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丸 “辛开苦降法” 不仅仅只有半夏泻心汤

栏目:娱乐 2021-10-08 14:16:04
分享到:

导语:学习苦衰和交感法的具体用药和成功案例!

在“降苦辛通法”的临床应用中,首先要注意掌握苦寒药和辛温药的比例。

一般来说,苦寒为主,温和的温度为辅。但应根据具体症状,区分寒热轻重,相应治疗。

如果寒热相等,就要平衡;热重于寒,以苦为主时,少伴辛通;如果寒重于热,应以心通为主,伴有苦衰。

从药味和剂量两个方面来混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左金丸和抗左金丸。

其次,在根据病理的错综复杂来选药时,要明确邪热中滞是其基本变化,同时要注意致病因素的区别,区分寒、痰、湿或气滞、火等各种情况。

此外,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温中散寒、燥湿化痰、升火散结等药,其证治列举如下。

一个

寒热错杂证

胃脘胀痛,恶心呕吐,腹泻,冷饮口渴不适,苔白黄盖,或红边细脉。

治疗宜与清胃泄热、温中散寒相结合。

仿附刘一汤、栀子附子汤。

用黄连清胃泄热,用干姜温中散寒治疗寒热交错,胃不和,恶心,利;

或配附子温中助阳,治上热下寒、脾阳失和之胃痛、胃脘痞满;

亦可与桂枝温散配伍解表,用于治疗腹痛、呕吐、腹泻、胸闷、畏寒、发热、少汗等。

若寒热郁滞于胃,胸中有疮,可用栀子、附子清热郁滞,祛阴寒之邪。

由于寒热错杂,临床上要仔细鉴别热象中容易掩盖寒气的各个方面,避免单独苦寒伤阳。

2

痰热蕴结证

呕吐痰涎,常憋气,胃胀或胀痛,口腻浊,舌苔黄粘,脉弦滑。

治疗宜与清热化痰相结合。

模仿小仙雄汤,明确中药汤剂的含义。

用黄连、半夏辛,清热化痰,开结;比如食物中夹了痰热,胃里充满了疼痛和疼痛,很难按压,大便不畅,可以加入枳实和莱菔子来消化食物,化痰导滞。

湿热中阻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胸闷,恶心,或身热,大便稀稀或秘,小便黄短,口苦粘,口渴,少饮,舌苔黄腻,脉数。

治清热燥湿,可仿连蒲饮方一。

川黄连和秦煌清胃热,厚朴和苍术燥湿健脾;

大黄、枳实用于积滞、大便热盛或大便不爽者。

若感湿热邪为病,体热不升,汗出心烦,可与豆豉、山治同用,微苦微寒,以清郁清热。

临床上要注意湿热的比例和药物的消长,防止过度使用辛温燥湿的药物助长热邪,或过度苦寒而致抑湿。

胃热郁结证

胃脘痛,心下肿胀,气滞,干呕,恶心,反酸,嘈杂,心烦,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

治疗应以清胃热为主,配以辛散火滞之品。处方如栀子干姜汤、左金丸、连苏饮、清中蠲痛饮等。

若因火郁结而胃痛,因痛拒按,心满而热,宜用栀子、干姜清火郁散;

若肝经满气火,胃满痛,胁痛,反酸嘈杂,则需用黄连、吴茱萸疏肝和胃,清中理气,解郁止泻。

对于气滞热滞、胃不和、脘腹胀满、气滞恶心、干呕者,用黄连、苏梗清热降逆,理气和胃。

对于肝胃气滞火盛引起的疼痛呕吐,必要时可加酸味药,与苦味药合用,以加强泄热功能,称为苦苦酸法。比如黄连、吴茱萸、乌梅、白芍一起用,代表方就是吴梅丸。

经临床观察,对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肝胆疾病引起的上腹痛有一定疗效。

若用胆抑胃,腑气失降,亦可辅以利胆通腑之品。

因为胃热郁结证的病理是“气滞化火”,所以在治疗时应根据“火郁”的原则来考虑,而不是单纯的受寒,以免郁热泄出。

另外,邪实与正虚若见,也要注意虚。

如湿热、火郁结证、久耗胃阴、胃灼热、口干舌燥、舌质红、脉细弦等,宜伴甘寒,与麦冬、金钗石斛、花粉、沙参等配伍。,或取苦而苦之;

寒热错杂证久治不愈,胃气虚弱。症状包括胃胀、恶心、食欲不振、舌淡、脉弱。寒热并用,配合温补之品,仿半夏泻心汤。人参、甘草、大枣以温补虚,黄连、黄芩以苦寒清热,半夏、干姜以温破结。

至于阳虚热亏,而恶寒多汗者,应效法附子泻心汤,同时用附子温心扶阳、黄连苦寒以解新。

一般来说,使用苦、苦的方法时,需要配合滋阴或益气的人不多,但一些慢性疾病、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明显虚弱的人应结合使用。

