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说明
百岁哲人、当代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着名教授、《黑格尔着作集》中文版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世英先生于2020年9月10日10∶49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仙逝,享年100岁。今日,张世英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张世英先生的一生
当代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着名教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荣誉院长、《黑格尔着作集》中文版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世英先生,于2020年9月10日10时4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张世英先生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武汉。1941年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经济、社会学和哲学系。1946年至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随着国内院系的调整,他被调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其间,1959年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主编。197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张先生的学术研究偏重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几乎所有部分都有深入研究,均有高水平研究成果问世,而且能够在现当代西方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审视黑格尔。张先生对黑格尔的解读总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他每每能够让黑格尔说中国话,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和理解。他主持的《黑格尔词典》和《新黑格尔论着选辑》是研究黑格尔和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参考文献。耄耋之年,张先生又亲自挂帅,出任20卷本中文版《黑格尔着作集》的主编。张先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黑格尔专家。张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哲学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的学术研究从德国古典哲学扩展到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在现当代德国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中,张先生发现了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的相通之处。积累了大量资金的张先生,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审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试图为中国哲学乃至哲学本身寻找一条出路,为中国人乃至中国人自己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张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随着《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的问世,一个涵盖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的“新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后来出版的《哲学导论》,正式宣告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性的哲学体系的诞生:万有相通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万物不同而又相通。“万有相通的哲学”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又融合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思想传统。在张先生看来,中国古代的“万物一体”或“天人合一”论,缺少了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阶段,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的主体性被压抑,科学不繁荣。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为科学和民主做出了贡献,但主体性的过度膨胀造成了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万物相连”的哲学旨在避免片面性,将西方“主体性哲学”融入中国“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在张先生看来,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补上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一课势在必行。中国文化未来将在世界崛起,需要“个体自我”的进一步解放。中西文化与自我,《觉醒的历程:中国精神现象学纲要》在这方面是有效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张先生在“万物相连”的哲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说。可以说,“万物相连”的哲学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张先生是一位享誉学界的哲学教育家。作为“老师”的张先生始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赢得了一代代学子的广泛赞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有成就的哲学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以80岁高龄为本科生开设《哲学导论》课,同名着作更是成为了很多大学哲学系的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荣获思勉原创奖。张先生的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学生更是遍及海内外。鉴于为我国哲学研究和教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张先生于2013年获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7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改革开放后,张先生频繁出现在国际哲学舞台上,多次应邀出席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多位国外著名哲学家来华交流。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迪欧将张先生的黑格尔著作介绍到法国。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马克思瓦尔特、瑞士著名哲学家格劳都与张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对张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2018年8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德高望重的张先生被任命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并受邀发表题为《做一个诗意的自由人》的主旨演讲,引起强烈反响。在张先生的心中,既有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关注,也有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深切牵挂。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他既善于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看中国,又能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看世界。他的“万有相通”的哲学观,为面临严重危机的全球化潮流提供了一种应对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张世英的哲学思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张世英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界的一大损失!先生,永远!孜孜不倦求学路1921年张世英出生在湖北武汉柏泉乡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喜欢古典诗词和散文文人的巍巍人格、高情远致与他年轻思想的共鸣“不求闻达,要做学问中人”漂泊一生的张世英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咛张世英的父亲张世渠先生是武汉市的一名中小学教师。他从小就教他读《论语》、《庄子》、《温孤观止》等古代经典,教张世英先生像陶渊明一样“五斗米不弯腰”。
