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我们东源村不远的田家庄镇,有一个叫康佳崖的小山村,不为人知,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走出康家崖的两位革命家康和陈振山大叔,在1946年参加了国民党陕西保安总队第六团第三旅董策成的旬邑起义,留下了“战虎与兄弟,战父与兵”的佳话,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翟墨家乡的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
郑曾经在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康家崖位于凤翔东北部山区,北邻乔杉,紧邻管雪大学者、有“五经先生”之称的贾森故里大源村。康家崖的村民大多以康姓为主。由于村庄北部流水侵蚀,沟壑纵横,山地高原地形隐约可见;村子的南部是当地人的口粮田。解放前,康家崖西侧的河流常年不停地奔流,使村南的大片田地变成了“水浇地”,改变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传统,使村民生活相对较好。
吴京杰森先生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当地村民的道听途说,周朝康家崖曾属于都城和城池两地,后统一归周元部落。相传西周时期,郑、所在的地方和开始被封的地方都在田家庄镇的西边。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郑也灭亡了。周人把郑人迁到渭水上游,也就是现在的杜泉西村。
这段历史在《拾凤翔民间》一书中有详细描述。据《郑氏家史》记载,“之友,书弟也。宣年二十二岁,其友初封于郑。”李周、王玄时期,郑经家族屡遭戎狄侵略,逐渐消亡。此时周王室已经岌岌可危,郑经故里成了攻打西戎的前线。为了加强对西戎的打击,周宣王在王千居住的邦林封其弟姬友为郑伯,守卫西樵。
周代仿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考证,康家崖西侧的河流曾孕育过灿烂的文明,附近发现了龙山、商周、汉代的遗迹。目前,在河边发现了“杜泉遗址”等历史遗迹。在这条河之前,一年四季都有恒定的水流,灌溉庄稼供人们饮用和烹饪。据说解放前还为掩护我地下党人员掌握敌情、打听情报作出了一定贡献。在河对岸的西南方,是解放前国民党乡镇办事处等组织驻扎的齐村。藏在康家崖的邰广瑞、康等地下党务工作者,为了摸清敌情,装扮成妇女,头上戴着村妇的手帕,拄着拐杖,假装用脸盆在河边洗衣服。事实上,他们正在观察对岸敌人的动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走访了解,康家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邻的西泉渡村的起源与文化教育有关。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来到这个地区,看到村里很多人都不会读书,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博物馆,讲学,劝村民读书,读书,讲礼貌。后人将该村命名为“杜泉村”,以纪念他们的善行。因为和村子东边衡水镇的东泉渡村不同,所以叫“西泉渡村”。
康家崖离西泉渡不远是因为种地。几年前并入西泉渡村。2018年镇村综合改革后,划归田家庄镇河北村管辖。从字面上不难发现,“劝读”一词表明当地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具有“培育和阅读传家宝”的含义。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西泉都村南部的大型建筑遗址,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包括夯土基、大柱基石、灰坑等。青铜器“对偶”是20世纪70年代在该村出土的。可见,周秦故地历史悠久,康家崖周边地区曾沐浴过李周秦风,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渊源。
西泉渡村出土青铜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个村子的悠久历史,很多村民都非常自豪。他们都认为,作为郑、荆古国的历史文化故里,年轻一代有义务、有责任将该村古老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该村曾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在革命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出现了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支持革命,参加革命。村民有必要挖掘村庄的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青铜器的图片来自互联网