病历示例

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治疗不同疾病的精神,现将有效治疗病例数列举如下。

例1

慢性胆囊炎-胁痛

杨,女,45岁,门诊患者。有2年慢性胆囊炎病史。

最近出现胃脘痛,累及右腰背,胀痛,憋气,烧心,呕吐。饮食又酸又干又粘,我不想喝水。大便稠,舌苔白腻,脉细弦。

肝胆湿热阻气,胃失和衰。苦、苦菜用于解郁,肝胆疏泄以和胃气。

黄连2.5克、吴茱萸1.5克、紫苏叶6克、豆蔻3克、法半夏10克、厚朴5克、九香虫3克、炒延胡索10克、炒鸡金10克。

服5剂药,疼痛、饱胀、呕吐平,食欲改善,大便坚实,口干、苦、粘,苔腻薄,故保留原方,服5剂巩固。

例2

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呕吐

苏某,男,40岁,门诊患者。

大约20年前,他因延髓溃疡大出血,然后胃窦发炎。呕吐经常发生多年。最近2个月,吃东西后两三个小时,心满胀,呕吐伴泛酸。呕吐后,是适合的。有时候,胃害怕寒冷和苦味。舌苔薄白腻,苔黄,脉细弦。

肝热与胃寒互错,导致气机失和。提出了苦-苦法。

黄连3克、炮姜1.5克、吴茱萸1.5克、白蔻2.5克、苏梗10克、法半夏10克、瓦楞子15克、陈皮6克、生姜10克。

服药5次,呕吐物平,食后疼痛胀气轻微,畏寒情绪好转,舌苔左半部油腻,二、三诊保留原方治疗病情稳定,近期无复发。

例3

慢性胃炎-胃胀

王,男,45岁,门诊患者。病后一年半,腹胀梗阻,食后加重,食欲不佳,憋气憋气,呕吐,酸水黏液,每日大便2次,质软,口干苦粘,舌苔黄腻灰,脉细。钡餐视角,拟治痰热湿浊、肝气上客、胃不和康,采用苦辛法。

炒黄芩10g、黑山栀子6g、紫苏梗10g、吴茱萸2g、草豆蔻2g、茯苓10g、制半夏10g、橘皮6g、姜竹茹10g。

服药5次后,胃脘胀满变宽,全身邪平。气、吐、酸、水的黏液大量减少,被膜变得油腻、趋化。恢复原方法后,加5次,症状缓解。

例4

慢性胃炎-嘈杂

李,女,55岁,门诊患者。

最近常感觉嘈杂灼热,气邪上升,偶有泛酸,苔薄,脉细。

这种肝胃火郁结、内蒸的证,也是指疏肝和胃,模拟苦味,缓解辛辣味。

姜山栀子6克、炒黄芩6克、豆蔻2.5克、法半夏5克、陈皮5克、姜竹茹5克。

药取3帖,噪音,热度,邪平,但后面是3帖巩固。

例5

胃炎-胃脘痛

王,男,30岁,门诊患者。

胃疼已2个月,饥饱,灼热感,胃灼热,口干舌燥,舌苔薄黄,质微红,脉细。湿热中阻,胃阴耗伤。治苦,清中热,养胃。

炒黄芩10g、蒲川5g、铁皮石斛10g、麦冬10g、炒延胡索10g、川楝子6g、陈皮6g、煅瓦楞子20g、芦根15g、竹茹10g。

服药5次后疼痛平复,胃灼热缓解。但是,饿了就胃灼热,吃了之后隐隐作痛。再服原方5次,症状消失。

例6

红斑狼疮尿毒症的肾损害——水肿和呕吐

张,女,30岁,门诊患者。

红斑狼疮,肾脏受累,检查后肾功能明显损害,近几个月满脸肿胀,呕吐,有痰和唾液,不能进食,进食后立即呕吐,口干,大便稀,一天5~6行,尿少黄。舌苔薄腻空,质淡红色,脉细。

脾肾阳虚,水中毒致胃脘痛,湿浊内滞致热,耗气伤阴,意在止痛止痛,补虚和胃以解其急。

黄连2.5克,附子5克,吴茱萸1.5克,生姜3克,姜半夏12克,党参15克,炒麦冬10克,茯苓20克,赭石30克,陈皮10克,姜竹茹10克,滋肾丸10克。

服药5帖,呕吐逐渐平稳,食欲打开,尿量增加,水肿也减轻。原处方增加或减少后,紧急情况暂时缓解。

运动会

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辛温药物结合起来,达到疏降的目的,是清热法的变体,体现了方药协同的重要意义。

主要适用于邪热、寒凉、痰湿、胃气郁结、升降失调、脏腑不和、肝胆疏泄不畅等症,导致胃、胃、胆、胃不和,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呕吐、苦中带苦。

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具体用药应与温中化痰、燥湿解郁等不同功能的辛温药配伍。

从一些苦寒药来看,苦寒能健胃、消痞,而寒能清热、消炎。比如,少量黄连、黄芩可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缓解炎症带来的热量;

从一些辛温的药物来看,大多具有辛香、理气、健胃、温血管的作用,既能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一些炎症的消散。

据临床观察,苦寒辛温药合用,可增强健胃、消炎、抑酸的作用,故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注意: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自周仲瑛《周仲瑛临床经验总结》,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此微信官方账号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源于图片网。