中学时几何的简单和变化吸引了他在求解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纯洁和自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它奠定了本世纪哲学家的学术道路张世英先生
在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中主席先生,生活的改变正逐步展开1938年,武汉沦陷正在读高中的张世英被迫离开家乡流离颠簸之中他有研究和拯救国家的伟大抱负1941年张世英被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录取随后转入社会系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奋斗方向彷徨之时何林先生的《哲学导论》唤起了张世英思考人生,痴迷真理先生的哲学之路自此开启张世英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时拍的照片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西南联大它为他提供了最深厚的营养黑格尔研究专家贺麟是张世英的领路人深受英美新现实主义影响的冯友兰则将张世英的兴趣引向西方哲学唐永通的学术态度和大家的气象,让他感到受人尊敬吴宓的《红楼梦》、金岳霖先生的讨论课闻一多与沈有鼎之间的“易经”都使得张世英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自张世英在西南联大学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
在张世英的哲学生涯中闻一多对其影响最深莫过于一句“走出象牙塔”张世英的妻子彭岚是闻一多的高足闻一多得知他们的关系后,曾特意与张世英见面说服他离开象牙塔有意引领他走上革命之路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最后几年,张先生遇到了闻一多先生的才女,并在闻一多先生的帮助下结婚。这张照片是1948年在天津拍摄的。
在往后的学术之路上虽然张世英在象牙塔里,心却始终关照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坚定无畏的探索者西南联大毕业后张世英先后在南开和武大任教1952年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学他与北大哲学系一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故事自此开始195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在哲学楼前合影
张世英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为北京大学的哲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许多优秀学人这个阶段张世英以西方哲学史和黑格尔为研究方向他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专着第十四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克瓦尔特教授称张世英为“中国着名的黑格尔专家”张世英在课堂上讲授新黑格尔主义
改革开放后当张世英准备重新开始哲学研究时,已是60岁的老人然而,老人正蹲着瞄准千里他心无旁骛,不为名利所累独立完成20多项工作在纯粹的为学之乐中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界的一座高峰80年代张世英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西方现当代哲学与中国哲学致力于探讨中西哲学的共同问题1981年,张世英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毕业论文答辩会,与何霖、哲学家茹心合影
“主体性”是张世英哲学研究的核心词它贯穿于他对西方古典哲学、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他发现,西方现当代哲学从古典时期的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化正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相通然而,自然与人的原始统一缺乏独立精神所以中国人的自我,仍是“互倚型”自我张世英先生90岁后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最后一本书《不同但有联系》于2020年4月首次出版
在摆脱西方古典形而上学的窠臼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张世英先生提出了“新的万物一体”哲学观也就是“万物相连的哲学”我既能与他人、他物融为一体,同时,它可以保持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自由万有相通哲学是本体论、真理论和境界论的统一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理论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最原始的哲学体系之一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集的前500本名人录中的张世英专页
通贯中西将哲学带入生活,将生活哲学化在贯穿于张世英在整个生命历程的哲学探索中,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哲学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95岁的张世英题为《像春天一样思考,和云菲一起写作》
2018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返校合影
张世英先生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为揭开哲学神秘的帷幕在晚年,张世英将他的学术重心转移到美学、艺术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当前社会的许多问题从哲学层面和社会维度分析一下“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不是超越时间,超越感觉。的‘方外’和他界,而现实中,世俗的‘人’还是这一面,是诗意地生活着的现实审美世界。”201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老九三百人王子凯、张世英、黄雨森学术研讨会
时代风云裹挟着张世英但是他不能停止他坚定的步伐历史在这位世纪老人身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墨哲人其萎,哀思切切我听说张世英教授去世了哲学界同侪及先生的弟子他们写了挽联,发了吊唁信以悼念、以缅怀、以致敬节选这里,聊天又送悲伤张世英先生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哲思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他的“问题域”中,不但有“中国哲学应向何处去”的学术关怀,而且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现实关怀。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为全球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最后,我想用法国着名汉学家白乐桑为张先生写的挽联,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北京大学哲学系李超杰张世英先生自西南联大读书起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哲学,70多年来以"不求闻达,要做学问中人"为座右铭,心无旁骛,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从最初阐释徳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到深究其中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再到晚年汇通古今中西,将“天人合一”与"主-客"关系结合起来,自成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为消解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壁垒",解决中国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智慧和方案。体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术眼光,宽厚的学术胸怀和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是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学者本色的真实写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鹤获悉噩耗深表哀悼!无法送别张先生深感遗憾。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白乐桑1979年11月17日太原会议期间,张世英先生与60年代初他的第一位研究生朱亮教授合影
2001年5月,张世英先生在他80岁生日那天与他的弟子和学生合影
2011年5月,当张世英90岁的时候,他在家里遇到了他的弟子
当张先生和他的弟子和学生在一起时,他总是像家人一样亲密
先生的一生经历了多少风暴却始终保持着澄明高远的精神境界融合古今中外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现诗意的生活也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人走了,风格永存!推 荐 阅 读内容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光明日报:张世英:一种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中国艺术报》:《在诗与哲的屋檐下——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原标题:“哀悼!研究中西的世纪哲学家、北京大学百岁教授张世英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