如今,在这片周秦故土上,受李周影响的村民大多勤劳朴实,村容村貌清秀,乡风和谐,宛如“天堂”。村民主要种植谷物、苹果、辣椒等作物。,还有许多中青年劳动者外出打工。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他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康的家人支持革命
地下党组织驻扎在他们家里
康家崖的村民大多姓康,解放前有一个康家驻扎在凤翔地下党组织。据凤翔原市委书记、后宝鸡区委副书记、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第一轻工业局局长邰光瑞等介绍。,2013年,康一家同情革命,支持革命,为解放前凤翔地下党的革命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使他久久难忘。
高广瑞先生与康先生的后人合影
“当年,我对外的身份是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凤翔县委书记的地下党。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和破坏,中共凤翔县委和地下党人员经常出入北山地区。颜一家是我们活动的主要秘密据点。我们这些人一年到头都住在他家,吃在他家。”高广瑞说,康的家人非常善良,同情和支持革命,免费为地下党工作人员提供食物和住所,并秘密帮助革命工作,这让他至今想起来都很感动。
笔者最近发现的一些西府游击队成员合影,前排右一位疑似康先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解放前一年春天大雪过后,我们在康家的油菜田里除草,康家和我们地下党工作人员一起干活,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尤其是颜的大哥颜德福等等,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家人多次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让我难以忘怀。”高广瑞深情回忆,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很多人躲不开地下党员,所以敢于收留他们,康家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敬佩。
高广瑞先生年轻时在家乡被翻拍
据康氏后裔康玉田说,他们现在70多岁了,从小经常从村里和家人那里听说,他们家曾经驻扎过凤翔地下党的革命成员,他们的五叔康是凤翔的地下成员。让后世引以为傲的是,西府一带很有名气的、太广瑞、普光、康等一大批革命人员,曾经在康家安家落户,白天与康家一起劳动,间歇在康家的高窑里歇息。康家经常用吊索把餐具、饭食和水等生活必需品吊到高窑,让躲在上面的革命同志解决吃饭等问题。晚上革命同志外出行动返回时,双方以每人投掷三个黄土为暗号迎接。为此,康的家人多次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盘问,都被机智地处理得转危为安。康的家人还多次用马车护送太光瑞等革命同志到陕甘宁边区。
蒲光先生与康先生的后人合影留念
原陕西武警总队副政委蒲光回忆起2013年3月和4月解放前在康佳的往事。蒲老回忆说,康家是当时康家崖地区的一位开明人士。因为家境富裕,思想先进,为西府地下党提供了很多帮助;他和康的家人关系很好。在革命年代,他经常进出他的家。20世纪50年代末,康病重回国后,还去康家崖看望了康。
据1991年版《凤翔县志》记载:“1939年,共产党员、颜凤刚、蒲立、颜、颜从小学毕业后考入私立民强中学,随后成立民强中学党支部。欧阳德是支部书记。”
沈度小学摄于今年5月中旬
1988年版《凤翔中学志》也记载:“民国二十九年凤翔中学与私立民强中学合并时,学生中有四名共产党员。他们是:原民强中学的蒲立、严、严凤刚、严,后来在学校三年级的学生中发展成为党员。”
据悉,沈度小学的指导主任是凤翔革命烈士王智贤。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康就是其中之一。
康先生所在民强党支部《中共宝鸡党史》实录
1939年小学毕业后,颜考入凤翔私立民强中学,是该中学党支部委员之一;私立民强中学与余凤祥中学合并后,康成为凤祥中学早期的四名共产党员之一。中学毕业后,康以教书为名,在凤翔米高桥桥头学校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之后,他奉命潜伏在旬邑董策做内部反制工作,为我党进入封锁线的同志发放路牌和通行证,并提供食宿等便利。
这位高广瑞的老兵在回忆录中还提到,1946年7月,经省工委研究决定,任命他为凤翔县工委书记,并再次派他回凤翔工作。当时,泰老在东策城三旅指挥部工作的同学、地下党员康,被旬邑马栏越过封锁线时找到了他。康向他介绍了回凤翔途中的情况,并给了他一条交通路线。泰老在康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康又派他十多里返回细处。
