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豆瓣 于和伟的“脱俗” 《走向共和》的争议 会让多少历史正剧脸红

栏目:国际 2021-09-20 19:56:02
分享到:

不要关注一部电视剧,只看它的选角。

2003年,《走向共和》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7分,是国剧的代表作。

它的铸造堪称“历史活了过来”,它的样子是这样的:

孙淳饰演的袁世凯。

《觉醒时代》是这样的:

曹磊中的鲁迅。

马少骅的蔡元培。

朱岗日耀版胡适。

就连溥仪也被“克隆”了。

在《觉醒时代》之前,唯一能“扮演”这个角色的历史剧是18年前的《走向共和》。

拍一部好的历史剧从来都不容易。

“豆瓣9.7分”

《国剧天花板》

这些是贴在《走向共和国》上的标签。

然而《走向共和》于2003年在央视首播,至今没有电视台重播。

当时,舆论的争议之一是:

王冰在《走向共和》中塑造的李鸿章过于“生活化”,甚至有点善良随和。

它与以前类似题材的角色相去甚远。

没错,大多数历史剧的角色塑造都倾向于"脸谱化",因为观众更熟悉它。

王冰老师当年的“新”表现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走向共和》播出18年后。

于和伟也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诠释他在《觉醒时代》中的角色。

用他的话说,就像重新认识老朋友。

严格来说,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是《醒世姻缘传》中为数不多的演员,演员的长相与他所饰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于和伟是一个“一人千面”的演员。

他可以抓住上帝,让你忘记自己的形态。

于和伟饰演曹操

于和伟扮演刘备

不要折断或站立。

于和伟为他笔下的人物设计了丰富的生活细节,与前代的陈独秀相比是“精致”的。

比如突出人物爱吃。

于和伟戏剧中陈独秀革命理论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和朋友一起吃饭,在家喝一杯,吃日本料理。

这个人物塑造得像一个浪漫生动的普通人。

因为他爱吃,所以他能理解饥饿带来的痛苦。

看到逃难的灾民饥肠辘辘,生活如粪土。

生理上的共情与他的理想产生了共鸣,哭着说:“一定要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让人民过得像人一样。”

看,目标还是很棒的,但人脉足够贴地。

角色的自然行为不是说教,而是用来演绎动机,打动观众。

四,二,一千英镑。

就像《走向共和》中吃鲈鱼的著名场景,吃出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吃出一种无奈。

说实话,能拍历史剧的很少。

无论是《觉醒年代》还是《走向共和》,剧中人物的每一个动机都能找到经得起演绎的理由。

这就是历史剧的开篇之道:给观众一个视角,让他们敲开历史的大门。

《觉醒年代》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辜鸿铭,北京大学辫子学教授。

老人教的是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英语课,但头上扎着最“时髦”的辫子,养了好几个小妾。

每个人都在推动新文化,但他决心复兴传统文化。

以往类似的电视剧,要么是反派,要么是小丑。

然而,《觉醒年代》既没有掩盖辜鸿铭封建的一面,也没有“阉割”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例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千万不要以为剪了辫子穿上西装说英语外国人就会看得起我们。

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被西化成外国人时,他们反而鄙视他。

因此,只有向他们展示我们中国人拥有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精神,他们才会在内心真正尊重我们。

从过去到现在,这段话很有穿透力。

这就是为什么《觉醒时代》收获了年轻人的心:

有年轻人通过看剧积极提高自己的意识-

有些年轻人对历史感兴趣——

这在以往同题材的影视剧中是很难想象的。

就连于和伟也说:

“过去,我女儿从没跟我讲过我的戏。这次她主动给我发信息,整个屏幕都在和我分享她的感受。”

像网友的高赞留言:

“始皇帝没有创业,但是中路搞了一场革命!”

看似在扮演于和伟新《三国》的梗,实则是一种身份和角色认同。

这背后,其实是塑造角色时的生动合理。

就像于和伟自己说的,《觉醒时代》看到了中国的天地、人和灵魂。

文/红猪观影编辑部:范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