“人人爱书画,人人练书画,家家挂书画”已成为通渭人的常态生活和鲜明特色。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魏、、等的作品。在县文化馆曾多次在省内和全国各地的各种大型展览中展出。
“家里没有字画,不是通渭人”是外界对通渭认识的真实写照。通渭人崇尚农耕读书,热爱书画。人人都爱书法和绘画。家家挂字画,家家有收藏。很多农民拿着犁头当庄稼把子,拿起笔当书画艺术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墨锄云耕梯田砚”现象,被学术界称为“通渭现象”。
位于通渭县的心悦国际书画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绘画村由四个子项目组成:书画画廊、心悦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花园度假酒店。该项目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它根植于通渭浓厚的耕读文化,依托1.3万余名书画创作者和经纪人,连接国内著名书画市场和著名书画艺术家,致力于将书画文化、温泉文化、酒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全国书画名家交流展示中心、全国书画名家信息发布平台、全国书画名家人才培养基地。
书画村于2013年8月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已入驻168家画廊,先后建立了30多个名家创作基地和名师工作室。连续承办第四届敦煌旅游丝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和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进入通渭大型电视直播活动、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之恋中国画油画展、“丝路汉墨通渭”首届中国画油画展等30余场展览,并前来与中国书协交流
心悦国际书画村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书画展等。,正好赶上一场优秀的新画家书画展,并驻足欣赏郭仁海最喜欢的《晨雾》。
很多画家原本都是默默无闻的农民、普通工人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然而,出于对书画的热爱,许多人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来到这里专心写作和绘画。他们中的许多人得到了行业的认可,有些人成为了书画大师。
她在甘肃8000年都没有睡着,她叫定西的儿子也没有流浪。在这里,花园里种满了水果和蔬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荒凉。请把你的善良带到他们的家乡。这里有蓝天白云,秋天的中午太阳高悬。倒一杯黄河,洒在去定西的路上。
关于作者:游侠,个人代表作在人民大会堂展出,习主席审阅。中国国家地理署名摄影师,中国旅游报署名摄影师。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首席摄影师。
编辑/刘玉红
审计/李瑞兰
转载请注明作者
更多关于文化和体育旅游的信息
全在《当归定西》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