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
“永远活着的罗盛教像火一样热爱人民,像海一样憎恨敌人。他知道生命的意义,知道如何把自己奉献给人民。”近日,记者走进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橱窗里,一个剧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剧本的主角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罗盛教。
在泛黄的书的封面上,作者郭有力地写道:歌剧《永远活着的》八稿,1953年1月30日。即使时隔近70年,剧本中的文字和口号依然诉说着人们对罗盛教的无限崇敬。
创作歌剧《罗盛教永生》
1952年1月2日上午,准备在河边练习轰炸的罗盛教,听到几个韩国少年在匆忙中哭泣,有人落水了!当他跑到冰洞时,他脱下棉衣,跳进冰冷的河里。一次,两次,三次...罗盛教把溺水的孩子向上托起,由于冰洞边缘的冰太薄,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掉进水里。罗盛教筋疲力尽,四肢麻木僵硬,他再次沉入水底,用尽最后的力气托起孩子们。孩子得救了,但罗盛教被冰冷的河水吞没,在21岁时献出了生命。
“罗盛教牺牲了,但他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却存活了很长时间。人们有必要记录和展示这段历史。”郭的儿子郭颠簸说。
“我父亲根据罗盛教为营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歌剧《罗盛教万岁》,促进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郭颠簸着说道。
由于作品受到志愿军和朝鲜干部群众的欢迎,郭任杰于1952年7月底率队从朝鲜带着歌剧回国,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演出,获得一等奖。1953年作品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学创作二等奖。从此,英雄罗盛教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中国和朝鲜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在执行程序时交付供应品
1951年2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化艺术团副团长的郭随部队进入朝鲜。"我父亲是军队里的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军人."郭说,为了让部队快速过河,志愿军在吉安鸭绿江渡口修复了水下桥梁,他的父亲还带领艺术团参加了修复。
“父亲带领艺术团战士搬材料、运石头,跳进零下20摄氏度的冰水里筑起路基。”郭说,为了鼓舞官兵士气,父亲还带领战士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为大家表演节目。
“天气越来越冷,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战线特别长。前面的士兵供给跟不上,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郭说,父亲带领艺术团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物资送到一线。
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必须开心。郭带着艺术团去任何有资料的地方表演节目。短剧、快板、小调……艺术团一边行进、讨论、编排,一边用通俗文艺作品在战场上传播英雄事迹。
在战场上完成一场完整的表演并不容易。1951年10月中旬,郭率小演出队到镰仓志愿军司令部。演出期间,郭和他的队员们去山上找柴火。突然,一架敌机飞过,所有人都立即倒下。当时一名队员双手抱着一堆柴火,没能及时倒下。眼看敌机就要扫射,郭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把队员压在地上。几乎与此同时,几发梭子子弹呼啸而过。
用笔战斗到生命的尽头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父亲继续在朝鲜工作。”郭动荡的回忆,停战后,他和母亲一起去了朝鲜。“当时,我看了父亲拍的一组表演。他自编自导自演了《河南坠子》。演出形式类似JD.COM大鼓,干部群众都喜欢看。”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有时候我半夜醒来,父亲还在我的书桌前写字画画。”只是父亲时不时用笔抵住肚子的动作,让年轻的郭很疑惑。
“后来我意识到,当时父亲的身体有问题。”郭说,1954年,母亲带他回沈阳,父亲留在朝鲜,然后带着一个团去苏联演出。“演出结束后,父亲在北京体检,医生说身体不好,需要马上住院。”郭坚持要回沈阳就医。“那时候,我妹妹八个月大,我父亲没有见过她。但他只在家呆了一天,就住进了医院。”
父亲在沈阳住院期间,郭湍流看望了父亲。“他躺在床上,肚子鼓鼓的。医生说是肝腹水引起的。”郭颠簸说,父亲是劳累过度。
“我父亲在1940年参加了革命,并一直和部队走南闯北。长期呆在一个地方是很难的。1947年我出生后,父亲给我取名‘湍流’。一方面记录了动荡的局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和我们一家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郭颠簸着说道。
1955年,郭因肝癌在沈阳去世。“我父亲去世后,我母亲和我姐姐还有我住在一起。”郭颠簸说,母亲不忍提起父亲,而懂事的兄弟姐妹很少问她。
但是我父亲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的弟弟妹妹。“虽然他没能陪伴我们成长,但他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们。士兵用枪打仗,父亲用笔打仗。在我们心中,他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郭颠簸着说道。
郭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化艺术团副团长。他根据罗盛教牺牲抢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事迹创作的歌剧《活着的罗盛教》,不仅受到志愿军和朝鲜干部群众的欢迎,也使罗盛教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55年,郭因肝癌在沈阳去世。
朝鲜战争停止后,郭动荡跟随母亲来到朝鲜,与父亲郭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