康先生所在的民强中学党支部记录凤翔县志,1991年版
1944年前后,康受其老师及其组织的委托,奉命潜入董部,做董策成的秘书,对董策成进行内部叛乱。1946年8月26日,王智贤在旬邑与淳化红白区交界处意外受伤。他死时只有29岁。当时康正在旬邑执勤。
王智贤烈士的照片被翻拍成了《王智贤烈士》一书
伯侄关系都参与了这场革命
两人参加了董思成起义
至于康家崖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革命事迹,笔者多方搜集资料,与凤翔区部分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进行了交谈。答案是康家崖,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属于四川高原,进出北山方便。因与麟游等地相连,易守难攻,为我党革命人员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我党革命人员的迅速转移和藏匿。
康先生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康和康家崖村陈振山大叔参加董思成旬邑起义的革命经历在当地广为流传。康雨田说,康是他父母五兄弟中的五叔。五叔康在凤翔县小学上学时,奉老师等人之命走上革命道路;陈振山是康的大哥康德福的儿子,在五叔康的带领下参加了革命。他的五叔康奉命带陈振山到旬邑去当反革命。他的伯侄关系同甘共苦,两人都参加了1946年的董必成起义。
“陈振山的姓陈不是康,因为他的生父姓陈。陈的父亲去世后,陈的母亲改嫁给我父亲康德福,陈在母亲来我们康家之前是衡水镇九龙村后家庄人。父亲与陈的母亲结婚后,生下了弟弟甄震川等人。后来,土匪抢劫时,他杀了陈的母亲。他的父亲不得不继续嫁给一个房间,而我们有这个房间。”康雨田说,陈振山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陈到康家崖的时候,还很年轻,大概不到五六岁。解放后,陈因在县城工作等原因,将户口落在凤翔城关镇红旗路大队二生产队。
图片承蒙陈振山先生的照片陈的后人
目前,康氏家族中与陈振山名字有关联的康振川仍健在,现已90多岁。笔者从康振川、康玉田那里了解到,陈振山从小的革命道路与他的五叔康的影响有关。正是因为他的五叔康参加了革命,很多革命工作者整天在家里来来去去。陈振山从小受到启发,和五叔一起参加了革命。两人常年不在身边,互相照顾,参加过许多战役和战斗,在反抗董策起义时有过交集,至今令晚辈引以为傲。
两个老人,太光瑞和蒲光,回忆起194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董策城起义,康在其中的内部反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王圣淳是省委交警,王智贤是西府地下党的工人;康奉命潜伏在董策的部里。他凭借同乡等关系,很快赢得了董的信任,并担任董的秘书。他与董能联系密切,闯入敌人负责内部反击;然而,王圣淳和王智贤主要是从外到内做对策。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和内外结合,董思成的起义最终得以推进。
蒲光先生报告的照片转载于蒲光先生儿子的作品中。
董策成起义影响深远,新华社及时播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关中日报头版报道。、、、朱德、彭、任、中勋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热情接待了董思成。毛主席称赞董思成是关中地区国民党起义的第一个单位,并送给董思成一件皮大衣以表关心。
在参观康家崖的时候,我特意询问了陈振山的故事。提起陈振山的名字,很多年长的圈内人肯定他受五叔康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跟随康混进了对董思成、龙的封锁线,对他为革命所做的伟大工作表示赞赏,说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反董起义、龙布起义,但跟随五叔在旬邑封锁线上执行任务, 而他在起义前后对革命工作的贡献也不能否认何能在旬邑封锁等地走革命道路和为革命工作,这离不开组织及其五叔康的指导和帮助。
在新闻报道中,董思成先生与他的孩子们合影
你和瘸子生活在一起,你会学会跛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时,正是由于等革命前辈的示范和指导,康等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最后,在康等人的带领下,陈振山等晚辈不断前行,使得红血丝和基因不断传承。
护送李先念等人进入延安
陈由中勋提拔
陈振山跟随五叔康走上革命道路后,两人合作无间,非常默契。康在隐蔽战线上从事内部斗争。当时为了保证绝对安全,组织纪律非常严格,革命同志保持单线联系。伯侄关系的许多革命经历和故事留下的材料和记录很少。
陈振山先生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
根据陈振山的孙子陈提供的资料,1980年10月30日陈振山因病去世后,凤翔党组织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并简要介绍了他在旬邑边境线上的工作。
悼词中写道:“陈振山同志1924年7月出生于凤翔县衡水公社九龙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向往革命,在蒋军任职期间,在旬邑边疆为我党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8月参加了董策成同志、龙伯元同志组织的红色交通线工作,覆盖了边区内外的革命同志。1946年8月,随着董策成同志、龙伯元同志领导起义,他参加了革命,编入西府纵队,任支队班长,同年10月入党。1948年11月,陈振山同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府纵队第一师第二中队队长。在历次战斗中,他沉着果断,足智多谋,勇往直前,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负伤,贡献突出。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党组织对陈振山先生的悼词
此录简要概括了陈振山在旬邑边疆的工作。可以看出,他跟随五叔康到旬邑董、龙的边境线后,工作主要是掩护革命同志出入边区。
这一点在龙的《忆六团三旅起义始末》一文中得到了印证:“秘密交通线由策成同志领导,具体工作由我来做,确定由机枪中队承担护航任务。选出一批忠诚可靠的同志,分成四个押运组:第一组组长张志刚,第二组组长陈振山,第三组组长梁世英,第四组组长张筱膺。
不难发现,陈振山是红色交通线第二组四个护送组的组长。由于董是凤翔密干桥人,其兵多来自宝鸡凤翔,又因陈振山跟随五叔康革命,康担任董的秘书,这为他们参与董思成起义的史实提供了有力证据。
陈振山悼词
据陈等人介绍,陈振山主要负责在旬邑边境线上护送人员和转运物资。刚开始是当警卫,后来因为比较机警勇敢,被提升为警卫排长。1946年,李先念率领中原突围,陈振山奉命护送他到延安。他们以叔叔和侄子的名义互相匹配。当他们被国民党审问时,陈称李先念为“叔叔”,李称陈为“侄子”。他们伪装成“叔侄”去走亲访友。他们机智应对,顺利通过国民党的关卡和封锁线,成功护送李先念到延安。
还有民主党人李夫人和杨明轩在进入边境地区时安全抵达。许多前往延安的Xi“八办”、西府地下党的领导和青年学生,也在旬邑秘密交通线的护送下安全抵达目的地。
陈振山的后人也给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陈生前告诉子女,他曾在旬邑马兰为中巡、、鲁、陈等领导当过警卫,当过警卫排长。因为表现突出,中勋很高兴有一年见到他,拍了拍陈的肩膀,吹嘘自己的实际能力,亲自提拔为连长。
陈振山悼词
据了解,康出生于1921年左右。1939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凤翔私立民强中学。1942年中学毕业后,他以教书为名,在凤翔米干桥桥头学校当革命工作者。从1943年下半年到44年左右,他奉命潜入董部从事平叛工作。董起义后,康在董部工作。解放后,康在凤翔县武隆区任武装部部长,后调任宝鸡军师,董思成任副师长。由于革命年代过度劳累,康于1957年左右因病回国,后来因病在康家崖去世,时年不到40岁。为了生计,三个孩子随康的遗孀改嫁到凤翔衡水镇东源村,改姓张。
陈振山参加康革命后,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父子俩”冒着生命危险闯入敌人内部从事革命工作,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历练,陈振山成长进步很大,作战勇敢,参加过许多战斗和战役。解放前,他在淳化西官庄打硬仗,攻克耀县花梨坊等地。,并被勇敢地打伤。1949年5月凤翔二次解放后,陈任凤翔县城关市临时人民政府书记。
《宝鸡日报》报道了康等人的革命事迹
解放后,陈振山搬到当地工作。曾任凤翔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市委书记,衡水区委书记、区长,凤翔县公安队政治指导员,武装部军分区负责人,城关区武装部负责人,县兵役局动员科科长。1958年被错误划为右派,退伍回乡,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党员身份。他于1980年因病去世,享年56岁。
只有知道路线,我们才能开始新的旅程。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回顾70多年前,这些叔侄冒着生命危险闯入敌营,为革命事业洒下热血的英雄事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可以用伟大情感传唱的英雄赞歌,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
谨以此文纪念康、陈振山两位革命家,祝愿他们的叔侄在酒泉安息!
点击“在看”证明你已经看过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